摘 要:中國自1985年起開展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今年是八五普法的第四年,健全全民法治素養,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著力推動法治建設邁上新臺階,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路徑。自井岡山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完成革命任務的同時,始終注重加強全民法治教育。延安時期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進行局部執政探索的重要實踐,期間黨的領導人的法治思想,黨領導隊伍進行的法治教育探索,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法治建設打下良好地基。通過對延安時期法治教育路徑的分析,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應當從堅持黨的領導、運用網絡優勢開展多樣化法治教育、加強政府公信力,夯實司法權威性等方面探索法治教育的新突破。
關鍵詞:延安時期;法治教育;法治思想
一、引言
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之一,在法治方面發揮著重大的引領作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更是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提供強大的思想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再次強調: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一字之差,體現出我國在依法治國的方式方法方面新的提升與飛躍,亦要求我國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教育方面不斷更新。
二、延安時期實行法治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完善立法體系,健全法治教育規范體系
從1937年開始,邊區政府廣泛、大量制定法令法規,為法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與普法依據。1038年的三月到十月之間,邊區政府分別建立法令研究委員會、成立地方法規起草委員會、邊區法制委員會,并大量進行法規制定,范圍涵蓋憲法類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刑法類的《陜甘寧邊區懲治反革命條例》、《陜甘寧邊區懲治漢奸條例》;社會法類的《陜甘寧邊區勞動保護條例(草案)》、《抗日戰士優待撫恤條例》;訴訟法類的《陜甘寧邊區訴訟條例草案》、《陜甘寧邊區民事訴訟條例草案》等,“邊區參議會和邊區政府,起草、擬定和頒布了64個類別、數量達千件以上的法律法規數千件的法律法規。”這其中涵蓋的大量內容,均與法治教育息息相關:例如,民法中的婚姻關系條例、經濟法中關于減租減息的規定;刑法中對于故意傷人、漢奸惡霸的處理等。其中,《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對法治建設提出了目標與具體的要求:“改進司法制度,堅決廢止肉刑,重證據不重口供。”
延安期間逐年完善的立法機構制定的涉及社會各方面的法律規范,促使法治教育有一個良好開端。這保障了司法人員、政府機關在具體的案件處理、法規普及方面,能夠有法可依,更系統、完善地進行地區治理與社會規范。
(二)改革司法體制,助力法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陜甘寧邊區的司法體制,借鑒并繼承了蘇維埃時期的司法結構,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四級系統,并未設立專門的檢察機關,而是在審判機關內部設專職的檢察員,在軍事裁判所所在地設立軍事檢察所。1949年3月,邊區政府通過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分庭組織條例草案》,決定設立六個高等法院分庭并決定了各分庭庭長的人選。由于當時陜甘寧邊區的人口眾多,且民眾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高,這樣的設立不僅利于群眾訴訟,也方便各地區更細化的進行普法活動,助力法治教育的發展。當時的邊區政府下達721號令,在除延屬分區外的其余分區設立邊區法院分庭,將延安市地方法院外的其他地方法院一律撤銷,先后設立綏德髙等法院分庭、蘭邊高等法院分庭、陳東高等法院分庭、關中髙等法院分庭、延署高等法院分庭及黃龍高等法院分庭共六個高等法院分庭。分庭設一名庭長,一名推事,一至兩名書記員,分庭庭長、推事由高等法院呈邊區政府委任。根據《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分庭組織條例草案》的規定,高等法院各分庭屬于第二審級,主要受理不服地方法院或縣司法處一審判決的上訴案件。
(三)開展多樣化的移風易俗活動,營造良好法治氛圍
邊區制定的法律規范雖然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但邊區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勻,且文盲率高,生產效率低下。當時邊區由于生產效率低,經濟狀況差,再加上連年戰亂造成的局勢混亂,存在大量的“游民”,既不利于社會穩定,也不利于生產發展。如何讓法律規范最大程度傳遞給廣大群眾,令老百姓不僅聽得懂,且愿意聽,愿意守呢?這對于法治建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當時的黨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在重建司法體系的同時,注重加強民間法治教育。首先,通過法律對游民等無業人員進行規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第19條規定:“給社會游民分子以耕種土地、取得職業與參加教育的機會,糾正公務人員及各業人民中對游民分子加以歧視的不良習慣,對會門組織實行爭取、團結與教育的政策”。其次,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宣傳作用。1938婦聯成立之后,對當時邊區的婦女解放工作,做出了極大貢獻。可見,通過下沉式的宣傳教育,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當時的整個社會風貌煥然一新,法治建設也日新月異。毛澤東同志在1940年延安民眾聲討汪精衛大會上發表講話中指出,邊區做到了“十個沒有”,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
三、延安時期的法治教育對今天的啟示
(一)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持續開展法治教育
延安時期開展的各項運動、進行的各式文藝創作,都是在黨的領導下,由先進知識分子聯合黨外專業人士,在充分考慮邊區民俗風情的基礎上進行制定和創造。因此,在接地氣的同時,始終牢牢把握住了當時黨的中心任務,服務于當時的抗戰大局,有利于邊區解放和抗戰事業的發展。在1985年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關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開啟了我國進行全民普法的大幕,“普法”一詞也由此進入中國國民視野,成為多年來的熱議的詞語。2021年—2025年是中國普法的第八個五年計劃,八五普法的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養和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公民對法律法規的知曉度、法治精神的認同度、法治實踐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深入推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顯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備、實施精準、評價科學、責任落實的工作體系基本形成。通過有系統持續的普法活動,我國公民的法治素養、市場的法治環境有了顯著提升。2024年5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發布的《法治藍皮書》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成效顯著,中國法治多維度立體呈現。數據顯示,2023年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持設立的45個層立法聯系點,進行的30次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有效推動了立法的“直通車”輻射效應,各法律草案修訂的意見征集數量、參與人口規模都迎來新潮[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開展群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便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也是黨提綱挈領下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幫手。這推動了在黨的領導下的法治建設,群眾參與國家立法的熱情與積極性,也側面印證了我國法治建設邁上新的臺階。新時代,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正確處理黨與法的關系,在堅持依法治國方略的前提下,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動法治教育的專業化、深入化和大眾化,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路徑。
(二)運用網絡優勢開展多樣化法治教育
延安時期,法治建設處于從無到有的過程,因此黨中央在開展法治教育時,注重對基礎法律知識的普及,在程序、規則方面,更注重讓群眾理解、接受和使用。通過大量、通俗的民間文藝作品、調解等方式來處理糾紛,解決問題,普及法律常識。經過長期發展,當今我國公民整體的法治意識、法律素養都有了質的提升,當今群眾對于法律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進階到“好不好”。在這樣的背景下,法治教育的方式、途徑、階層需求都應該順勢改革。
首先,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許多公開網站、APP,例如學習強國,慕課,中國裁判文書網等,民眾可在其中獲取大量的法律知識。但我國人口基數大,公民的法律素養參差不齊,如何令更多民眾接收到法律知識,愿意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是我們當前需要加強的。例如,當前許多官方部門通過與網絡大V連麥的方式,通過趣味性的游戲、知識問答競賽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基層民眾關注法律知識,亦是法治教育的良好途徑。其次,加強中央與地方的信息聯系。地方的多媒體平臺應當主動關注、及時更新中央最新的法治信息,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傳遞法律常識;中央應進一步擴大法律信息的免費公開范圍,例如進一步加強全國智慧普法平臺的建設,使得民眾能夠及時知曉,輕松知曉。第三,進一步加強新媒體在鄉村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建設。當前,人工智能極大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步伐,尤其是結合智能法律咨詢平臺,進一步縮小了民眾獲取法律知識與服務的距離。但是,諸如智能法律平臺等的設備,目前的普及率并不高,僅在一些一線城市與高校可見。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民眾獲取法律服務仍有困難。當前,許多平臺出現律師付費直播答疑的活動,這無疑在解決民眾法律難題、普及法律常識方面大有裨益。但由于行業內人員水準、素養的良莠不齊,民眾獲得法律服務的體驗感也大有差異。進一步加強律師專業團隊建設與政府的合作,以政府主導、平臺支撐建立起官方新媒體法律新媒體服務隊伍,能極大緩解民眾在法律服務需求方面的困境,對于法治教育更是大有裨益。
(三)加強政府公信力,夯實司法權威性
隨著社會需求增多,民眾對于政府服務的需求和質量要求也日漸提升。當前,對于公權力的制約,我國已經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道路。檢察院的公益訴訟、行政訴訟法完善對行政部門管理,建立行政長官出庭應訴制度等,對于維護公民權利,維護法治環境有重要作用。但毫無疑問,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近年來,一些事件在網絡發酵下,引起廣泛討論。部分政府與相關司法部門的處理措施,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輿情反噬。在新媒體的推動作用下,如何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法治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增強司法機關的權威性,給民眾充足的安全感。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普法責任清單,牢固樹立“誰執法、誰普法”的理念,司法機關在進行糾紛處理的過程中,將法律的規則與道理清楚明白的傳遞給民眾,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普法效果。此外,應當進一步落實媒體在普法宣傳中的責任,明確對各網絡平臺的管理責任,通過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營造,幫助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的廣度與深度更上一層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化,1991:287.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8.
[4]習仲勛.紀念志丹同志九十誕辰.劉志丹[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69.
[5]楊永華.陜甘寧邊區法制史稿(憲法、政權組織法篇)[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46.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譯室.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匯輯[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08.
[7]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譯室.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匯輯[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