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是黨的創新理論的重大政治論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上看,“第二個結合”批判了對二者的錯誤認知,正確揭示出二者高度契合的、互相成就的關系;從傳統與現代關系問題上看,“第二個結合”破除了傳統--現代的抽象二元論,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重在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相互賦能的建構性關系;從中國思想文化與西方思想文化關系問題上看,“第二個結合”解構中國理論從屬于對西方理論的狀態,主張文化主體性,構建中國理論和中國話語;從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上看,“第二個結合”在承認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中國實踐、中國文化。
關鍵詞:“第二個結合”;思想解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著重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這是繼黨的二十大報告之后,總書記對“兩個結合”進一步系統而深入的闡述。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一重要論斷,對我們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之所以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因為這個命題沖擊了在形式上已經認同但內心尚未根本改變的觀念,使我們從模糊的或者是錯誤的關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二者相結合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第二個結合”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比如,在宇宙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在天下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自由人聯合體”,中華文化主張“協和萬邦”;在社會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矛盾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系,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在道德觀上,馬克思主義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人的發展,中華文化主張“人心和善”。由此可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文化選擇的結果。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在傳統與現代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過去,人們常常囿于傳統——現代兩分法思維方式。傳統常常被貼上“落后”“腐朽”的標簽;而現代則被看作“進步”“文明”的象征。這實際上制造了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與割裂。“第二個結合”解構了傳統——現代的兩分法思維方式,著重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有著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否定傳統,而是接續傳統、創造新的傳統的文明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相互改變、相互塑造。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古之規矩,開今之生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個結合”重塑了傳統與現代的“相互賦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在中與西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自近代以來,中國人在精神上便長期被動,中國思想文化常被置于“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支配——從屬體系中。自從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時間,中國學術界、理論界有些人習慣于用西方概念、話語、范式闡釋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國”成了“西方理論”的試驗田,西方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被奉為圭臬。“第二個結合”鞏固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一方面回答了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來認識“自我”的問題,即如何科學對待傳統文化,實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闡釋好中國道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回答了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他者”的問題,即如何科學對待外來文化,實現洋為中用。“第二個結合”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西方理論的推演,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在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上,“第二個結合”推動了思想解放。長期以來,在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認識上,認為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這個廣闊舞臺上得到充分體現。這樣的認識當然是正確的,也符合百年來的客觀歷史進程,但是并不全面。“第二個結合”推動了對中國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的思想解放,二者是“雙向奔赴”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早在1945年,劉少奇就指出,“由于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極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國的科學還不發達等條件,要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要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鮮明提出“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這一重要論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主要處理的是理論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問題,這一結合做得再好,也僅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無法真正“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觸及古與今、中與西之間的融合發展問題,在這里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到馬克思主義譜系中,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獲得豐厚滋養,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它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可以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17).
[2]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9年.
[4]何中華.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相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
[3]辛向陽.“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J].中國社會科學報.
[5]唐愛軍.如何理解“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J].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