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環節,其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的整體進程與成效。辨明新時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梳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并就其實踐路徑予以探討,必將為文化振興的順利實現,為鄉村振興的順利推進帶來更多助力。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鄉村振興;現實困境;實踐路徑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雖然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重要突破,但是距離人民期盼的美好文化生活愿景還有一定距離。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要立足時代發展大勢,搶抓戰略機遇,把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重要奮斗目標,腳踏實地補短板、強弱項,高質量打造鄉村精神文化新高地,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發展為鄉村振興的順利推進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
一、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助于豐富農民文化生活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在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對于文化建設的需求日益增長,尤其是近幾年來,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快速興起,農民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視野日益開闊,更加關注平等、公正和個人權利的保障等問題,對文化供給的需求更高、也更加強烈。而我國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卻導致了農村地區的文化服務供給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民的文化訴求長期以來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發展中的問題必然要在發展中得到解決,一直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保障農民文化權利和活躍農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以高度的責任擔當不斷解決農村文化領域的一系列突出問題。站在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洪流中,只有牢牢堅持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念,持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農民與日俱增的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才能讓農民充分享有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助于加快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振興,更是文化層面的振興,需要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同時,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人,人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本質要求。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抓好“人”這個關鍵因素,要以“人”為核心,推動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大發展。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鄉村振興中“人”的作用發揮的堅強保障。一方面,能夠夯實鄉村文化服務的物質基礎,更好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充分彰顯“人”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作用。
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社會各方力量調動不充分
一是社會參與程度不足,很多地區尤其是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文化服務依然完全依賴政府,并沒有社會力量進入,有些地方雖然有社會力量進入,但是參與主體不多,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二是作用發揮不明顯,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項目較少、模式單一,且往往分開行動,不能較好實現多方協同形成服務合力,并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全面
農民主體性的發揮直接影響著鄉村文化建設的質量。但是當前,農民主體作用發揮并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文化學習創作的動力,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碎片化娛樂上,比如打麻將、刷抖音、看電視以及跳廣場舞等。二是對于文化建設置身事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文化創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完善
一是從人才隊伍的學歷水平來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的學歷大多以高中、大專為主,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較少。二是就年齡結構而言,中老年為主,青年人才較少,年齡斷層嚴重。三是通觀培養現狀,當前鄉村文化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并不明確,缺乏有力的指導和保障,人才的發展晉升也存在較大限制。
三、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破解社會化難題,構建多元服務新機制
一要提升社會力量的參與度,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要進一步拓寬準入渠道,通過項目公平競標的方式讓社會力量更多參與到鄉村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活動項目打造以及服務資源配送等領域,鼓勵有資格有實力的社會組織進行連鎖經營。二要加強各方協同,不斷提升多元服務建設成效。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協調和監管的作用,確保各方力量的有效發揮。其次,要建立健全社會組織間的對話交流機制,通過固定時間召開碰頭會、推進會和總結會等方式聚集各方組織及時進行項目交流,探索行業發展合作的有效途徑,共同商議解決合作中出現的突出問題,進一步破除誤解和差異,不斷匯聚共識,在積極交流中建立信任友好的合作關系,凝聚共建合力。
(二)破解主體化難題,譜寫農民創造新篇章
一要提升農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首先,要加強宣傳,通過開展知識講座、播放宣傳片以及政策宣講等方式,讓農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健全獎勵機制,對于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和服務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個人,要及時進行表彰和獎勵,增強農民文化創建的動力。最后,要搭建好文化展示平臺,鼓勵農民進行文化創造、文化展示和評比。二要增強農民的主體創造能力。首先,要增強農民的文化感知力,通過數字化平臺建設、文化書屋改造升級和增加文化活動頻次等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加優秀和豐富的文化產品與服務,讓農民在文化的學習中進一步提升文化鑒賞能力和水平,讓農民真正感受到農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增進文化自信。其次,要增強農民的文化分辨力,通過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并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尺度衡量各類社會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增進文化自覺。
(三)破解專業化難題,打造人才引育新高地
一要提升招賢納才的能力,做好專業化人才的引進工作,不斷擴充鄉村文化建設人才庫。首先,可以通過以“鄉土、鄉情、鄉愁”為紐帶,打好“感情、服務、宣傳”三張牌,動員在外的本地人員返鄉,參與家鄉文化建設。其次,可以通過與當地高校合作,引入高水平專業化人才進入農村文化建設隊伍,助力鄉村文化發展。最后,可以通過增加設置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以及文化專員崗位等方式,吸納更多年輕力量進入鄉村文化建設隊伍。二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教育機制。一方面,要為鄉村文化建設人員提供給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以老帶新,讓有經驗的老同志在工作中教育引導新同志快速成長。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選拔機制,破除身份論、年齡論以及學歷論等局限,按照公開、平等、擇優的標準選拔一批敢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進入文化建設服務隊伍委以重任,為農村人才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最后,要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機制,根據崗位、職務職稱、貢獻以及業績等因素確立考核指標,增強鄉村文化人才干事創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