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根與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傳承弘揚、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注重其生態性研學,生態性研學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將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研究方法。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生態性研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些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并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基于此,教育工作者應該以生態性研學為基礎,不斷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經濟社會的進步,旨在增強國家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自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這正是本研究的根本出發點。
生態性主題研學與地域文化傳承的深刻價值
一、生態性主題研學
生態性主題研學是一種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思想,將其應用到教育領域中的一種教學方法,旨在強調環境、社會和文化等多個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并通過這些相互作用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態性主題研學是一種以主題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將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起來,并通過跨學科的方式來探討問題,其內在邏輯在于依托于現實場景和情境,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注重體驗與感受,在此過程中,環境被視為一個整體,包括了人類、動物、植物以及非活動物等多個方面。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復雜而有機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還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如競爭、共存、依存等等。生態性主題研學將這些環境因素和關系融入教育過程中去,并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對于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一個以自然保護為主題的生態性主題研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研究當地的動植物、野生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來了解并探討如何保護這些資源以及如何維護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變成引導者和組織者,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知識支持以及組織合作學習等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生態性主題研學具有跨學科性、實踐性和團隊性的突出特點。所謂跨學科性,即指將多個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系,并促進綜合思考能力的發展。第二個特點是實踐性。通過參與實際項目或活動,例如野外考察、社區服務或環保行動等,學生可以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增強學生對于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并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性指的是該方法通常需要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幫助學生發展有效溝通、合作和領導能力,提升學生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并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由此可見,生態性主題研學是一種有益的教育方法,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而且可以促進他們對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認識。
二、地域文化傳承
地域文化傳承是指一種特定地理區域內的文化遺產,通過各種形式的傳承和發展被保留下來,并且在當代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這種文化傳承不僅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價值觀,同時也是全球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域文化傳承具有多個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傳統和習俗等方面的繼承,這些都是一個區域內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結構等因素的直接體現。二是強調對語言、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的繼承與發展,這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手段。此外,地域文化傳承還強調了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利用,這與生態性主題研學在主題上形成了辯證統一的客觀聯系。
生態性主題研學的案例剖析
一、研學基本情況
本文以福建省級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地理實踐力的中學研學旅行課程建構研究”為契機,探究該區域某高中鄉土地理生態性研學實踐活動的具體情況,并以此案例為基礎,探究生態性主題研學對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辯證推動作用。
該生態性主題研學從地理實踐能力的概念出發,旨在培養高中生綜合素質與環境保護能力。該鄉土地理生態性研學實踐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包括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等方面。其中,目標包括提升學生對于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認知和感受;內容包括考察當地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社會經濟現象等;方法包括實地觀察、調查問卷和小組討論等;評價包括個人報告、小組展示和總結反思等。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旨在分析鄉土地理生態性研學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素質與實踐能力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比如,此類研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地圖閱讀和制作能力,增強實地觀察和調查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促進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研學主題與研學目標
該生態性研學目的地是虹山鄉,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是一個美麗的鄉村旅游勝地。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虹山鄉的自然地理環境,并初步建立對該地區的區域認知,該生態性研學提出了一種利用軟件“圖新地球”和ArcGIS制作相關要素地圖的方法,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虹山鄉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該研學項目還利用學生搜集到的“2019年虹山鄉土地利用結構”數據,發現該鄉以風景旅游用地和林業用地比重較高。因此,從地理角度出發,可以初步認識虹山鄉以“康養天堂,大美虹山”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美”在哪里。
在準備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制作反映虹山鄉相關要素的地圖,包括海拔、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通過綜合分析這些要素,在制作出反映虹山鄉自然環境相關要素的地圖后,學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該區域的自然環境,從而對虹山鄉的區域認知形成初步建立。然后通過分析學生搜集到的“2019年虹山鄉土地利用結構”數據,研究可以發現該鄉的風景旅游用地和林業用地比重較高。這一發現從地理角度出發,讓學生初步了解虹山鄉以“康養天堂,大美虹山”為主題的群山環抱、清流潺潺、古村落巍峨壯觀之“美”。該研學項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對該區域的認知水平和探索欲望。
三、研學效果
該研學項目以“鄉村之美”為主題紐帶,結合多學科知識和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教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地域文化認知水平。通過對當地歷史、民俗、自然環境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有85%的學生表示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當地的文化特點和價值。同時,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如采摘、制作傳統食品等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增強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能夠激發對當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興趣和熱情。
此外,有67%的學生認為生態性主題研學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保護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自然環境對當地文化的重要影響,并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的珍貴性和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生態性主題研學,學生能夠逐漸形成對地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積極參與到相關的保護工作中去。
有61%的學生認為生態性主題研學有助于促進地域文化創新。學生通過對當地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能夠發現其中蘊含的創新元素和潛力,并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創新探索。例如,在研學過程中的傳統手工藝品制作環節,該研學項目引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不斷推陳出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學生們紛紛表示,在傳統農業生產中,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等,這些創新探索不僅能夠豐富當地文化內涵,還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由該案例可知,生態性研學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地域文化認知水平、提升地域文化保護意識、促進地域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努力,不斷推動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生態性主題研學促進地域文化傳承的創新策略
一、以游立德
生態性研學旅行是一種以生態為基礎,融合了多個領域知識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地域文化是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地域文化的復雜性和廣泛性使得生態性研學旅行難以全面呈現地域文化,推動地域文化的高速發展也需要長期努力和不斷積累。
因此,在實施生態性研學旅行時,應將生態元素嵌入研學主題設計中,并結合區域文化與地域特色現實條件,充分體現生活性、特色性、系統性、綜合性、開放性等特征,可以根據“主題元素”編制多個“項目”,并根據“項目”維度創建多個“活動”,更好地引導參與者深入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在選擇活動內容時,應注重將精選的地域文化元素嵌入目標制定、活動設置與考核評價中。這樣可以從內部驅動參與者對當地文化進行深入探究,并逐漸形成對當地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從而建立起“文化模塊—文化主題—文化項目—文化活動”縱向貫穿的研學旅行課程框架,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對當地文化進行深入探究,并逐漸形成對當地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在精神文化層面起到以游立德的作用。
二、以游啟智
生態性研學旅行是一種以實踐為紐帶的教育活動,它將人與生活世界聯系起來,提供了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探究新的意義,體驗和創新文化傳承。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中小學研學旅行則更加強調持續性、遞進性和動態性特征。“游”字活靈活現地勾勒出動態生成的特征,以體驗性和探究性的嶄新方式顛覆了理論灌輸和閉門讀書的傳統方式。這種新方式通過動態生成文化傳承、體驗和創新過程來取代靜態固定的科學知識和文字語言符號。因此,“游”字成為研學旅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可以不斷推動學生開闊視野,以游啟智。
在具體實施中,生態性主題研學旅行并不是機械地完成預設的研學計劃方案,相反,它應該呈現出持續性、遞進性和動態性特征。這樣做可以引導學生在“游”的過程中去觀察、發現、體驗、求證、探究新的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面對的是鮮活的社會文化生活世界,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與生態之美,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實踐創新。
三、以游健體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生態性研學旅行也成為一種流行的健康教育方式。事實上,生態性研學旅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強體魄,還能夠為他們發展和傳承區域文化奠定基礎。一方面,生態性研學旅行可以強健學生體魄。徒步、攀巖、劃船等戶外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在野外環境下進行活動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經歷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還能夠激發他們對于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生態性研學旅行可以為學生成長和傳承區域文化奠定基礎。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們可以親身體驗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了解區域文化的獨特性和傳承方式。這些經歷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還能夠培養他們對于保護和傳承區域文化的責任感,在未來,這些學生有可能成為推動本土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力量。
作者簡介:
李春霞,1975年生,女,籍貫吉林省吉林市,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傳設計、文創設計與理論研究。本文系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文創教學的生態性主題研學探究》(課題編號:230801444100501)成果。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