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思政”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日益凸顯。在“大思政”的引領下,美育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使命。職業本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才培養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第二課堂作為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載體,美育創新路徑的探索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大思政”視域下,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的創新路徑,以期為提高職業本科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提供有益參考。
“大思政”與美育的融合
“大思政”強調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系統性和整體性,要求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與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職業本科教育中,將美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還可以提升美育的育人效果。
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的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對接中的現實性差距
職業本科教育以培養具備實踐能力、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美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前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與整體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在實際操作中,部分職業本科院校的第二課堂美育課程設置并未與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深度融合。美育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導致美育內容常常游離于專業教育之外,未能充分體現職業本科教育的特色,也無法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這種脫節不僅削弱了美育課程的教育效果,更限制了學生在專業領域內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美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多由學生工作部門負責,與教學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不夠緊密。這種分散的管理體制導致美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定位模糊,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整合,使得美育往往成為人才培養體系中孤立且零散的點綴,未能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合力。
盡管國家已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政策,對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院校也明確了第二課堂美育的建設方向和目標,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部分職業本科院校對第二課堂美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美育活動缺乏明確的目標導向和激勵機制,指導老師也面臨角色定位不清等問題,從而難以有效推動學校全面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學生成長成才期待中的增值空間
在現代社會,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而來,學生的成長期望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僅滿足于課本上的知識,更渴望在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上有所突破。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課堂美育的地位愈發凸顯,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一環。學生們對第二課堂美育寄予厚望,他們希望通過藝術的熏陶,形成深厚的審美情感、獨特的創新思維和流暢的表達能力。他們期待美育能夠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藝術成為他們未來工作和生活的調色板。然而,當前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的現狀與學生的期待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美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需要更加豐富多彩、更具創新性,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同時,美育課程和活動的設計應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個人發展需求,增強實踐性和應用性。
在一些職業本科院校中,第二課堂美育的定位和分類尚顯模糊,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框架。這導致美育活動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實質內容。這種偏向使得美育的育人目標與學校的整體教育目標以及學生的個人成長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
三、美育評價和考核方法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評價考核作為衡量美育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環節,其科學性和公正性對于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當前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的評價考核體系尚顯不足,評價標準的不明確和缺乏操作性,讓評價過程變得模糊,難以確保結果的客觀和公正。這不僅讓教師在評價時感到迷茫,也讓學生難以明確自己在美育方面的進步與不足。同時,考核方法過于單一,過于側重作品或表演,而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情感、創造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評估。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無法真實反映學生在美育課程中的全面收獲。此外,評價過程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缺乏統一、規范的評價流程和標準,使得評價結果不穩定,缺乏可比性。盡管許多院校實施了“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但美育評價考核仍有待完善,該制度過于注重形式和簡便性,導致“重形式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未能全面檢驗學生的審美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也未能有效評估他們的審美意識和能力是否有所增強。
創新路徑探索
一、頂層設計與人才培養:第二課堂美育的融合策略
在“大思政”視域下,美育不再僅僅局限于藝術教育和審美體驗,而是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特別是在職業本科教育中,美育與人才培養的融合顯得尤為關鍵。為了確保兩者能夠有機結合,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審視頂層設計在美育與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制定美育課程的整體規劃,明確美育在課程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意味著美育不再是專業課程的附屬品,而是與專業課程同等重要,共同構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通過跨學科合作,將美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深化美育與人才培養的融合,職業本科院校須建立完善的美育管理機制,強化工作統籌、決策咨詢和評估督導。職業本科院校領導應高度重視美育,并將其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設立由校領導牽頭的第二課堂美育指導小組,將學生的全面發展置于首位,持續完善教學人才培養計劃,并將第二課堂美育深度融入整體教學體系。通過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將學生參與美育活動的成果作為畢業的重要依據,以此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并深化他們對美育在個人成長中重要性的認識。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綜合能力,還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專兼職美育教師隊伍的建立也至關重要。職業本科院校應加強美育教師隊伍建設,制定激勵措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確保美育活動的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支持。
二、功能實現與學生期待:第二課堂美育內容的創新路徑
在“大思政”視域下,職業本科教育不僅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更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其中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確保美育功能的實現與學生的期待有效銜接,我們需要對第二課堂美育內容進行創新,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首先,美育內容應緊貼學生的主體需求,認識到他們正處在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期望通過美育活動來拓寬視野和提升自我。因此,職業本科院校應深入了解學生需求,結合專業和職業發展,設計豐富多樣的美育課程和活動。其次,美育內容應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舉辦文化節、藝術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在接觸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美育內容應聯系日常生活,鼓勵學生將美育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學校要豐富美育實踐活動,面向全體學生開足開好每一堂美育課程,鼓勵學生將美育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通過手工、舞蹈、合唱等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美的力量。職業院校還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開展相關的美育活動,如設計比賽、創業大賽等,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職業院校應當構建一個以引導性、體驗性和互動性為內核的美育活動內容體系。通過親身參與審美體驗、環境熏陶以及自我探索等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汲取美育知識,提升審美鑒賞力,并塑造健全的人格。院校還需根據當代學生的思想動態、認知特點以及心理需求,開發一系列符合學生實際需求、成長規律和發展階段的第二課堂美育課程,從而打造出一個優質的美育“精品項目庫”,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這樣的舉措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機制建設與活動創新:探索職業本科美育發展之道
為推動職業本科美育發展,機制建設和活動創新是關鍵。首先,應完善美育管理機制,明確職責和協作流程,確保活動規范高效。同時,加大美育資源投入,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其次,通過競賽、講座、展覽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和創新思維。校企合作和社會實踐也不可或缺,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美的價值,提升綜合素質。此外,利用“第二課堂成績單”效能,開展特色美育活動,培育具有時代精神和校園特色的美育品牌。同時,結合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加強校史館、圖書館等場所建設,挖掘其美育價值。這些措施有助于培養具有深刻審美情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人才。職業本科院校應積極響應,深化美育改革,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四、價值評判與過程管理:確保第二課堂美育成果與活動質量的雙重提升
在“大思政”的宏觀視野下,職業本科第二課堂美育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是基礎,而價值評判和過程管理的深化則是關鍵,旨在實現美育成果與活動質量的雙重提升。價值評判作為美育活動的核心,需構建全面、系統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在美育活動中取得的顯性成果,如競賽獲獎、藝術作品質量等,更要重視他們在活動中的態度變化、團隊合作能力的增強以及創新思維的激發等隱性進步。這樣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美育素養,并激發他們的自我挑戰和提升意愿。同時,過程管理也至關重要。要確保每項美育活動得到精心組織、順利實施,并得到及時有效的監督和反饋。這需要明確責任分工,建立高效協作機制,以便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活動質量和效果。
在新時代,職業本科院校在構建美育評價體系時應緊密結合時代特征,遵循“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原則,依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制定個性化的美育培養方案,明確學生在大學期間應達到的審美能力和人格標準。通過持續跟蹤記錄學生在第二課堂的美育活動參與情況,并利用大數據智慧分析技術進行建模分析,可以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美育參與程度和審美素養提升情況,為優化美育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審美素質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簡介:
魏冬梅,1995年生,女,陜西西安人,西安汽車職業大學教師,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楊恒東,1994年生,男,陜西安康人,西安汽車職業大學新能源汽車學院副院長,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劉晨,1991年生,女,陜西西安人,西安汽車職業大學新能源汽車學院院長助理,助教,本科,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鑫,1992年生,女,陜西西安人,西安汽車職業大學新能源汽車學院辦公室主任,助教,本科,主要從事公共關系研究。本文系西安汽車職業大學2023年度校長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3KJ0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