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語料庫對區域非遺文化的英譯受到國家極大重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語料庫的建設完善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學互鑒提供了有力的幫助。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差異,在文化傳播與交流過程中,文化負載詞往往不能準確地解釋翻譯,期待本研究能為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構建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原因
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及連云港一帶地區的民間文化和技藝的活化石。截至目前,徐州剪紙已被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此外還有國家級項目83項、省級項目403項。由此可見,淮海地區非遺資源豐富多彩。
盡管淮海區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要確保這些財富能夠世代傳承并且有效地利用它們來促進中國的文化輸出,僅依靠現有的政府保護政策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對非物質文化的宣傳力度,使之能與全球文明展開交流互動,同時也要敢于創新思維,積極尋求新的方法以擴大我們的國際影響力。然而,目前缺乏系統完善的英語翻譯外宣文本,同時我國非遺文化外宣翻譯仍處在探索階段。雖然我國正積極構建多個民間語言資源數據庫,比如湖北省民俗文化的雙語數據集、江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的民俗類別英文對照的數據集和山東地區的民俗翻譯資料庫等。但是,我們在調查過程中并未找到關于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字詞英語對譯的相關語料庫。
所以,本研究計劃利用現有的高質量淮海區域非遺文化詞匯雙語材料并加以精細化地處理,創建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內容豐富且搜索方便的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字詞的英文對應語料庫。
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建設脈絡
一、語料庫的整體設計
淮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10種門類,共有8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40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將雙語語料庫按照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三個層面進行劃分,并在此基礎上對各級別的非遺成果按照以上10個門類再次進行細致分類。這樣的分類設計將有助于對非遺語料進行有序歸納研究,進而根據不同類型的非遺語料采取合適的翻譯策略。這種分類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析非遺文化的多樣性和特點,使翻譯工作更具針對性和精準性。
二、語料的收集
收集雙語語料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創建雙語資料庫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所選擇的信息真實且具有學術價值。為確保語料的質量,我們主要依托官方信息渠道,包括已出版的非遺書籍、官方網站、報紙刊物等。對于缺失英語譯本或翻譯質量不高的非遺資料,我們將參考相關官方網站的語言素材,進行補充和完善。接下來,我們組織了一支精通雙語的專業翻譯團隊對所有的譯文進行審查和校驗,嚴格控制翻譯質量,保證中英文意思的準確匹配,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成果的優質生成。這樣的嚴謹處理將為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也為非遺的國際傳播提供優質的翻譯文本。
三、語料的加工與對齊
語料收集后的整理、加工與標注對于語料庫的應用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對已經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剔除圖像和錯誤翻譯等因素。接著利用在線對齊軟件tmxmall的語料匹配功能來實現漢英雙語的對應。這樣的操作能夠使非遺文本語料庫中包含句法信息和語義賦碼,賦予其廣泛的應用價值。接下來,我們會利用corpus word parser分詞軟件對語料進行匹配處理,并通過ictclas等詞性標注工具對其進行詞義解析和編碼。根據最終的分析結果,通過人工標注或自動算法為每種語言的文本建立對應關系。通過這一系列嚴格的處理,基本實現所有漢英語料的精確對齊,最終初步建成淮海地區非遺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
這個雙語平行語料庫將為非遺的國際傳播和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員和翻譯人員可以在該語料庫中獲取高質量、高準確度的中英文數據,有助于更好地傳播和宣傳淮海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語料的檢索結果與分析
通過使用AntConc等語料檢索軟件的索引定位、詞叢、搭配、詞表和關鍵詞等功能,對建成的語料庫進行檢索和分析。從中發現語料庫中相關文本的特點和規律,并由此分析、歸納和總結特定非遺項目在不同語言中常用的表達方式、詞語搭配和翻譯策略,探索適合非遺文本翻譯的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譯者的翻譯風格,探討翻譯質量和翻譯方法的影響因素。最后將分析結果以圖表或文字形式展示,對檢索結果進行解釋,闡述分析過程中發現的非遺翻譯規律、特點及原因。這將提高非遺翻譯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讓翻譯更準確地傳達非遺文化的特色,推動非遺的國際傳播,擴大國際影響力,同時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
基于語料庫的英譯補償策略
作為一種跨越文化的交流方式,翻譯不僅要求譯者能夠準確地解讀原始語言(即源語文本及其相關文化),還需要他們能有效地構建并傳遞目標語言(也就是譯作及相關的目標文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詞來說,它們包含著大量的文化元素,然而,由于譯者的知識面不足以涵蓋這些詞匯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很難全面領悟到它們的真正意義。若是在譯文中未能清晰闡述原文的隱喻或暗指內容,那么譯讀者很可能會出現誤解或是無法正確把握原作者的意思。
如果翻譯人員未能注意到“文化缺省”的現象,并對其中的關鍵字或者元素的明顯文化特征未予闡述,那么處在不同文化的閱讀者可能會感受到明顯的文化差異。所以,翻譯員需要執行適當的翻譯補充方法來對文章做出解讀。
一、語義補償
特色民俗名稱的歸化補償。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導向,不受形式限制的翻譯,使原文更符合目標語言讀者的習慣和理解。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文本面向全世界的讀者,因此,本文運用歸化補償策略能夠獲得語義補償的效果。
例:龍鳳呈祥 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 bring blessing
在淮海地區的民俗活動里,有許多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如龍、鳳、獅子等。雖然這些元素在中文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含義,但是在英語里可能并沒有相應的表述。因此,我們需要運用歸化補償策略,使用西方讀者熟知的元素或者表達方式來代替,以確保文化信息的高效傳遞。例如,我們可以將“龍鳳呈祥”翻譯為“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 bring blessings”,這句話中“呈祥”就是帶來祥瑞和祝福的意思,不僅保留了原文具有的具體文化深意,而且充分獲得了語義上的補償,更加貼近西方讀者的認知。
特定民俗故事的意譯補償。意譯策略是指根據原文的意思和語境進行翻譯,并靈活地運用目標語言的表達方式。意譯強調的是目語文化體系和原語文化體系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譯能夠反映淮海地區地方特色和民族風貌。
例:《白蛇傳》The Love Story of Bai She
淮海地區的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智慧。在翻譯這些故事時需要充分考慮其文化背景和語言特色。例如,在淮海地區流傳著一段愛情傳說。在翻譯這個故事時,如果直接譯為“White Snake”,可能會讓讀者誤以為這只是一個關于蛇的故事,而將《白蛇傳》譯為The Love Story of Bai She, 則直接將該故事的核心意思傳達給西方讀者,使其能夠快速有效地理解故事名稱。
例:《蕩湖船》 Lake Boat Dancing
在翻譯《蕩湖船》這個名稱時,我們需要注意其文化內涵和表演形式。該劇主要以船上表演為主,演員通過搖擺船身、舞蹈、歌唱等形式表現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節。因此,“蕩湖船”可以翻譯為“Lake Boat Dancing”。其中“Lake Boat”表示船在湖上蕩漾的場景,而“Dancing”則表現了演員通過舞蹈表現故事情節的特點。
二、文化補償
淮海特色曲藝名稱:直譯加注釋。因為英漢文化有許多不同,所以在英語中某些文化詞匯并未與漢語相對應,這就導致了語義上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加注的方式來填補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詞匯在英語中的空白。
例:柳琴戲 Liuqin Opera(a regional opera form of Shandong and Huaihai)
淮海地區特有的民間戲劇柳琴戲,如果只是簡單地采用直譯法,則無法準確解釋其文化背景,產生巨大的文化隔閡,因此,柳琴戲可以譯為Liuqin Opera(a regional opera form of Shandong and Huaihai),采用直譯加注的策略既保留其文化特色,又有助于西方讀者理解柳琴戲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形式。
例:大鼓書 Big drum storytelling (a narrative performance art in Huaibei region)
淮海地區的非遺民俗語言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表達力。這些修辭手法在翻譯時也需要進行適當的文化補償,以保持原文的表達效果。例如,“大鼓書”是淮海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常常用來講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在翻譯時可以采用直譯加注的方式進行語義補償。“大鼓書”可以譯為“big drum storytelling(a narrative performance art in Huaibei region)”,通過括號內添加解釋性文字來彌補修辭手法造成的語義損失。
淮海地區特色戲劇:音譯加注釋。由于東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淮海地區非遺民俗語言某些含有信息的詞語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表達,因此會導致文化信息的缺失,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障礙。僅僅通過音譯而不加注則不能使西方讀者完全理解該關鍵詞背后的文化含義。所以,淮海地區特色戲劇的音譯加注釋法是文化補償的有效方法。
例:花鼓燈 Huagudeng (a folk dance popular in Huaihai region)
以淮海地區特有的民間舞蹈“花鼓燈”為例,其英譯名“Huagudeng”采用音譯法,同時添加注釋“a folk dance popular in Huaihai region”,以解釋該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強調花鼓燈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深刻內涵,使得表意更加清晰明確,有助于消除文化交流的阻礙。
例:皮影戲 Pi Ying Xi(Shadow Puppetry)
皮影戲是淮海地區一種古老的傳統表演藝術,通過燈光照射鏤空的剪影,創造出動態的視覺效果。在保持“皮影戲”的音譯“Pi Ying Xi”的基礎上,我們為其添加了進一步解釋“Shadow Puppetry”,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這種表演藝術的獨特形式和工藝。
作者簡介:
蔣文靜,2002年生,女,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21級學生;高雅欣,2004年生,女,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21級學生;梅寧,2003年生,女,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21級學生;葛佳寧,2003年生,女,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21級學生;萬子瑜,2005年生,女,徐州工程學院師范學院23級學生;趙俠,1982年生,女,山東臨沂人,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翻譯批評話語和中國文學外譯研究。本文系徐州工程學院2023年度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基于自建語料庫的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詞英譯補償策略探究》(XCX20239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