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思想和文化碰撞的日益頻繁,使得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而多元文化的涌入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的變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對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主渠道、思想引領主陣地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以來,OBE理念逐步進入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并深刻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方向。2023年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有序推進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思想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德法”)主要是以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為著力點,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本課程組結合OBE理念進行“德法”課堂教學文化構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原則,有利于推動該課程建設內涵式發展。
當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心地位困境:課堂仍以教師教學生“學會”為中心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更多是追求教學狀態,而忽略了高尚課堂教學文化的構建,沒有形成教師主體,學生主導的文化氛圍。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文化凸顯了教師的“教”,弱化了學生的“學”。通過實地調查與文獻梳理,發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依舊十分突出。教師在教學中仍是采取“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教師成為教材知識傳授的主體,而學生則是沉默接受知識的一方。教師的這種傳授模式致力于教學生“學會”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近年來,教育界越發強調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仍然沒有改變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實踐。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一些教師在課堂講授中通過講段子、社會熱點,甚至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旅游等引起學生興趣,使得課堂活躍起來,但其本質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好”“講好”,缺少對學生“學會”“學好”的引導。一時活躍熱鬧的課堂形式雖然短暫地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度,但是思政課的思想性卻大大降低了。這種課堂教學文化使得教師的供給與學生的需求呈現不匹配。
二、產出導向困境:評價考核以成績為導向
評估學習產出是國內高校思政課較為薄弱的一環,嚴重制約思政課的高質量發展,影響思政課的育人成效。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德法”課程考核形式大多是教師根據課本知識出題,學生答題完成對該課程的考核,期末成績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和給予學分的主要標準。這種考核形式一方面使得學生平時對這門課程毫無參與感,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行考前突擊,缺少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另一方面,這種僅用成績高低檢驗學生“德法”課程學習效果的方式,制約了學生知識運用、實踐能力、情感價值目標等綜合能力的提升。近年來,為了改變這種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各高校也開始紛紛進行改革。主要是增加了課程考勤和平時成績的分值加入,通過課堂發言、平時作業、討論等加分方式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到課堂當中。這種完成任務式的學習使得課堂呈現表面的熱鬧繁華,缺乏對學生思想價值的引導與實踐能力的提升,課程質量并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也被忽視。
三、持續改進困境:教學評價機制不完整
傳統的教學評價大多是從教學主體出發,如督導評價、校領導評價、學生評價、同行互評以及教師自評等。這種教學評價從評價手段和評價持續性上看,存在不足之處。從評價手段來看,主要是相關評價主體推門聽課,通過聽取任課教師的授課然后進行評分,這種方式帶有評價主體的個人喜好,主觀性較強。另外該方式更多側重對任課教師的評價認知,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從評價的持續性上看,一方面,通過課堂聽課只能對任課教師某一節課的狀態做出評價,無法做到持續性的課堂監督;另一方面,在學期末學生對教師進行的評價中,學生的主觀意愿比較強烈,而且這一評價只能反映學生在某一學期的知識獲得,缺少對實踐應用能力考查評價,當學生步入社會,其知識和技能是否適vGXpqjdUPOfT7Qnxd2Qwxw==應社會的需求也難以得到有效的追蹤測評。
OBE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踐行思路
一、推動“德法”課程教學改革,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OBE教育理念指出,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和目標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導向;在授課形式中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進行單一講授的模式,要轉向學生自主的學習模式,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感與收獲感;在講授內容時,既立足教材,又要根據學生實踐超脫教材,使教學內容回歸學生學習生活需要;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改變傳統的理論灌輸,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OBE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德法”課程教學改革,就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一方面要突破傳統的教師完全主導課堂的模式,教師僅做好引導工作,將課堂主體歸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不單單注重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要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從而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
二、聚焦“德法”課程改革方向,明確預期學習成果
OBE教育理念指出,要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即要根據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需要等明確預期學習成果,繼而合理規劃教學設計,使得該課程教學供給與學生的需求相匹配。高校在應用OBE理念進行“德法”課程教學改革時,必須明確“德法”課程改革方向與課程要求,進一步確定該課程學生的預期學習成果。一方面,“德法”課程改革在確定教學成果時,既要考慮教育部教學大綱要求,還要考慮到國家、社會對大學生不斷變化的要求與學生畢業、學習、生活需要等實際,綜合衡量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預期學習成果與教學目標,及時對授課內容進行更新,同時運用大數據對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革新,使教學設計更高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明確“德法”課程改革弱項,注重持續性改革
OBE教育理念指出,要以持續改進為原則。高校“德法”課程的教學評價機制、教學監管、教學目標與設計等要隨時而動,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高校主要是以領導、教師互相聽課,教務資料檢查來進行教學質量管控,這種基礎性強且較為普遍的教學檢查與監督難以形成有效的教學反饋,導致教學改進遇到阻礙。因此,“德法”課程教學尚未形成“教學評價—教學反饋—教學改進”的有效閉環。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德法”課程教學改革要堅持持續性原則,根據學校定位,社會發展需求、學生學習需要等不斷進行調整改進,以實現思政課育人效果的持續性。綜上所述,OBE教育理念為“德法”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遵循,因而高校應立足OBE教育理念,積極探索適合“德法”課程的教學應用模式,推動該課程教學創新發展。
OBE理論視角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一、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學生為中心”理念是由教師引導、總體設計并把控學生具體學習過njeeCDqGoAjJRgE0fmmOH87owle51lNUJ4hvhSHR5IQ=程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模式。2014年,張學新教授提出對分課堂模式,將課堂一分為二,一半用于教師授課,一半留給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并將課堂教學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講授、吸收、討論,簡稱為PAD課堂。在此基礎上,本次教學改革嘗試將課堂教學過程分為4個階段,即講授、獨學、討論、答疑。教師講授主要是起引導、把控作用,教師在授課中只講授本堂課的知識脈絡、主線以及重難點,不做過多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內容灌輸;獨學環節需要學生發揮主動性,自主學習并消化課程中的知識點,并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討論環節需要教師綜合使用各種教學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參與分組探究;答疑環節是針對學生有些不能解決的問題疑惑,教師組織班級同學共同探討,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最終教師進行點評解惑。這種課堂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通過頭腦風暴法使教師和同學的思想火花產生碰撞,進而形成多元的課堂教學文化氛圍,真正實現教學生“學會”“學好”的目標。
二、以成果為導向:建立基于學習成果的課程目標和課程評價體系
在“德法”課程教學改革中引入OBE教育理念,要堅持教學成果產出的導向作用,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中。首先,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明確預期學習成果。“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與法治問題,進而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綜合課程。因而要根據課程性質制定融思想、理論、實踐于一體的課程目標,明確學習成果。其次,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實現學習成果產出。根據教學目標,將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增強學生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同感,提高思辨能力、學法用法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作為課程的評價成果,并以此為導向設計、開展、評價和改進教學活動。最后,實行多元評價,評估學習成果產出。一方面,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讓預期學習成果的制定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獲得感和參與感。另一方面,推進課程實施效果的多元化評價改革。一是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建立學生對獲得理論知識、情感態度、能力素質的綜合評價。二是評價方式多元化,如考核方式可以包括問卷調查、網絡自主學習考核、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等。三是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教師之外,還可以將同學、輔導員、宿管等納入評議小組。
三、以持續改進為原則:推進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
第一,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課堂改革中“教”要服從“學”,根據“學”的需要隨時調整“教”。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要著力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并改革教學模式,進而提升培養目標與培養效果的契合度。此外,運用網絡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課程聯動,增強校外互動,創新教學方式,使“德法”課程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煥發新景象。第二,展開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改革。“德法”課是集時效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因而需要緊跟時事變化、市場需求以及學生學習情感需要等明確預期學習成果,繼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內容。第三,加強“終身學習”的環境建設。通過網絡技術構建該課程的互動交流平臺,創設互動式學習氛圍,使同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學、相互督學等,營造學生持續性學習的知識互動氛圍。另外,通過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能夠讓他們保持對新事物的探索欲望,培養其敢于提出問題并通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深化“持續改進”的機制建設。可以通過建立評價、反饋、改進機制,健全教師評價機制和教學成果評估機制,進而發現問題并不斷改進,從而提升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展開高效的“德法”課程教學。
作者簡介:
楊露沙,1995年生,女,陜西富平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鄉村振興;胡笑潔,1993年生,女,陜西富平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陜西服裝工程學院2023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OBE理念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為例》(2023J046)研究成果。作者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