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安排議論文結構時,要在把握中心的基礎上,先做好整體構思,然后進行層次安排。整體構思時要按照議論文組合材料和觀點的一般邏輯規律進行,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安排。“提出問題”即提出中心論點,“分析問題”即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分析論證,“解決問題”即對提出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在整體構思的基礎上,還要層次清楚。層次就是論證的次序。考生在論述道理時,要先把所要說的內容分成若干個部分,對所寫內容進行鑒別和分類,包括哪些是屬于同一類,哪些互不相干,哪些是并列關系,哪些是從屬關系,哪些處于主要地位,哪些處于次要地位。然后按照不同的分類,安排論證次序。一般來說,議論文的常見結構有以下三種:
一、并列式結構
并列式結構,簡單地講,是在議論文的論證過程中,或是把論據并列起來,或是把分論點并列起來。
1.論據并列式:在論證過程中,把論據并列起來。
前提:根據材料提煉出一個貫串全文始終的單一論點,用幾個并列的論據來證明這一論點,論據之間構成并列結構。根據論據的性質和分類,可以將論據并列式分為“同類并列”與“正反并列”。
要求:各個論據之間,字數大致相同,句式力求一致,語言風格盡量相似,形成一種整齊劃一的美感。論據力求呈現出豐富性和多元性,例如古今、中外、大小、正反等。
2.論點并列式:在論證過程中,把分論點并列起來。
前提:在一個總論點的基礎上,提煉出幾個平行的分論點,從而使需要論證的各個分論點形成并列結構。
要求:各個相對獨立的分論點之間應構成并列關系。各個分論點之間,也應字數大致相同,結構相仿,句式相近。
二、遞進式結構
遞進式結構,是指按照事物或事理的發展規律以及邏輯關系,一層進一層地安排組織材料,層次之間是深化遞進的結構方式。
前提:一是從現象到本質的漸次深化,二是從因到果的逐層遞進,三是從一般到特殊或從部分到整體的發展規律及關系漸進推演。
要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不斷深化,富于邏輯,適應讀者的接受規律。
三、對照式結構
對照式結構,就是從論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入手提出分論點或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加以論證,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結論。
前提:正反兩個方面可以是用一種事物或意見來映襯另一種事物或意見,也可以是把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加以對比。
要求:對比鮮明,體現出思維的批判性。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孟子·公孫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其意為:行仁之人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態而后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反躬自問罷了。
《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其意為: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下足功夫。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維分析】
這道作文題的命題核心是做事前要學會“端正自己的姿態”;不達目標(不成功)時“反躬自問”“反求諸己”,而不是“怨天尤人”。
理清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后,考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安排議論文的結構:
第一步,分析概念——①反求諸己是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的前提條件。②反求諸己是尋找問題癥結從而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③反求諸己是為人處世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美好品質。④反求諸己是適應環境、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態度。
第二步,明確價值——①只有反求諸己,才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②只有反求諸己,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潮起潮落。③只有反求諸己,才能提升自我素養、推動自我不斷前進。(或:①反求諸己可以營造寬容和諧的生活氛圍。②反求諸己可以彌補不足進而走向成功的彼岸。③反求諸己可以完善自我,構建美好的人生。)
第三步,具體做法——①反求諸己要求我們擁有推己及人的仁愛思想。②反求諸己要求我們具有直面自我的勇氣、欣賞他人的眼光。③反求諸己要求我們學會自我反思、保持清醒的頭腦。④反求諸己可以“以人為鏡”“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寫作示范】
反躬自問修哲身
求仁于己踐真知
◎蔡瀾
君子求仁若射弈,若“失諸正鵠”,則應“反求諸其身”,抱持不怨勝己者的風度。以我拙見,立身處世莫不習于其間,反躬自問修哲身,求仁于己踐真知。
反躬自問,求仁于己,有利于君子修身,懷瑾握瑜。《周易》有云:“蹇,君子以反身修德。”揆端類推,若想于射弈場上“百發百中”,君子需正衣襟以端正其姿,時時不忘三省己身,以心為鏡,方可叩階遠行,立德修身、求知立人。而反躬自問、求仁于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寶貴的,如日月之恒,閃耀著它的光芒。諸君可見,反躬自問是屠呦呦歷經無數莽莽黑夜,不斷改進實驗方案的昭昭信念;諸君可見,求仁于己是謝軍三年積淀、十年超越,終得北斗系統爍爍于天的錚錚誓言。假使為國奮斗之二君乃至無數志于偉業之斗士,喪失“叩問己之靈魂”的品德,囿于狹隘、苛難乃至嫉妒領跑優勝者的困境,又何來“直若砒矢,言若丹青”之俊彥呢?由此可見,誠如新青年之吾儕,立身處世當以反躬自問、求仁于己為座右銘,修己之哲身,思仁之深意。
反躬自問,求仁于己,有利于家國鴻猷大業之實現。如燃爝火,如聚江河,歷來偉業皆由自省之君子志士來奮斗完成。正如《中庸》所言:“射有似乎君子。”當射弈的靶場立于風云變幻的民族之林,射弈的靶心變為民族復興之偉業時,我們不禁發問,當如何命中時代的靶心?答案正是反躬自問,求仁于己。我們可以想到,假使創新拓業者們遭遇挫折,不探失敗落后的根本內因,而一味歸咎于外部因素,則必將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鐵屋囚”一般,亂分寸;如百鬼夜行,失分度;似群魔亂舞,迷心志。我們當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研究“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題,無論在理論探究還是在實踐探尋中,我們應敢于直面真相,探求世界本原;敢于追求真理,探索人類新知;敢于講真話,弘揚“求真知”的精神。也正是敢于反思、敢于從自身“求仁”,君子方成秋空霽海,方有石室丹丘,斯仁至矣!
高山景行揖清芬,我見朝陽應如是。《孟子·盡心》有云:“若夫豪杰者,雖無文王猶興。”人生真諦溢于其間: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以吾儕之青春活力,反躬自問修哲身,求仁于己踐真知,助力鴻猷藍圖。
【廣東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高三(22)班】
◆點評
本文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對于“反躬自問”的論說,事理兼備、鞭辟入里。主體部分采用并列結構,但是在邏輯上又由小到大,由個人到國家,這樣就使得內容不能任意跳躍,眉目清楚、條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