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下電商經濟的迅速發展與體驗經濟的盛行,人們的購物方式也逐漸隨之改變,城市消費空間不再僅僅承擔著“以物易物”的功能,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通過發掘商業空間中的第三空間并借助公共藝術的特性發揮其凝聚力優勢,幫助商業空間營造市民可持續生長的交往空間并激發街區活力,緩解實體零售的經濟困境并為體驗經濟注入新動力。本文以“第三空間”理論為基礎,嘗試為商業空間中公共藝術介入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公共藝術;商業空間;體驗經濟;第三空間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3-00-03
一、第三空間與公共藝術介入消費空間概述
(一)現代城市消費空間的演變與現狀
伴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住用地增長與城市用地資源緊張等原因,消費場所也從過去的中心壟斷格局轉向以復合功能空間的商、住、辦公、娛樂、教育等多功能空間發展,商業空間與居住空間的逐漸拉近也意味著消費空間不再作為單純的商品交易空間解決人們基本的供求關系,商業空間的多功能趨勢使其承載了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如社交、休閑、娛樂、學習等。現如今以商業綜合體、主題式購物中心等所代表的體驗式商業模式區別于傳統商業的以零售為主的業態組合形式,從日常生活與情景出發,注重塑造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藝術介入商業空間作為營造體驗式商業模式的一種手段被廣泛應用[1]。
(二)第三空間源起與發展
第三空間理論建立在20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亨利·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和福柯異質空間理論的研究基礎上,由新馬克思城市學、后現代地理學、洛杉磯學派的領軍人物愛德華·蘇賈提出,他將“第一空間”定義為一種“物質和物質化了的‘物理’空間性”,關注空間中的數量計量、形態識別、行與列的變化、網絡“結點”等;“第二空間”即“構想的空間”,主要通過“話語建構式的空間再現與精神性的空間活動來完成”;“第三空間”在這兩種空間上引入了“關系”,是由空間實踐的參與者所共同創造的。第三空間是一種交叉、邊緣化和多樣化的空間,融合了各種社會、文化和身份的元素。同時也是一個流動的、不斷演變的概念,超越了現實和想象的界限。20世紀70年代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從城市及社會研究角度,又將“第三空間”定義為:在家庭的居住空間(第一空間)和職場(第二空間)外的,不受功利關系限制的,像城市中心的鬧市區、酒吧、咖啡店、圖書館、城市公園等的公共空間。逐漸第三空間不再以絕對的空間屬性為依據,并引起了學者和公眾的廣泛想象[2]。
國外對第三空間理論的研究多應用于社會福祉、公共衛生、社會基礎設施、鄰里社群等領域。國內的研究者在近些年也開始將第三空間的理論應用于社區營造、城市設計、精神療愈等領域,如馮靜、甄峰、王晶的“信息時代城市第三空間發展研究及規劃策略探討”;王翰錚,安琪,鄭馨鈺的“場域理論下的戶部巷歷史商業街區第三空間活化設計研究”。商場與購物中心作為日常性公共空間的體現,雖然公共藝術越來越被作為人與城市社會關系之間的媒介廣泛研究,但少有從第三空間視域下對公共藝術介入商業空間進行研究[3]。
(三)公共藝術在消費空間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20世紀50年代的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同樣受到消費主義影響,波普藝術思潮主張消除高、低藝術的鴻溝,自此藝術走進日常生活和大眾生產,藝術與商品、消費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緊密。
通過對比分析,自1999年以來,一些藝術進入商業空間的個別典型案例(見表1),可大體分為藝術物質介入型、藝術節慶策劃型、主題展覽型,且每一種介入方式以及活動都具有適合該商業模式的獨特性。從商業的目標人群來看,顯然此類公共藝術介入商業空間的目標人群范圍更廣,如“重慶人家·下浩里”生活藝術節結合重慶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厚重的人文歷史在7000多平方米的東西岸上分布藝術裝置、展演、潮流文化藝術IP,街巷回憶把市民與下浩的歷史和鄰里生活方式巧妙串聯起來,用有趣的生活方式同時吸引新老“下浩原住民”,不再以消費水平和商品檔次作為入場券,公共藝術社會性中的公益屬性被放大,成為市民可以共享的文化福利。2022年上海世紀匯廣場策劃的名為“Chair up”的藝術活動,面向社會征集最后展出了近50把“故事椅”,原本消極的商場中庭空間通過椅子這樣生活化的物品,搭建起市民群眾回憶場與社交場,公共藝術幫助本不具備盈利功能的商場中庭空間,成為不受功利限制、自由休閑的第三空間社交場所。從近年來公共藝術在商業空間中的應用來看,隨著國內對參與式公共藝術研究的不斷拓展與深入,并且受到社區營造(Community Revitalization)的影響,藝術不再僅僅以一種美化空間或引入藝術展覽的形式介入商業空間,開始以公共空間、公共領域、公共事件和議題、公共關系滲透方式呈現,來激發群眾在消費空間中的參與度與體驗感,塑造公共領域上的平等意義[4]。
二、公共藝術營造消費場所第三空間的價值實現
(一)公共屬性——延伸“第三空間”公共空間維度
公共藝術的公共屬性體現在與公眾、公共事務、公共利益的相關性,以及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性和民主性,并且除了公共空間存在上,也體現在對公共領域的拓展上。在人文主義發展時期,建筑中的第三空間被認為是感性需求融入理性建造的主要途徑;在現代主義時期,建筑中第三空間強調傳統人文適應性經驗的重要作用,成為獨立于室內與室外的另一空間;近年來,人們已認識到“第三空間”的重要性,“第三空間”承擔臨時性、可變性或流動性的建筑功能,容納較少的長期活動行為,其輔助空間的屬性特征依然強烈。在列斐伏爾和福柯的理論基礎上,愛德華·索亞的第三空間理論融入了關系,它是交叉、邊緣化和多樣化的空間,融合了各種社會、文化和身份的元素,強調了它不斷流動變化的屬性。而公共藝術的介入可以幫助“第三空間”再次延展其公共領域與空間的維度,將其從物理空間意義的公共緯度上延伸至通過藝術的對話參與而產生的公共性中。
(二)社會屬性——促成第三空間的平等交往目的
建筑可以調節人與空間的關系,而公共藝術可以建立起社群之間、人與社會、人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如今,公共藝術包容的市場環境與多元化的藝術觀念使得公共藝術給了公眾更大的參與空間與關注,對公共藝術從療愈性、人文主義關懷出發的表現方式愈來愈多地進入我們的視野。在對空間中的社會性、關系問題、流動性的問題上,“第三空間”與公共藝術不謀而合,衛春青、余毅在“第三空間對于緩解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路徑分析”一文中提到了應在第三空間中加入人文藝術及美學觀念。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共鳴的結晶能夠帶給人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互動作用,因此,倘若將這種“第三空間”的營造觀與公共藝術相結合,對促成空間場域中產生平等交往的目的會更加有幫助。
(三)藝術屬性——增加第三空間的知覺感受維度
公共藝術的藝術性在于它能夠帶給人審美感受,并且通過聽覺、觸覺、視知覺等將藝術理念感受傳達給觀者,公共藝術的互動性也可將其分為顯性互動和隱性互動,顯性互動即指觀眾與藝術作品產生的肢體互動,包括感官活動;隱性互動指作品給觀者帶來的情感互動和理念互動。現如今人們對消費越來越趨向于一種自我實現,因此在美學引導下的消費能夠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實現社會身份的自我認同。公共藝術介入能夠在第三空間中幫助人們找到自我意識進行思考和自我價值肯定,同時也可以傳遞一些公認的正向的價值觀、消費觀、生活理念等,具有一定的傳播意義和教育意義[4]。
三、公共藝術營造消費場所第三空間路徑探討——時、空、人
(一)復合共享,挖掘“第三空間”——空間要素
當我們想要通過公共藝術介入的方式激發第三空間活力幫助商業空間復興時,好的公共藝術介入區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挖掘具有凝聚力的第三空間尤為重要,了解空間中的人流動線、營業情況,進行人群分析、空間分析。第三空間通常被用作替代工作場所、會議場所、社會互動和網絡活動空間的地方,同時可以增加意見共享的機會、提高工作效率,且“第三空間”充分強調了它的可達性與共享的特性。在肯戴爾廣場的案例中這些“第三空間”的共同特征有:一是有免費Wi-Fi,二是室外座位與人行道相接,三是價位“中等”或免費,四是全天開放。而實際上商業空間中類似茶咖品牌多在室內空間中,且并不能為大多數人提供免費的共享座位,那些位于建筑的底層半敞開空間,人員流動性強,可以容納更加多元的社交活動,帶孩子的老人歇腳、外賣小哥接單或休息、工作洽談、朋友見面等的公共空xrFkG6mmGYgKvPC66Y/CFg==間可以容納各個階層的群體,這就具備了成為“第三空間”的基本要素。但這類空間往往存在燈光昏暗、業態失活、室外空間的服務不周到的問題,通過公共藝術可以結合藝術美育活動、藝術展演展開關于社會話題的討論,或利用飽和度較高、明度較高的藝術色彩來解決空間昏暗的問題。
(二)以話題引主題,以生活美學帶動消費意識——人群要素
從日常生活與情景出發,塑造感官體驗和思維認同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改變消費者行為。2023年重慶的萬象城“萬物定綠”藝術季也同樣以綠色為主題,展覽共計展出23件作品,每件作品均呈現了作者在不同環境、不同經歷下對商業空間、消費主義、綠色理念的獨立思考,他們通過整合空間、材料、情感的關系來剖析議題,展現自己對綠色設計理念、工藝實踐及城市美學概念的全新理解,探索綠色環保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價值和意義,消費者通過公共藝術作品的互動激發情感認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接下來的消費行為,也為商城塑造了品牌形象。
(三)互動參與,延續在地“生長”——時間要素
公共藝術介入第三空間幫助商業空間復興不僅限于短暫的藝術活動,而是建立在發展其可持續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上。因此,培養長期的“粉絲”群體和藝術愛好者也尤為重要,這樣商業空間的公共藝術活動從“多數人每人造訪一次”可以轉變到“穩定的部分人群持續關注并多次造訪”。例如,在“重慶下浩里XIAHAOLANE”公眾號上,除了最開始的“重慶人家·下浩里”生活藝術節,公眾號不定期地推送下浩里發生地新的展覽內容和資訊,幫助粉絲群體持續更新下浩老街的節慶活動或藝術展演動態。
四、結束語
在當下已經成為文化生產和社會互動的商業空間中,公共藝術介入已成為促進包容和促進社會對話的寶貴途徑。一方面,它可以幫助實體零售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減小成本壓力,幫助中低端購物中心的轉型,避免商業空間營造的同質化現象。同時,也是社區參與和對話的重要平臺。它可以反映社會的動態,激發思想,激發情感,并創造一種共享的社區體驗。在這些空間中的作品有可能成為促進文化理解,促進社會凝聚力,帶動經濟效益的催化劑,幫助商業空間建立獨特的品牌身份。然而,第三空間公共藝術建設依然具有挑戰性和復雜性。這些空間的動態特性需要仔細地規劃、深思熟慮地執行和持續地維護。既要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多樣性,包括藝術家和贊助人、商業機構和公眾,意味著藝術家需要平衡不同期望和利益之間的內在緊張關系,同時保持公共藝術的完整性和審美性。
參考文獻:
[1]謝媛媛,呂拉昌,城市消費空間研究綜述[J].商業經濟,2010(34):24-25.
[2]EdwardW.Soja.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衛春青,余毅.“第三空間”對于緩解現代人精神困境的路徑分析[J].建筑與文化,2021(05):189-190.
[4]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