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全球化與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浪潮中,當代繪畫藝術在思想觀念和表現形式上日益多元且深刻復雜,對當代繪畫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基于此,本文從當代繪畫觀念出發,分析了當代繪畫中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進而探討當代繪畫觀念與表達方式之間的聯系,并結合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進一步闡述當代繪畫如何通過獨特的觀念和創新的表達方式來反映時代精神與社會變遷。
關鍵詞:當代繪畫觀念;表達方式;時代精神;繪畫藝術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3-00-03
鑒于社會的迅猛進步與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當代繪畫藝術的觀念與表達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承載著藝術家個人情感與思想的深刻抒發,還是對當代社會變遷、文化演進及科技進步等多維度的深刻映射。在當前藝術現象紛繁復雜的背景下,如何精準捕捉當代繪畫的觀念特征,并有效分析其與表達方式之間的內在聯系,仍是學術界與藝術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深入剖析當代繪畫觀念,結合具體表達手法,揭示其內在邏輯與規律,對于推動當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當代繪畫觀念的概述
在當代藝術的廣闊語境中,繪畫觀念經歷了深刻的轉變與重構,呈現出多元化、跨界融合及深度反思的特征。該時期的繪畫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審美框架和技法規范,而是成為藝術家探索個體經驗、社會現象、文化身份乃至科技影響等多維度議題的重要載體。當代繪畫觀念的核心在于其具有開放性與批判性。藝術家不再滿足于追求單純的形式美,而是傾向于將個人情感、思想觀念直接融入創作過程,運用作品傳達對現實世界的獨特見解和深刻感悟。藝術家觀念的轉變促使繪畫語言更加豐富多樣,其涵蓋抽象表現、象征隱喻、超現實主義等多種手法,為觀眾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解讀空間[1]。同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使得當代繪畫觀念具有鮮明的跨文化特征。藝術家從不同文化視角汲取靈感,通過作品探討文化差異、身份認同及全球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進而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此外,科技的發展也為當代繪畫觀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數字藝術、虛擬現實等新興媒介的應用,不僅拓寬了藝術家繪畫的表現邊界,還引發了其關于藝術本質、創作方式及展示形態的深刻思考。
二、當代繪畫的表達方式
(一)材料與技法的探索
在當代繪畫領域,材料與技法的探索成為藝術家追求創新、表達獨特觀念的重要手段。傳統繪畫材料,如油畫、水彩、素描等雖然仍被廣泛使用,但藝術家已不再局限于這些傳統媒介,而是積極嘗試各種新型材料和技法,以拓寬繪畫的表現力和深度。在材料方面,當代藝術家大膽嘗試使用各種非傳統繪畫材料,如金屬、塑料、玻璃、布料、紙張等,甚至涵蓋自然元素,如沙土、樹葉、花卉等,將這些材料融入繪畫創作,進而使作品形成獨特的質感和視覺效果,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手法,也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2]。在技法上,當代繪畫更是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技法規范,藝術家不再拘泥于單一的繪畫技巧,而是將多種技法融合運用,如刮擦、滴灑、拼貼、涂鴉等,以創造出更為豐富多樣的畫面效果。同時,他們還積極探索新的繪畫工具和輔助材料,如噴槍、刷子、滾筒、海綿等,以及各種化學試劑和顏料混合劑,以實現更為精細或粗獷的繪畫效果。材料與技法的探索不僅使當代繪畫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還為藝術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二)形式與語言的拓展
隨著藝術觀念的演變和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當代繪畫在形式與語言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形式上,當代繪畫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框架和束縛,藝術家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畫布尺寸和形狀,而是根據創作需求和觀念表達,自由選擇畫布的大小、形狀和材質。他們可以將畫布裁剪成各種形狀,如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等,甚至可以在墻面、地面、天花板等空間進行繪畫創作,以打破傳統繪畫的平面性,實現空間與畫面的融合。在語言上,當代繪畫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藝術家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繪畫語言,而是將多種語言元素融合運用,如色彩、線條、形狀、構圖等,以創造出更為豐富多樣的畫面效果。他們可以通過運用色彩的對比與和諧、線條的曲折與流暢、形狀的變形與重組、構圖的疏密與錯落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創作觀念和情感。此外,當代繪畫還注重語言的創新性和實驗性。藝術家通過不斷探索新的繪畫語言和表現手法,如形態解構、符號預言、幻想具象等,以打破傳統繪畫的語言規范,實現語言的拓展和突破。他們通過運用語言的創新和實驗,來挖掘繪畫的深層意義與價值,進而為觀眾提供更為深刻的藝術體驗。
(三)跨學科與跨媒介的嘗試
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跨學科與跨媒介的嘗試成為當代繪畫發展的重要趨勢。藝術家們不再局限于繪畫這個單一媒介,而是積極尋求與其他學科和媒介的融合與交叉,以拓寬繪畫的表現領域和深度。跨學科嘗試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們將繪畫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雕塑、裝置、影像、音樂等進行結合,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他們運用跨學科的嘗試,將不同藝術形式的元素和手法融入繪畫創作,進而使作品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并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3]。例如,部分藝術家將雕塑元素融入繪畫,運用畫面的凹凸和起伏來模擬雕塑的立體感;另一些藝術家則將影像元素融入繪畫,運用畫面的動態和變化來呈現影像的流動感。跨媒介嘗試則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們將繪畫與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新興媒介進行結合,進而創造出新的繪畫形式和展示方式。他們利用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將繪畫作品轉化為數字圖像或虛擬場景,使觀眾能夠通過電子設備或虛擬現實設備來觀看和體驗繪畫作品,這有效拓寬了繪畫的展示方式,也為觀眾提供了更為便捷和多樣化的觀賞體驗。跨學科與跨媒介的嘗試,使當代繪畫呈現出更為開放和多元的面貌。
三、當代繪畫觀念與表達方式的關系
(一)觀念引導表達方式
在當代繪畫藝術中,觀念與表達方式之間存在著緊密而深刻的聯系。其中,觀念作為藝術創作的靈魂,對表達方式起著決定性的引導作用。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往往源自他們對世界、社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深刻感知與理性思考,這些觀念在形成后便成為藝術家選擇表達方式的重要依據。觀念可以引導表達方式,這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對材料、技法、形式、語言等創作要素的選擇上。不同的觀念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呈現,藝術家會根據自己的創作觀念,選擇最適合的材料和技法,以及最具表現力的形式和語言,進而將自己的觀念轉化為具體的繪畫作品。例如,部分藝術家關注社會問題,他們可能會選擇寫實或象征的表達方式,通過運用細膩的筆觸和鮮明的色彩,來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和問題的根源;而另一些藝術家則更注重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可能會選擇抽象或表現主義的表達方式,通過運用自由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感受。同時,觀念引導表達方式還體現在藝術家對創作過程的把控上。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觀念和創作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表達方式,以使作品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進而使觀眾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
(二)表達方式強化觀念傳遞
在當代繪畫藝術中,表達方式不僅受到觀念的引導,也對觀念的傳遞起著重要的強化作用。藝術家運用巧妙的表達方式,可以將自己的觀念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給觀眾,進而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與情感。表達方式可以強化觀念傳遞,這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對畫面構圖、色彩運用、線條處理等方面的精心安排上。藝術家通過運用巧妙的構圖和恰當的色彩,引導觀眾的視線和注意力,使觀眾能夠更加關注畫面中的重點元素和細節,進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和情感。藝術家還可以通過對線條的處理和筆觸的運用,來表現不同的情感和氛圍,進而使觀眾能夠更直觀地領悟和體會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思想。此外,表達方式還可以通過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來強化觀念的傳遞。例如,藝術家可以將繪畫與書法、行為、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結合,運用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呼應和對話,為觀眾呈現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面貌[4]。
(三)觀念與表達方式的互動與融合
在當代繪畫藝術中,觀念與表達方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和融合關系。藝術家的創作觀念不僅引導著表達方式的選擇和運用,也在與表達方式的互動中不斷得到深化和拓展;而表達方式則在呈現藝術家觀念的同時,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藝術家自身的表現力與審美價值。觀念與表達方式的互動和融合,主要體現在藝術家對創作過程的不斷探索和實驗上。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持續嘗試新的表達方式和手法,以更好地呈現自己的創作思想與觀念。探索和實驗的過程,也是藝術家對自己創作觀念和表達方式的不斷挖掘和拓展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實驗,藝術家可以逐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手法,使自己的創作思想與觀念得到更加充分和深刻地呈現。觀念與表達方式的互動和融合還體現在藝術家對觀眾反饋的關注和回應上。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時刻關注觀眾的反饋和意見,以了解觀眾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根據觀眾的反饋和意見,藝術家可以不斷地調整、完善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手法,進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期待。
四、當代繪畫觀念與表達的案例分析
在當代藝術的浩瀚星空中,徐冰的《背后的故事7》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展現了該藝術家深刻的觀念思考,還運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為當代繪畫觀念與表達方式互動的典范之作。《背后的故事7》是徐冰自2004年開始創作的《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中的第7件藝術作品,該系列的靈感最初源自他在機場看到毛玻璃后面盆栽植物的影子,這讓他聯想到了我國傳統繪畫中“依竹影畫竹”的典故。鄭板橋在《畫竹》中寫道:“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并轉化為藝術形象的方式,正是徐冰在《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中所追求的。徐冰的創作觀念,始終根植于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當代藝術語言的創新探索。他希望運用自己的作品,搭建起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橋梁,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能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力量。《背后的故事7》的創作,直接面對大英博物館的一件藏品——我國畫家王時敏于1654年創作的山水畫立軸。徐冰選擇向這幅作品致敬,不僅是因為其在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還在于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徐冰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與王時敏的山水畫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進而展現人類文化與傳統經典之間的永恒聯系。
在《背后的故事7》中,徐冰采用了綜合材料裝置的藝術形式,將傳統山水畫的意境與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完美融合。該作品由一個體積可觀、生動的光箱構成,觀眾在第一眼看到該作品時,就會被其呈現出的傳統山水畫效果所吸引。隨著視角的轉換和深入觀察,觀眾會逐漸發現這幅“山水畫”背后的秘密。徐冰使用了半透明玻璃、燈光、現成物等多種媒介,通過精心設計和布局,營造出了一種光影朦朧、虛實相間的視覺氛圍。此類媒介在徐冰的巧手下,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它們相互交織、滲透,共同構成了一幅既真實又虛幻的山水畫卷。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不僅能看到表面的山水景象,還能感受到光影背后的材料質感和空間層次,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讓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全新的體驗[5]。
《背后的故事7》之所以成為當代繪畫觀念與表達互動的典范之作,關鍵在于徐冰成功地將自己的創作觀念與獨特的表達方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徐冰的創作觀念是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藝術的致敬與再創造,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讓觀眾在欣賞當代藝術的同時,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徐冰在《背后的故事7》中,對光影、空間、材料進行精準把控和運用,將傳統山水畫的意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該表達方式不僅讓觀眾在視覺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更使其在心理上引發了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藝術的深刻思考。觀眾在欣賞作品時,會不自覺地思考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五、結束語
當代繪畫觀念與表達方式之間存在著深刻而復雜的聯系。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引導著他們選擇特定的表達方式,而表達方式又在呈現觀念的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自身的審美價值。本文通過分析徐冰《背后的故事7》這一典型案例,展現了當代繪畫藝術的多樣性和創新性,為觀眾提供了理解和欣賞當代繪畫的新視角,還使藝術家看到觀念與表達方式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融合,進而共同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王林.當代繪畫的觀念性問題[J].文藝研究,2006,(07):99-107+160.
[2]劉浩博.綜合材料繪畫中空間關系的表現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4,(09):27-29.
[3]彭欣.論當代跨媒介藝術思維形態的探索與構建[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3,(02):183-192.
[4]周憲.藝術跨媒介性與藝術統一性——藝術理論學科知識建構的方法論[J].文藝研究,2019,(12):18-29.
[5]夏可君.徐冰推介詞徐冰的《背后的故事》:廢棄物與古典之不可思議的并顯[J].美術文獻,2016,(Z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