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批優秀的繪本作品被改編為動畫作品,這些改編作品的問世,不僅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更是帶動了繪本市場的發展,讓觀眾們認識了更多的優秀繪本作品。基于此,本文對動畫創作與繪本改編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觀察研究,并分析總結繪本的動畫改編方法,即靜態圖像語言中時間元素、聲音元素是如何進行改編再創作的。
關鍵詞:繪本;動畫;改編;圖像;時間;聲音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3-00-03
一、繪本改編動畫作品的現狀和發展
如今,源自繪本的動畫作品在日本、歐美國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英國作家雷蒙例·布里格斯代表作《雪人》于1982年被BBC改編制作成26分鐘的同名動畫短片。改編后的動畫短片不僅保留了繪本中原有的故事內容和主題思想,更是增強了觀眾在觀看時的視覺感受。該片在當時播放上映時,不僅博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同時也驅使部分觀眾重新認識和了解原繪本,形成雙向發展。另外,以出版兒童書籍而聞名的Weston Woods Studios,自1954年第一部動畫項目《Andy And Lion》問世至今已發布了100多部動畫電影。1968年起,該動畫工作室與插畫師長期合作,制作了一大批經典且成功的由繪本改編的動畫作品。
二、繪本與動畫的相同點:敘事藝術
兒童文學研究者彭懿將繪本定義為:“透過圖畫與文字在兩個不同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因此,在繪本中是通過“圖畫”和“文字”這兩種形式進行故事敘事。作為同樣具有敘事特點的動畫藝術,兩者的故事靈感皆取自于文字劇本,并將劇本中的文字內容轉換為多幅可視化具象的圖畫,按照故事發展將其排列組合形成連續畫面。因此,當觀眾在欣賞繪本及動畫作品時,是通過圖畫的前后連續性表述來接收和理解信息的。
三、圖像與時間的關系:間接與直接
阿恩海姆曾說“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一切事物與一切事件,都處于時間之流中。”所有的藝術作品,在遵守客觀時間的同時又在進行主觀處理,對真實的時間進行主觀延長、壓縮、刪除。雖然繪本與動畫的內部敘事都是依托于時間的感知,然而,這兩者所依托的媒介卻有所不同,其分別依賴“書籍”與“影像視頻”的呈現,并且這兩種媒介對于“時間”的感知大不相同,即在閱讀繪本書籍時是模糊的經驗時間,而在觀看動畫視頻時是精準的敘事時間。
(一)繪本中模糊的經驗時間
“圖畫書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用來表現不同的空間;但大概只有一種辦法表現時間,那就是通過圖畫讓時間看得見。”換言之,在繪本中“時間”的流逝是依附于圖像并伴隨著觀眾的閱讀行為而產生的。
繪本依托靜態的書籍,其閱讀行為即讀者閱讀書籍時的翻頁行為,其翻頁的時長憑借讀者的興趣和喜好進行選擇,因此在閱讀繪本時,其時間具有模糊性。但觀眾在觀看動畫視頻時,能夠精確地看到完整的故事時長,其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被精準地安排了時間點。另外,繪本中的敘事“時間”具有經驗性,又稱之為“經驗時間”,即讀者在閱讀時會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游走在不同的畫面內容中,觀眾的視線往往會先觀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最后再閱讀自己并不那么感興趣的部分,當我們視線在游走時,同時也伴隨著時間的游走[1]。
除此之外,繪本中的圖畫內容往往擅長利用一些微妙的細節變化從而體現時間變化。例如在經典繪本作品《睡美人》中,當女巫的詛咒開始奏效,整個城堡開始沉睡,胖廚師扯著小徒弟的耳朵睡著了,幾百年后整座城堡被蔓延攀升的玫瑰給緊緊地裹住。是誰把它從小徒弟的腦袋上拿走了呢?是玫瑰。故事里只有玫瑰不停地生長,是玫瑰用了一百年的時間把白帽子移到了它現在掛著的地方。在繪本圖畫中,作者正是通過“攀升的玫瑰”、帽子位置的改變這些細節充分體現了時間的流逝。
(二)動畫中精準的敘事時間
美國著名動畫大師Grim Natwick曾說過動畫是“時間與間距”(Timing & Spacing)的藝術,即動畫藝術是基于時間的表達,借助幀與幀之間不同疏密程度的排列組合從而呈現時間的流逝。在動畫中時間的形態表達共有三種,即故事時間、敘事時間和心理時間。
故事時間意指故事內部發生的客觀真實時間,該時間具有不變性,并不會因為導演的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但導演可以改變“敘事時間”,即改變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放映時間,通過鏡頭順序重組排列,對故事內容進行主觀藝術加工處理,充分展現導演自身的藝術風格、審美特點等。另外,根據不同情節的重要性,導演可以延長其敘事時間從而引起觀眾的注意力,強調某一情節的重要性。反之,導演也可以對無足輕重的故事情節進行主觀刪減、壓縮。而心理時間指的是觀眾在觀看完之后的思考時間,動畫作為視聽藝術,觀眾在觀看影片時會充分調動聽覺、視覺感官上的刺激,從而產生相應的心理反饋活動。因此,當故事的“敘事時間”結束時,觀眾的“心理時間”可能還未結束,往往一部好的作品會讓讀者意猶未盡、回味無窮[2]。
四、圖像與聲音的關系:間接與直接
動畫電影作為影視作品中的一種類型,都是視聽語言藝術,“視”即影片中的圖像,“聽”即影片中人聲的臺詞、音樂、音效等。只有當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時,才能稱之為視聽藝術的整體。當觀眾在觀看動畫電影時可以直觀感受“聲音”中的任何一種元素。與此相反,當觀眾在閱讀繪本作品時,是調動單一的感官媒介“視覺”進行“審美通感”,即觀眾在閱讀書籍時,通過視覺經驗、信息儲存,從而調動其他感官間接感受圖畫內部的“聲音”。
(一)間接:從視覺到聽覺的審美通感
繪本中的聲音具有抽象性,不能通過“聽覺”直觀感受,閱讀繪本時觀眾只能依賴眾多感官中的“視覺”從而調動其他感官,即“審美通感”的作用,通過觀看圖像中的符號以及圖畫細節變化從而轉換成“聽覺”享受。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先生曾說過:“繪本具有兩個語言系統:一個是以文字來表達的文章,另一個則是繪畫語言。”因此在“審美通感”的作用下,又可以將繪本中的聲音分為兩種基本形態:文本中的聲音、圖畫中的聲音。
繪本中文本的聲音具有間接傳達聽覺感受的作用,即“嘩啦啦”“噗嗤”“轟隆隆”等這類表現事物動作、狀態變化的擬聲詞,這類擬聲詞不僅能夠增添閱讀的趣味性、更能為讀者在閱讀時帶來真實性。但除了事物發生所伴隨的真實聲音,繪本文本的內部也具有抽象的聲音發生。例如,在經典繪本《噌噌噌》中,講述了一個小男孩耕地、種樹、照顧樹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噌噌噌”是樹木成長的聲音,也是兒童成長的聲音,更是孩子所播種的夢想在成長的聲音,只有用心養育和傾聽才能聽到。
繪本中圖像的聲音,即通過圖畫內容中的符號、細節變化間接表現聲音。音樂符號是在樂譜中常用的符號,用以表達聲音的不同特性,其中包括了音高、時值、音量、表情符號等。但在繪本中,聲音符號也被廣泛應用在圖像內容中,具有聲音暗示的作用,能夠幫助讀者準確地感受繪本中的各種情感。而圖畫中聲音的強弱變化則是通過字體的色彩、形態、材質等進行表現的。
(二)直接:聽覺的直接感受
在動畫作品中敘事的發生是在聽覺、視覺等感官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圖畫與聲音的結合成了動畫的敘事基礎,共同還原了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性,而動畫中的聲音部分則將其分為語言、音效和音樂三類。
動畫中的“語言”,主要包括獨白、旁白和對白三種。獨白是影視劇中常使用的一種語言描寫方式,角色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展開情節描述。而旁白與獨白具有相似性,但旁白的講述者并不是影片中的任何角色,與故事發展的人物并無關系。旁白通常在影片開演時進行故事描述,為觀眾介紹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關系、事件背景等。而對白則是視頻中角色之間的對話,是故事劇情中的基本成分,也是導演以此表現角色性格、敘述故事劇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動畫作品中,音樂常以主題曲、背景音樂的形式出現,有時表現生活場景的時代特征、民族特征、環境特征;有時起著藝術結構的作用,用一首歌曲把一組有內在聯系的畫面連接起來,對故事的敘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眾多迪士尼動畫中,音樂和臺詞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追捧,如《冰雪奇緣》中的插曲《Let it go》。自該動畫電影上映以來,深受觀眾好評,而主題曲《Let it go》更是跨越了年齡和地域的界限,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中文、阿拉伯語、法語等多種語言,并在全球范圍內被觀眾廣泛傳唱。
除此之外,為了加深觀眾對故事情節的真實感受與氣氛體驗,音效在動畫及其他媒體作品中被廣泛應用。這些聲音包含了角色表演時發出的真實聲音、模擬自然環境中的聲音,以及各類特殊效果音。例如,在觀看影片時,環境音效可以增強觀眾的“身臨其境”感;角色表演所伴隨的動態音效可以增加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而氛圍音效則起到了烘托情緒的作用,進一步引導觀眾的情緒走向。
五、從繪本到動畫的創作方法研究
在上文中,我們已探討繪本與動畫中時間、聲音感受的不同之處。在下文中,以繪本《霧中的小刺猬》為例,將其圖畫、文字語言進行整理歸納,并與同名改編動畫短片中的聲音三要素——語言、聲音、音效進行對比分析。
(一)語言
在動畫短片《霧中的小刺猬》中,配音演員會根據繪本中各個角色的不同性格和狀態,通過對話、獨白或旁白這三種形式,將繪本中的文字內容進行配音。這樣一來,原本在繪本中無聲的圖畫與文字語言,便通過富含情緒的配音方式被賦予了思想與生命力。繪本中,小刺猬在迷霧中自言自語道:“我會告訴他:我給你帶了覆盆子果醬,然后它會說:瞧,茶都涼了。”“奇怪的東西”“刺柏枝!”這些帶有雙引號的文字內容,即角色形象口中發出的語言,通常是通過演員配音的聲音來呈現的,他們模擬角色的情緒和性格來發聲。在動畫中,角色本身只是活動的圖畫,無法真正說話或者發聲,因此需要配音演員根據不同的角色形象和性格加以模擬化的聲音,從而達到一種逼真的語言效果。然而,這種改編并不是萬能的,因為并不是所有帶有雙引號的文字內容,都是通過聲帶發出的外部聲音,它們也可以是角色內心的所感所想。比如“真想知道,如果馬在霧里躺下睡覺的話,會不會被嗆著呢?”“小熊不停地說、小刺猬卻在想:我們又在一起了,真好。”文中的“想”字意味著心理活動的描寫,那么這些描寫內心活動的文字語言則通過旁白或者獨白的方式進行解說。而對于故事情節描述的文字內容“有一天小刺猬去找小熊數星星”“還沒等小刺猬看清,便消失在水中。”這類描繪情節發展和動作發生的內容,則可以通過旁白進行交代。因此,當演員在模擬配音時,首先要辨別這些語言是口舌之聲,還是心理之聲,再分別選擇是使用獨白或者旁白、還是對話的方式對其進行改編。除此之外,動畫導演還會將繪本中的內在聲音元素轉化為音樂和音效這兩種聲音形式。這些聲音的呈現與角色動作緊密結合,共同塑造出動畫中特有的生命體,使故事更加生動和立體。
(二)音樂和音效
除此之外,動畫導演還會將繪本中的內在聲音元素轉化為音樂、音效這兩種聲音形式。這些聲音的呈現將會與角色動作緊密聯合,共同塑造出動畫中特有的生命體。通常情況下,導演會按照音樂節奏去設計角色動作,使得角色動作和音符跳動無縫連接,從而使角色表演更加生動活潑,這種制作方式在早期迪士尼動畫制作中尤為多見。另外,音樂和音效還起到烘托氛圍、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當遇到危急時刻,低沉緊張的音樂加上細微的特殊音效,能將觀眾立刻帶入緊張不安的氛圍之中。反之,當輕松愉悅的音樂聲響起,觀眾也隨之長舒一口氣。在動畫中加入音樂和音效,使其成為敘事中的一種元素,具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例如,當小刺猬意外丟失了重要的果醬,它著急地尋找著,突然遇到擦身而過的蝙蝠,閃爍著瑩瑩白光的夜蛾,還有眼神犀利的貓頭鷹。它害怕起來,白霧之中恐懼進一步升級,巨大的蝙蝠、蝸牛、貓頭鷹開始追逐,還有根本不存在的大象,最后又意外掉進河水中……每當這些動物的突然出現、危險的降臨總伴隨著緊張而又急促的音樂以及刺耳的音效,正是這些猝不及防的聲音,仿佛也把觀眾帶入了危險的氛圍之中,使觀眾為小刺猬坎坷的經歷捏了把汗。而當小刺猬的果醬失而復得、被水中救起、最后和小熊的相聚這些情節的出現,音樂是輕快、舒緩的鋼琴曲,當這些音樂的響起,仿佛預示著危險已經過去,觀眾們則終于能夠平靜心情,不再提心吊膽。因此,當繪本內在的聲音元素轉變為音樂和音效時,往往是伴隨著角色動作和情節發展而產生的,時而緊張、時而舒緩的聲音節奏,不僅能夠使故事情節張弛有度、疏密適度,還能增添詩情畫意的交融之感。
六、結束語
本文通過相關概念的文獻學習歸納得出:繪本與動畫作為兩種媒介,各自具有不同的媒介特點,但其文字語言和圖像語言擁有相同的敘事功能,但兩者對于時間的把控和聲音的感受具有明顯的不同,繪本中的敘事時間需要依靠觀眾的興趣點進行主觀把控,因此其敘事時間是帶有模糊性和主觀性的經驗時間,而聲音感受也是依賴視覺進行“通感”,從而在觀眾的內心中產生聲音。相比之下,動畫的時間把控掌握在導演手中,導演將故事情節安排在精準的時間線當中,并利用聲音的作用,分別設計語言、音樂和聲效配合畫面進行敘事,觀眾在利用視覺觀看影片的同時,也是利用聽覺直接感受聲音的盛宴。
參考文獻:
[1]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8.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