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體藝術作品數量在近些年的國際藝術展覽中占比不斷上升,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各種先進媒體技術以及媒體設備的運用,促進了媒體藝術的智能化發展。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創新運用各種科技媒介,彰顯了新媒體藝術的時代性,新媒體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更加多維深刻,打破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帶給人強烈的沉浸式體驗,呈現出不同于傳統藝術的審美特質。本文圍繞藝術學視野下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與發展趨勢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藝術學視野;新媒體藝術;審美特征;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3-0-03
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新媒介和多樣化的藝術傳播方式,通過互聯網可以及時便捷地了解藝術發展前沿和最新趨勢,新媒體正是在新興媒介下催生的藝術,當代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是雙向關系,即社會發展變化時藝術領域也會出現時代性的特征,極大地拓寬了人們的藝術視野。新媒體藝術作為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藝術形式的開拓創新,依托豐富的藝術資源以及多樣化的藝術呈現形式,帶給受眾多元化、沉浸式的藝術體驗。新媒體藝術是互聯網深刻影響當代藝術傳播的產物,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傳播方式,豐富了大眾的藝術生活,藝術學視野實際就是指藝術視角的豐富內涵和外延性,有著審美特質的藝術視角始終貫穿在各類藝術行為中,把握藝術學視野下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與發展趨勢,能夠更好地挖掘新媒體藝術的價值內涵。
一、新媒體藝術的內涵及特點
(一)新媒體藝術的內涵
新媒體藝術指的是“新媒體催生的藝術”。“新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互聯網、衛星通信、交互式仿真技術等基礎上的一種數字化信息存儲與傳播媒介,而“新媒體藝術”則是指在新媒體技術手段支持下,創作者在藝術創作、傳播、接受以及批評等藝術行為方面推陳出新,推動藝術感覺、審美體驗和創造思維等產生深刻變革的一種新型藝術審美形態。新媒體藝術憑借先進的科技手段巧妙地將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環境等融入藝術創作中,打破了傳統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使新媒體藝術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都呈現了強烈的生活化特征,觀眾欣賞時能夠聯系自身生活經驗,從而容易被吸引和代入[1]。新媒體藝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對日常生活的總結和提煉,通過對日常生活片段的轉換和處理,成功調動觀眾的情感并引發共鳴。強烈的體驗感與沉浸性體驗是新媒體藝術的重要特征,科技發展打破藝術的時空局限性,令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藝術家為使觀眾更好地把握創作意圖,積極探索與大眾生活、大眾習慣貼近的傳播媒介、藝術內容及形式,并充分借助現代信息化手段圍繞生活化形象進行創作,使藝術作品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引發觀眾的共鳴和反思。
(二)新媒體藝術的特點
新媒體藝術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多媒體融合多學科知識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對于重建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藝術理解,打破藝術與其他學科壁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藝術學視野下的新媒體藝術體現了多元性、超越性、社會性、開放性、生活化等多樣化的特點。新媒體藝術的多元性主要體現在跨界融合與創新展現方面,新媒體藝術跨越了傳統藝術的界限,將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術融為一體,并與前沿科技緊密結合,在不同媒介相互運用和融合的基礎上創作出令觀眾嘆為觀止的“美”的作品[2]。例如,北京嘉德藝術中心推出的觀念式數字意境展——《瑰麗·猶在境》以沉浸交互式、虛擬空間等先進的、多元化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帶給觀眾多感官沉浸式藝術體驗,實現了藝術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新媒體藝術的超越性主要體現在它作為當代藝術走在時代前列,融入了各種先進科技手段且突破了現有藝術語言,具有鮮明的超越時代性。在新科技手段支持下新媒體藝術展現出了“數字化”和“虛擬化”特點,極大拓展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新媒體藝術的生活化特征主要是指它貼合人們的社會生活經驗,影響著觀眾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以及情感體驗等。新媒體藝術所塑造的藝術形象貼近日常生活,因此能夠拉近藝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且藝術內涵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不僅能夠帶給人在視覺、聽覺上的藝術享受,同時更成為聽眾的心靈棲息地。
二、藝術學視野下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的發展拓寬了人們的知識視野和眼界,同時也重塑了人們感受世界的方式,傳統的藝術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傳媒時代觀眾的感性需求,新媒體藝術正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雖然新媒體藝術的概念非常寬泛,但總體而言是借助現代信息科技與網絡技術,作為基本語言的一種藝術,彰顯了現代審美心理訴求的新特征。
(一)多維感官體驗
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20世紀60年代便展開了對多媒體藝術形式的探索,采用當時先進的電視及錄像等媒介嘗試跨媒介藝術實踐,探索創造多維的藝術審美感受。數字化技術和媒介的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著觀眾的感性體驗,使得觀眾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和體驗世界。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藝術領域的應用,讓觸覺、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體驗得以融合,為觀眾創造了全新的感知維度。多維度的感性體驗正在逐漸改變觀眾對藝術的理解和欣賞方式,新媒體藝術突破了以往單一性的藝術表達,不再僅僅為觀眾帶來視覺盛宴,藝術家營造出多重感官、跨感官的情境和氛圍,帶來令觀眾震撼的沉浸式體驗效果。
(二)交互性藝術體驗
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社會信息傳播方式,推動人類社會步入更加開放和多元的時代,這個時代表現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對“他者”更多的關注,體現了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同于傳統藝術觀念將藝術家的自我表達和美學追求放在首要位置,在更多關注“他者”理念的指引下,觀眾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藝術的主動參與者和接受者,觀眾的感受和主動性被置于突出位置,藝術不再僅僅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宣泄或美學追求,而更加注重同觀眾之間的互動和共鳴[3]。這種交互性的藝術體驗既豐富了觀眾的感知和理解,同時又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和反饋。新媒體藝術帶來的這種變化不僅為藝術家和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遇,也為社會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20世紀的許多藝術家便開始探索觀眾交互的藝術形式,美國藝術家漢斯·哈克讓參展觀眾填寫調查表,觀眾的廣泛參與極大豐富了作品的信息量,成功創作了轟動一時的《漢斯·哈克美展調查》,該作品問世標志著藝術不再是被藝術家創作好再放進美術館展覽的作品,而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學意義。又如澳大利亞斯藝術家斯蒂拉克的作品《人造的頭》實際上是一個能夠與提問者交談的互動裝置,作者在藝術創作中探索人機交流。通過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領域的這些突破性嘗試,藝術作品不再僅僅是藝術家的全權產物,觀眾的參與和反饋使藝術作品成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性體系。
(三)非物質性審美
新媒體藝術的非物質性審美體驗來源于藝術形態本身的非物質性征以及數字化技術手段所創造的虛擬空間,共同構成了新媒體藝術獨特的審美維度。藝術家克羅齊說過:“藝術不是物理事實,藝術品的價值不能以它的材料去衡量。”藝術是一種傳達人的思想情感的直觀感受。20世紀后半葉以來,藝術家的探索逐步打破了材料和媒介的范圍,如我國藝術家馬岡的作品《股文觀止》嘗試了數字化創作手段并賦予中國特有的色彩,體現了非物質性媒介同傳統媒介的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為觀眾創造了身臨其境的逼真體驗,現代傳媒越來越模糊著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因此使觀眾愈發傾向于接受非物質性的審美體驗。在物質化的現實世界中,人們更加真切地感知和經歷著生活的酸甜苦辣,因而現代媒體和物聯網所構成的虛擬世界儼然成為逃離現實束縛的“超現實世界”,人在這一空間里也“非物質化”了,沒有了機體的限制,思維與資訊成為這個世界的全部。
(四)非線性審美體驗
偶發性、碎片化構成后現代藝術非線性的審美特征,電影蒙太奇技術可以說是非線性的敘述方式的肇始,波普藝術采用即時拼貼的創作手法使其作品突出了非線性的審美特征。新媒體藝術中普遍使用偶發性和間斷性的敘述方式,打破了傳統線性敘述對創作者的束縛,強化非線性審美的心理體驗。借助超鏈接整合文字、影像、圖片、動畫、聲音等元素并形成一種全新的、非線性的敘述方式[4]。相較于傳統的線性敘述而言,非線性敘述則更加關注文本的外部關系,非線性敘述不局限于文本的內部關系以及意義的會聚性,而通過超鏈接等方式鼓勵觀眾自主選擇和探索,觀眾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例如,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在20世紀90年代展出的作品《電子高速公路:比爾·克林頓偷了我的想法》是體現出非線性特征的新媒體裝置,白南淮使用鐵架子將三百多臺電視機做成一面墻,這些電視分別播放政治新聞、城市街景、時裝表演、交通堵塞等各種各樣的畫面,作品體現了傳媒文化各種碎片被無序地編制,揭示了信息泛濫背景下人的經驗與現實世界的分離和矛盾。新媒體藝術呈現的非線性敘述方式是一種更加開放、自由、多元的敘述方式,觀眾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入地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和解讀中,進而獲得更加獨特和深刻的審美體驗。
三、藝術學視野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趨勢
藝術與時代的發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藝術總是緊跟著時代的步伐,新媒體藝術作為時代進步的產物,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性,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更加揭示了新媒體藝術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現代藝術家可以充分探索利用更多的數字智能技術手段進行創作,組合各種各樣的材料和形式尋求藝術領域的新突破。
(一)打破藝術與觀眾的“距離感”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貼近日常的“生活化”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重塑著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新媒體藝術塑造出了獨特的生活化藝術形象,越來越貼近日常生活,從而巧妙地拉近了藝術與觀者之間的距離。例如,以日本豐島美術館為例,設計者將建筑物同周邊生活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將計算機技術運用到藝術作品中,讓藝術融入生活,使觀眾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力量。藝術與觀眾的距離越來越近是新媒體藝術發展的一大趨勢,藝術鑒賞主體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無一不在接受著這種藝術觀念的影響,而觀眾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家傳遞出的精神和情感。
(二)“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向
新媒體藝術的“跨界”主要是指藝術主體的跨界行為,如非藝術家跨界到藝術領域,藝術創作主體與欣賞者之間的跨界等。這些跨界現象無一不是圍繞著藝術主體的行為而展開的,有著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CG繪畫的“換筆”等對于新的創作工具的借用,體現了藝術主體行為的越界,交互藝術中設計者和參與者都是觀賞者,體現了藝術主體行為角色的“互換”。新媒體藝術領域的跨界現象和融合現象實際上是相互生成的,一般情況下首先出現人(即主體)跨界行為,在此基礎上再出現“藝的融合”。異質工具和媒介催生了新的藝術手法和藝術語言,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并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和趣味追求[5]。對于新媒體藝術的跨界與融合應保持辯證的眼光和評判標準,正得益于這種跨界和融合才呈現出藝術領域的多元可能性。從現階段我國新媒體藝術實踐來看,“跨界”往往還是在“守界”的前提下進行的,還未能夠達到多媒融合的新型藝術語言的高度。藝術家在保持傳統藝術精髓和本質的基礎上巧妙融入新的藝術元素和手法,進一步開辟了藝術的豐富性,為新時期藝術創作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三)科技發展帶來的“雙重”影響
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使新媒體藝術潛力巨大,但需辯證看待科技發展與藝術發展的關系。一方面,面對新媒體藝術的蓬勃發展趨勢,應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探索其發展機遇,尋求更多創新的創作手段和表現形式,更加深入地探索藝術的本質和內涵。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認識到不能使藝術過于受制于科學技術手段,否則可能導致其藝術價值因外在形式因素而被沖淡,從而導致藝術本身的深度和內涵被忽視。同時,應關注到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應用雖然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但過度應用可能導致藝術的泛娛樂化趨勢,從而削弱或失去藝術本身打動人心的溫度和人文關懷。因此,推動新媒體藝術的未來發展既不能脫離科技手段更不能濫用科技手段。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藝術發展與科學技術的聯系愈發緊密,極大地擴展了藝術的表現領域,傳統難以實現的美學追求和審美體驗都依托新媒體藝術得以實現。新媒體藝術表現出了獨特的震撼力與沉浸感、觀眾在藝術領域的交互性,帶來了非線性以及非物質性的審美體驗,體現了當代藝術視野下全新的審美心理特征。新媒體藝術正引領著人類社會走向一個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無限可能的審美新境界,應正確看待新媒體藝術發展過程中跨界融合趨勢,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科學技術手段的影響,更好地推動新媒體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毛秋思.新媒體藝術研究[J].藝術科技,2015(01):
78,119.
[2]馮善書.論新媒體時代藝術傳播力建設的路徑選擇[J].藝術科技,2023,36(05):107-110.
[3]曹暢.新媒體時代下的影像藝術發展與審美研究[J].模型世界,2022(36):174-176.
[4]劉瑞.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及其審美解讀[J].北極光,2016(06):27,30.
[5]張閆博宇.新媒體藝術審美性的發展趨勢——評《新媒體交互藝術》[J].新聞愛好者,2021(11):后插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