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將促進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形成;全新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范式轉變,也為中國產業用紡織品“換道超車”嵌入全球產業鏈高端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在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年,為強化科技創新、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10月31日—11月2日,“融合創新 應用無界”第二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科技發展大會系列活動在廣東省佛山市西樵鎮召開。會議聚焦醫療衛生用紡織材料和交通工具用紡織材料科技創新,匯聚了行業優勢企業群策群力,共謀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桂梅等相關領導嘉賓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媒體代表等200余人參加會議。
佛山市南海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冼富蘭表示,相信本次會議將促使西樵更好地融入產業用領域和平臺,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共同提升行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擦亮西樵中國婦嬰衛生用紡織品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南海區西樵鎮副鎮長江富樟介紹了西樵的產業發展情況,期待能與行業企業攜手合作,共同開創美好明天。
本次會議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和西樵鎮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產業用紡織品專業委員會、中產協功能紡織品分會、中產協醫療與健康分會、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東方國創先進紡織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承辦,佛山市南海區西樵衛生用品行業協會、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婦嬰衛生用紡織品示范基地、江蘇省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交通工具紡織品分會協辦。
高端視點
系統推進行業新質生產力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孫晉良指出,產業用紡織品的科研和創新方向可聚焦三個關鍵領域:一是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二是要增強產業鏈融合創新和工程應用創新,三是要繼續發揮好行業平臺的支撐和橋梁作用。未來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應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行業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孫晉良期望行業科技大會能成為行業企業探討與借鑒的新平臺,交流與溝通的新紐帶,將新思路、新觀念、新做法轉變為行業科技進步的新動能。
李陵申在“科技創新助力我國紡織產業創造新質生產力”報告中,解讀了創建中國式紡織現代產業體系、“十四五”紡織科技發展成就、科技創新構建行業新質生產力三方面內容。他提到,我國紡織行業初步形成了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形態,持續堅持四個“面向”,不斷提升行業科技創新質量和水平。行業要從四個方面探索科技新質生產力,包括:以高端轉型助推基礎產業優化升級、以數字智能技術賦能產業提質增效、以綠色低碳技術實現行業綠色持續發展、以跨界協同創新持續拓展產業邊界。
李陵申指出,我們將以深挖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業創新心臟;培育產業創新生態,構筑科技創新基石;推進產創雙鏈融合,激發科技創新動力;系統謀劃人才匯聚,強化科技戰略支撐;頂層設計梯次遞進,再造科技服務效能,推動行業的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基礎能力創新的突破工程、核心共性技術創新的強基工程、高端應用技術創新的卓越工程”三大工程。
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楊潔圍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性能非金屬材料應用與展望”主題,介紹了現階段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紡織材料等非金屬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基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全新架構等發展,重點探討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性能非金屬材料展望。
海洋資源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可再生資源;海藻纖維是海藻產業與紡織產業的紐帶。青島大學教授夏延致以“海藻酸鹽醫用紡織品研發與應用”為題,介紹了基于海洋生物質(海藻)的纖維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工作及在醫用紡織品領域應用。夏延致表示,未來將大力推動海洋生物基纖維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提高人類醫療健康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指出,產業用紡織品的科研和創新方向可聚焦三個關鍵領域:一是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二是要增強產業鏈融合創新和工程應用創新,三是要繼續發揮好行業平臺的支撐和橋梁作用。
醫衛高技術紡織材料分論壇
科技創新助力紡織與醫療融合
老齡群體的健康需求,已成為各行業的時代課題;老齡化進程加速,使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王璐在論壇上作題為“創新生物醫用紡織品——應對老齡化的挑戰”的報告。她強調,應注重紡織基醫療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從安全有效的角度出發,進行醫療器械的設計和生產。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美州代段順教授作“醫用材料抗菌功能化及其應用研究”報告。他談到,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類大分子季銨鹽抗菌劑QPEI及其改性物QPEI-Si和QPEI-TCT,其具有優異的抗菌、抗真菌和抗病毒效果,作用迅速,安全性高。利用這些抗菌劑制成的涂層材料,具有耐儲存,在低溫、高溫和紫外線照射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抗菌性能,作用效果持久等特點。
閃蒸法非織造布具有防水透氣、質輕強韌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醫療包裝、建筑節能、工業革新等多個領域,在全球的供應和需求缺口巨大。江蘇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醫療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劉世梁帶來“青昀新材?鯤綸? Hypak?醫療包裝解決方案”。他表示,青昀新材已成功實現閃蒸紡材料從微觀原理、紡絲控制到后處理加工的整體制程工藝突破,自有品牌鯤綸 Hypak已經在諸多領域實現廣泛應用,且構筑了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
熔噴+靜電紡絲技術具有良好的設計靈活性和優異的過濾、吸附和生物相溶性。天津工業大學教授李婷婷解讀了“抗菌抗病毒‘雙抗’舒適型醫用紡織防護材料的結構設計及性能”報告。
栢盈公司歷時1年多已成功研發厭氧生物降解非織造布,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進和升級,現已完成量產。佛山市栢盈無紡布有限公司研發經理吳偉娜從企業現狀、市場前景,以及厭氧生物降解非織造布的降解原理、產品優勢資質等方面進行了推介。
江南大學教授馬丕波作題為“針織成形技術及其在醫用紡織材料中的應用”的報告。馬丕波認為,針織成形生物醫用材料涉及學科十分廣泛,其前沿方向是通過整合不同領域的技術,對材料、表面、結構設計、成形制造和功能進行持續優化,研發功能更先進、覆蓋面更寬廣、適應性更精準、療效更確切的新型醫用材料。他表示,環保、新型成形工藝、高附加值化、智能化、數字化與自動化將成為針織成形醫用紡織材料的發展方向。
交通工具用高技術紡織材料分論壇
“智”變升級、“織”造未來
隨著產品智能化升級,汽車產品體驗呈消費品和工業品分化。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俊賢在“新能源汽車織物材料發展趨勢”報告中介紹到,新能源器材的總體趨勢呈現有三:單一場景的“深度化定制”;座艙設計“加”“減”體驗升格;功能體驗向消費級迭代。更環保、更健康、更舒適,視覺感知更好、觸覺感知更好、功能性更強成為新能源汽車織物材料無限向往的趨勢。
東華大學教授陽玉球帶來“纖維復材的汽車輕量化設計、制備與應用”技術報告。汽車重量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越來越嚴苛的環保和排放法規要求,對整車減重的需求迫切。她提出要提升輕量化技術水平,推動我國車企彎道超車;打通輕量化車身應用產業鏈,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實現交通工具的綠色低碳,取得環境效益。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王春紅在“植物纖維增強生物基復合材料開發與應用進展”報告中,主要介紹了植物纖維增強生物基復合材料研究背景,植物纖維增強生物基復合材料瓶頸問題及解決策略,包括穩定性評價及力學性能、VOC性能研究、阻燃性能研究等。
煙臺民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峻華在分享“芳綸紙在交通工具中的應用研究及展望”報告時談到,結合芳綸紙的特性,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電控、電池、啟發電機,在軌道交通方面已用于復興號以及CRH系列高鐵動車組;芳綸紙蜂窩也成功應用于國外商用飛機上。面向未來需求,張峻華也談及芳綸紙在碳中和碳達峰和輕量化方向的應用探索和展望。
曠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雙全分享了“汽車內飾用紡織材料的設計開發與創新應用”的報告。吳雙全表示,適應當下中國汽車內飾空間的消費需求特征,復合功能化設計、綠色可持續設計、智能化設計成為未來場景化設計的發展趨勢,個性時尚的顏值、多重感官的體驗、健康安全的功能、國風設計的新范式尤為重要。
申達股份工程技術中心NVH總監謝曉龍作題為“車用紡織材料的聲學開發與聲學檢測”報告。車用紡織材料在內飾及外飾件上的應用,主要有發動機艙零件、乘客艙零件、行李艙零件及外飾零件。他介紹了從材料級到部件級、整車級的聲學開發與聲學檢測流程;通過纖維配比的變化,采用單一材質的底護板,采用水洗棉、低氣味PET直立棉及高流阻無紡布等方法,進行循環再利用、輕量化紡織材料的聲學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