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南之美,美在粉墻黛瓦的古樸、雅致,美在水墨山水的恬靜、婉約,美在徽州文化的獨特、豐盈。山水靈動、建筑精美、歷史綿長,徽南,是我一個醒不來的美夢。
呈坎:江南第一村
名為龍溪的小河呈S形,將村莊一分為二,形成了八卦陰陽魚的格局。呈坎最初叫龍溪,因為地貌與理想的風水寶地吻合,晚唐時,羅氏兄弟為躲避戰亂來到此地后,就順勢在此結廬而居。“群流飛舞入垣緘,風舞鸞翔羽翮輕,更得穴中真氣結,不為仙客也公卿”,羅氏欣慰之余,將村名改為呈坎。在《易經》中,陰便是坎,陽便是呈,陰陽一統,天人合一。從此,羅氏在此“負陰抱陽”的絕佳之地開枝散葉,人才輩出,成為歙縣“八大家”之一。
永興湖是呈坎亮麗的眼眸。岸邊橫竹筏,白鵝戲清波。竹筏翹著頭,如一排豎琴。那白鵝不懼游客,用嘎嘎聲回應著游客熱情的叫喚。半湖蓮花雖謝了小半,但蓮葉的枯黃映著白墻黛瓦,倒也有了另一番別致的色彩之美。
沿著湖邊的石板路,過拱橋便進了村莊。村莊里小巷向四方伸展。馬頭墻的形狀各異,有直線型、宮帽形、弓形,墻體斑駁,藤蔓如簾。在小巷盡頭轉身,又一片黑白分明、淡雅清逸的風景呈現:祠堂、民居、更樓、石橋……“千金門樓”一個接著一個。這些門樓是房屋的臉面,青瓦翹檐門罩下,花鳥、人物等圖案栩栩如生。呈坎全村現保存著元、明、清建筑百余處,處處門樓林立,座座華美富麗。
其中,羅東舒祠系明代中后期磚木結構,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四進院落,一抬頭,一邁步,一轉身,目光所至都是精美至極的磚雕、木雕、石雕、彩繪等。享堂正中,有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手書的巨型匾額,凝重肅穆。大殿上,雕工細膩的大理石欄板后,是林立的木柱,木柱上方的斗拱、雀替雕刻精美絕倫,色彩明艷,盡顯豪宅風采。
新安江畔:三村古韻長
山水畫廊全長約百里,是新安江景色絕佳的一段。登上游船,如入畫中。江水清闊,遠山如屏,水因山而秀,山因水而媚。
上岸,游覽三村。九砂村背靠九龍山,依山傍水,民居順著山勢依次而建,因為只有船只可通向外面,村民以前都以砍柴捕魚為生,如今村莊因景色秀美而成為旅游勝地。
漳潭村以古樟而聞名。村頭的古樟栽于北宋年間,樹齡逾千年,濃蔭撐開達兩畝多地,據說是劉邦功臣張良后裔所植。因為千年挺立,綠意不絕,被村民認為是堅貞不屈、長長久久的象征,周圍的年輕人每逢情人節和七夕節常來樹下參拜,以求愛情長遠。
沿著江邊觀景棧道向前,只見碧波之上,旌旗飄揚,船隊列陣……這是漳潭村村民準備表演實景劇《九姓捕魚》。莊嚴隆重的祭典儀式之后,船兒競發,在不同的水域內撒網、擊水。村民雙手有節奏地拍動水面,動作優美,鸕鶿靈動地潛入水中,鉆出水面時嘴中已夾著銀光閃閃的魚兒。
徽州古城:東方凱旋門
徽州古城在歙縣縣城徽城鎮中心,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
穿過古樸端莊的陽和門,站在古城街頭,仿佛歷史開始向我緩緩述說這里的祖先因戰亂“衣冠南渡”在這山環水繞的安寧之地定居,一代又一代,形成了“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以及“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尊儒重文的風尚。
當地人稱許國石坊為“八腳牌樓”。整個牌坊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側單間雙柱三樓的石牌坊組合而成。關于許國石坊,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當時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坊,否則就是犯上。可許國來了個“先斬后奏”。在建成這座八腳牌坊后,他故意拖延了幾個月才回朝復命。由于超假,許國上朝時跪在大殿上久默不語。皇上疑惑,責問:“閣老,朕給你四個月的假期回鄉造牌坊,為何延期至今?依朕看,不要說是四腳,就是八腳牌坊也要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高呼萬歲,奏道:“謝皇上恩準,臣建的正是八腳牌坊。”皇帝金口玉言,不得反悔。就這樣,許國所建的八腳牌坊也就“合法化”了。顯然,這只是人們茶余飯后的杜撰。事實是,因為平叛,許國被贊為“協忠運籌,茂著勞績”。牌坊頂端的恩榮二字,就說明了這牌坊是受皇恩而建造。
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為全國少見的明代大型石牌坊和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角牌樓,已成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它歷經幾百年風雨巋然屹立,記錄著無盡的徽州往事,見證著古城的變遷和人世的滄桑。
編輯 周曉序 2475496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