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后,多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迎來調整,包括放寬本科生轉專業限制、加強新工科布局等。比如,上海交通大學2024年全面開放“零門檻”轉專業政策,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均可申請轉專業。
于是“別管專業,先選好學校,專業可以進去了再轉”自然而然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想法。但寶貴的轉專業機會真的可以實現“零門檻”嗎?
得知轉專業失敗時,林意正在上計算機信息課。她清晰記得,自己當時在課上哭了出來。
2023年高考后,林意報考了廣州某大學的法學專業,因分數不夠被調劑至市場營銷專業。西方經濟學、統計學等大量和數理打交道的專業課,讓并不擅長理科的林意備感痛苦。于是,在大一上學期期末,她申請了轉專業。
事實上,像林意一樣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早在2016年9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79.0%的受訪者大學時都想過轉專業,理由各不相同:有人聽從父母意見、隨大溜選了熱門專業,結果發現不合適;有人入學后感覺專業和期待的有差距;有人錄取時專業被調劑,心有不甘……
學生們剛剛擺脫應試教育的“題山題海”,對專業的了解僅限于望文生義。突然來到人生關鍵處,要在短短幾天做出影響未來人生方向的關鍵決策,一時考慮不周再正常不過。何況,高考分數不那么“富裕”的學生,還得仔細盤算每一分,將穩進學校作為第一要義,專業喜不喜歡倒在其次。
“轉專業的本質是對匹配的糾錯。”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喬錦忠表示。然而,進校換專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據喬錦忠教授介紹,高校一般會在兩個關口“卡”人:一是轉出原專業時,會有成績或其他表現上的要求,比如專業成績排名靠前。于是出現了一個吊詭的場景,很多對原專業缺乏興趣的學生需要努力學好本專業,才能達到不學本專業的目的。二是獲得轉專業資格后,擬轉入院系通常會組織考試篩選。盡管不少高校現在都在宣傳自家轉專業的寬松政策,但現實中,“轉專業寬松政策”的實施仍是“拆門不拆檻”——轉出不受限,但轉入仍需考核。
其實,放寬轉專業限制并不是一件新鮮事。20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剛剛誕生時,就已有轉專業、轉學校的情況。“西南聯大”辦學時期,大約有10%的學生至少有一次轉系經歷,不少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學術大家,比如李政道、楊振寧等,都是轉學轉系制度的受益者。
2005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表示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但是,對體量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而言,專業變動并不簡單。
大學里,專業是資源的最小配置單位。各專業配置的資源,如教師、教室、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都有限。如果完全放開轉專業限制,很容易造成熱門專業資源緊缺,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另一部分專業則生源不足,資源浪費。
比如,最早實行“自由轉專業”政策的中國農業大學曾遇到一次“危機”。由于不設置轉出門檻,2013年前后,畜牧專業轉出近40%的學生。2021年,中國農大提出,為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涉農學院凈轉出人數一般不得超過當年學生數的35%。
除此之外,轉專業還面臨著是否公平的質疑:各專業錄取分數不同,如果能自由轉專業,那高考分數豈不是失去了意義?因為從小喜歡寫作和表達,阿舟入讀大學后的第二學期,成功從化學轉入了廣播電視學。她也坦陳:“就像一個分水嶺,高考分數把大家分在不同的等級。而高校專業之間最多可以相差20多分。如果轉專業沒有一個篩選機制,那別人的20多分豈不是白考了?”
而且即便跨過了轉專業的門檻,人生就會更清晰嗎?轉專業后,并非所有學生都如魚得水,他們不僅需要補修課程,還要融入新的環境,這需要一個重新適應的過程。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如果要培養出科學人才和獨立人格,就要讓青年人去冒險,給予他們應有的自由。”在很多學者看來,轉專業不僅僅是少數學生的訴求,還要看到更深層次的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問題。
“人才培養要面向未來,而不是過去。要討論的是,大學如何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洪成文說道。喬錦忠也認為,盡管自由轉專業在短期內會造成教學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但從長期看,這也為學校的學科調整提供了依據。學校可以通過評估,向前景好的學科和專業傾斜資源,預留更多的發展空間。
除了轉專業之外,洪成文、喬錦忠認為,學校還可以通過加強通識教育、嘗試更靈活的主輔修制度,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和選擇。
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耿有權的研究顯示,美國哈佛大學里,本科生可以選擇一個與主修專業無關的第二研究領域,還會修習大量的通識課程,美學、社科、歷史等通識課程占到課程計劃的25%,即使不轉專業也能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有轉換專業賽道的方式。
一直想學新聞的孫達澤轉專業失敗后,選擇了輔修新聞傳播類雙學位。“社交媒體上經常有人問,雙學位有用嗎?對我來說,真的有用。它在我轉換賽道上起了比較大的幫助,無論是研究生復試,還是實習、就業,面試官都會關注到我的經歷。”本科畢業后,孫達澤考上了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專業成績排名第一。
而回望本科學習理科專業的日子,他意外地抱有感激。曾經并不用心修讀的專業,慢慢地讓他感受到美感和力量。“如果接著往下走,我可能希望做和本科專業有交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