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羅馬時期,只有富人有資格參軍并分得戰利品和土地,窮人沒有資格。因此,我覺得羅馬的統治并沒有讓所有人都受益。”尼克發言時表情嚴肅,很容易讓人忽略他只有10歲,還是個四年級的孩子。
坐在圓桌另一邊的同學吉米反駁道:“我不這么認為,富人也在幫窮人爭取權益。”他低頭看了看筆記,接著說:“教科書里說,當時有一項法律規定,窮人買糧食時可以用更低的價格。”
這是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市一所公立小學的一堂歷史課。
這樣的討論會每兩周舉行一次,30個孩子圍坐成大小兩圈,坐在內圈的孩子負責發言和提問,坐在外圈的孩子負責記錄身前同學的發言。
一堂課下來,老師毫無存在感,他只是在外圍靜靜地觀察,既不w0zvzKp4IKR/jy7Helm8kRM0fTyJZZBLvW1JVKX6W3c=糾正同學們的回答,也不講述任何知識點,更不充當最終的裁判員。
學生們的目的也不是通過辯論爭出對錯。他們的任務是通過充分的表達和討論,最終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古羅馬的統治是否讓所有人都受益?”
這種課程形式,被稱為蘇格拉底式研討。據說2400多年前,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們就是用這種形式來學習的。
作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本人并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我們今天依然能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是借助其學生柏拉圖等人的論著。這些作品記錄下了蘇格拉底和學生們針對各種話題富有智慧的一連串問答和討論,而蘇格拉底充當的往往是發問者的角色,這也體現了這位“眾師之師”的教育理念:通過與學生的問答、交談、討論,甚至爭辯來向學生傳播思想。他從不向學生教授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得到結論。
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師生平等的辯論方法,當他覺得學生回答錯了的時候,一般不直接指出錯在哪里和為什么錯,而是通過不斷地追問,讓對方發現自相矛盾的地方,從而逐漸找到正確答案。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英等國的教育學者們就開始測評蘇格拉底式研討的效果。經研究證實,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學術技能和科學思維,比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還對讀寫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有幫助。美國教育家蘭布賴特在1995年的一篇論文里指出:“當學生們參與到一個群體中,傾聽別人的想法,觀察一個想法與另一個想法的碰撞,他們就會變得更有創造力。”
一場典型的蘇格拉底式研討開始前,老師需要做這幾項準備工作:首先,要想清楚教學目標是什么,對學生表現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其次,要提前布置學生閱讀教材或其他材料;最重要的是,設計一個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開放性問題。這個問題不能有唯一、標準的答案,要能體現對閱讀材料或教材的深度思考,例如“上學的意義是什么”。
在正式研討會上,學生坐成一內一外兩個同心圓。內圈學生專注于發表觀點和討論,外圈學生需要成為單面鏡子背后的觀察者,仔細觀察和記錄,但是不能以任何方式與內圈互動。當外圈成員對內圈成員的討論質量進行評價時,內圈的學生也必須安靜傾聽。如果研討會的時間足夠長,內外圈可以調換位置。
蘇格拉底式研討的形式有很多變化,但是“討論—記錄—反饋”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