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喜歡養寵物,對寵物付出時間、精力與愛,這不是什么新鮮事。那如果,寵物是一塊石頭呢?當我的思路還停留在養貓養狗,最多養蠶寶寶養蝸牛,95后00后的寵物觀念已經沖破了生命的界限。
不僅如此,近年來年輕人養牙膏、養紙箱狗的行為層出不窮,似乎萬物皆可當寵物。此前紙箱狗流行時,華中師范大學心理中心曾對此類“寵物”的存在給出心理學上的解釋:一是“寵物”能成為社會支持資源,“主人”在分享養寵經歷時獲得社交上的正反饋;二是“飼養”的過程其實是“制作”的過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帶來一種“心流”的狀態;三是心理代償提供滿足,當上班族養寵不便,養非生命的“寵物”就成為緩沖。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淘寶上被認養的寵物石頭越來越多,8月寵物石頭銷量比上月增長246%。除了寵物石頭本身,甚至還延伸出了“寵物周邊”。這股“養石頭”的風潮也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為了教更多年輕人更好地“照顧”寵物石頭,有熱心網友總結了《石頭飼養指南》:剛剛帶回家的石頭會非常脆弱,請給它一個美好的泡泡浴;石頭比較靦腆,需要你主動找它玩……而后又有了“進階版”《石頭訓練手冊》,訓練石頭聽懂“過來”“別動”“坐下”“趴下”“站起來”等口令。
作為獨生子女的我,小時候沒有什么玩伴,一直想養一個寵物,但我媽用幾個排比句就打消了我的念頭:你上學誰照顧它?誰給它洗澡?掉毛誰打掃?那時候,怎么沒有人告訴我能養石頭呢?不掉毛、不會臟(臟了也好洗),主打一個默默持久的陪伴。
一名網友說,自己第一次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養石頭”的帖子時,覺得很荒誕;但是看著看著,又被這種默默的陪伴打動;最終,她把一個寵物石頭接回了家。“畢業后我就來上海工作了,性格比較內向,沒交什么朋友。有了考拉(寵物石頭昵稱)后,我就把它當成‘樹洞’了,下班之后和它說說話,時不時給它添置一頂帽子、一件帶領結的小衣服。”
如今的年輕人與寵物之間的關系,早已不只是“飼養與被飼養”,而是將寵物視為“家人”,自稱寵物的“媽媽/爸爸”,致力于打造一段擬人化的關系,從中獲取情感價值。從這個角度,如果把“擬人化”的范圍稍稍擴大一些,石頭作為寵物也就可以理解了。
心理咨詢師沈丹明分析,對于一些年輕人,這些石頭寵物或許類似童年時代的布娃娃。它們和貓狗這種常見寵物一樣,也能起到調節情緒、舒緩壓力,甚至減少孤獨感的作用。年輕人并不需要石娃娃陪一輩子,但某些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情感支持,而石娃娃們恰好能提供。
或許,在某個時刻,支持我們的正是一塊石頭。養石頭,其實是在好好養自己。事實上,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有人養石頭。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單身年輕人加里·羅斯·達爾,不僅養石頭當寵物,還做起了這個好生意。他把采購來的石頭精美包裝,附上“照顧說明書”,用有氣孔的箱子包裝,寄到“主人”手中。3.5美元一塊的石頭,在接下來幾個月時間里賣出了100多萬塊。
無論對于養石頭的還是賣石頭的年輕人,這都是一個勵志的好故事。無論什么年代,年輕人的寂寞與苦悶總會存在,但也請相信,我們的排遣方式與人生機遇總能遇到那個靈光一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