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鮮明宣示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意志,系統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是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激勵全黨發揚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繼續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提供更為健全的制度保障,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回望40多年前的中國,黨和國家正面臨向何處去的歷史關頭。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次偉大歷史轉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邁向了大踏步追趕時代的新車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的戰略部署,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4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激揚樂章奏響祖國大地。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上下求索、銳意進取,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書寫了中國發展進步的壯麗史詩。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邁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成為引領時代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我們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改革開放的決定性意義,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激發全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創造活力。
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改革認識的不斷升華和實踐創造,彰顯出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新的實踐高度上,朝著新的時代任務開啟了新的時代征程,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是因為二者緊密聯系,有著共同的發展邏輯。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驅動力,通過改革創新,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必須自覺地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廣闊前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比較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改革的深入,對利益格局利益關系越觸越深,改革的深度、廣度、難度越來越大。我們要拿出勇氣,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地全面推進改革。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推進。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以釘釘子精神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舉措落到實處,保證新中國成立80周年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成就,學習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定力和信心。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統一思想,增進共識,指導實踐,凝聚合力。
問題是改革的動因。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要敢于直面問題,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破解體制機制弊端,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清除各種深層次、頑固性問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我們黨領導人民搞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問題既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群眾意愿的反映,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問題,與現實生活中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都是相通的。必須圍繞發展所需,順應民心所向,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不斷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以問題導向和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的結合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人民群眾最不滿意、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正是改革需要把握的著力點和突破點。要著力關注鞏固農村脫貧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要繼續關注保障在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中,人民始終是改革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改革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從根本上說是民心所向,是一場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深刻社會革命。人民是實踐力量的海洋,也是認識智慧的海洋,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為了人民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才能實現最高價值目標。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勇挑重擔、埋頭苦干才能干出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干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在新一輪改革大潮中,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勇立潮頭,當好改革的執行者、促進者、實干家。
當好改革實干家,首先要發揚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必然要求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這種歷史擔當精神,源自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歷史自信,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邏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結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更有理由堅定這種自信,更應當肩負起偉大歷史責任。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一定會走得遠,越走越寬廣。
當好改革實干家,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不斷為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要以正確的政績觀為引領,把中央和上級部署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形成可行的實施方案,帶領動員群眾共同努力,不斷取得改革發展的新成績。
當好改革實干家,各級領導干部要走在前、干在前。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更要當改革促進派,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親自抓、帶頭干,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把黨中央要求和本地本部門實際結合起來,抓關鍵問題、抓實質內容、抓管用舉措;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廣闊胸懷,保持一往無前的戰略定力,保持釘釘子的韌勁和耐力,一錘一錘釘,想一件事干一件事,干一件事成一件事;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狠抓落實務求實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精準施策、適時適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宏偉藍圖和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變成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幸福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