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這首出自老一輩革命家葉劍英元帥《攀登科學高峰貴在有心》的詩,將讀書學習形象地稱為攻書,道出了讀書不是簡簡單單的事,也需要攻堅、需要吃苦。
攻書即勤勉讀書。古人常把閱讀視為攻書。《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說:“但我自幼攻書,未嘗交接人事。”《紅樓夢》第四回有:“(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1938年3月15日,毛澤東在抗大的演講中提出:“我看這個‘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書當敵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讀。”1939年5月20日,毛澤東在中央干部教育部召開的學習運動動員大會上又說:“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體現了刻苦學、用心讀的研學精神。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面臨的新問題、新任務、新挑戰會很多,如果學習不深不透、知識不全不廣、能力不足不強,就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羈絆。黨員干部學習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就會影響干事創業的效果、服務群眾的效能。黨員干部一定要強化攻書意識,增強學習實效,掌握過硬本領,應對各種挑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研究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就是攻堅的過程。黨員干部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思考,像做研究的人員那樣,做到深學深思、深入研究,保持鉆到根、學到底的韌勁,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解決實際問題。要把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作為學習的根本出發點,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用有所成。一學到底,既要有研究的態度,還要有終身學的精神。黨員干部攻書到底,就是要增強學習本領、學習毅力,堅持學懂弄通系統學、思考學、研究學,謹防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以及走馬觀花、霧里看花。真正把學習作為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一種責任,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評論是重要的宣傳形式,能夠引導輿論方向,影響輿情走向,作用舉足輕重。黨員干部作為黨的骨干力量,擔負著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擔,承載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任,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功底、知識儲備很難勝任崗位。黨員干部當好評論員,就是對學習內容要有自己的見解、體會,能夠有所評論,既能夠善于動口,根據實際情況隨機發揮、靈活運用,以口頭的形式表達出來,形成共識、凝聚人心;又能夠善于動手,將個人思想觀點、感知認識,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在有關媒體媒介上登載,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黨員干部當好新時代、新形勢下的評論員,就必須一刻不停加強思想淬煉、業務訓練,堅持理論武裝,才能久久為功,做到一語中的。
對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要達到這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攻書,學好黨的理論知識、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章黨規黨紀等,不斷提升思想覺悟、精神境界,提高工作能力、服務水平,做到心中有原則、行為有準則,干事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員干部必須干干凈凈干事。黨員干部要學會以“攻”為“守”,通過攻書守住思想防線,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切實做個忠誠干凈擔當的人民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