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著眼于痛點,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這是浙江省浦江縣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徐利民發自肺腑的聲音。利民利民,人如其名。只要對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有再大困難,他都要去做。6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時代楷模”稱號。中宣部對他的評價是:徐利民同志扎根基層工作30余年,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用一生奉獻踐行對黨忠誠的無悔誓言;他用心用情服務群眾,用為民造福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他堅持守正創新,練就過硬本領,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傳,用實干篤行擔當宣傳干部新的文化使命。
2021年冬天,一粒不足4毫米長的炭化稻米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舉世矚目這粒在浙江上山遺址被發現的“萬年稻米”,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是稻作為文明起源于中國的有力佐證。我們可能都不敢相信推動上山文化、“萬年稻米”走向世界舞臺背后起到了重要作用的,竟然是一位基層宣傳干部。他以熱愛為火、以行動為柴,為保護傳承弘揚上山文化,為造福浦江百姓燃燒自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徐利民這個名字,許多人或許感到陌生。他是浙江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著的黨員干部中的一員,宣傳文化工作戰線上的一員。2022年9月20日,徐利民積勞成疾,突發重病不幸逝世,終年52歲。徐利民為宣傳事業鞠躬盡瘁,把一生奉獻給了家鄉浦江。哪怕在病榻上,他仍不遺余力地宣傳推介“上山文化”。他為何對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傳,能始終保持熱忱,傾注心血乃至生命?究其根本就在于使命感。
對“上山”他有一股子癡勁兒,視之為終身事業。他在工作筆記中寫道:“上山萬年,文化延續從不間斷。讓人感到任務神圣。”在這種神圣的使命感驅動下,徐利民能跳出縣域,把宣傳思想工作放到更大格局中來思考。2019年,徐利民擔任縣委宣傳部部長后,浦江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傳思路打得更開了。
在浦江上山遺址中,出土了萬年前的稻米種子。這里孕育著文明起源,也銘刻下精神標識。毛澤東同志說過,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徐利民就是這樣一粒種子。他說:“即便是一塊石頭我也選擇為‘萬年上山’而燃燒!”徐利民就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后,第一時間就到了上山遺址博物館調研,他凝視著“萬年稻米”,心里思忖的都是多年來沒有解決的難題。原來,早在一萬年前,上山先民們就已經走出洞穴搭建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他們馴化野生作物完成了農業革命。
古老的上山文化在他的心里一次次激蕩起波瀾,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把寶貴的上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上山文化成了徐利民為之燃燒的精神所在。他就像“上山的一塊石頭”,爭分奪秒做著為“上山”推廣鋪路的工作:為爭取上級相關部門支持,他不辭辛勞、反復溝通;為擦亮上山文化品牌,他多方考察、嘔心瀝血;為把研究和宣傳思路打得更開,一篇述評他字斟句酌足足改了31稿。
2020年,是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徐利民暗下決心必須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通過舉辦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廣泛邀請專家學者為上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指導把脈。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先生是考古界的泰斗,徐利民帶領團隊遠赴北京向嚴老當面匯報上山文化研究和弘揚的最新進展,得到了嚴老的悉心指導。嚴老為上山文化鄭重地寫下“遠古中華第一村”,對上山文化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認可。
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全國13家單位的專家緊密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論文,揭秘“10萬年水稻演化史”,進一步確認中國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到徐利民的名字,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的聲音有點哽咽。2021年10月,他請徐利民協調采集一批用于科研的水稻樣本,徐利民很快就組織人手辦妥了。“現在想起來,當時他身體已不太好,但是仍在為上山文化的研究工作盡心盡力。”呂厚遠說。浦江縣上山遺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國萍至今仍記得徐利民打給她的最后一通電話。他在病床上仍在布置著宣傳上山文化的工作,嗓音低沉沙啞。她更記得,2021年7月的一天,徐利民帶隊從上山遺址出發,一路跑到相鄰的義烏,跑到那條以陳望道的名字命名的望道大道,他振臂高呼:“萬年上山,百年望道,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回憶起徐利民,人們都說,他人如其名,處處為民辦實事。徐利民常說:“總要給這片土地留下點東西。”在浦江縣委組織部任副部長期間,針對中層干部中的“中梗阻”現象,他和同事們推出了跨部門交流、跨鄉鎮交流等一系列措施,調動了中層干部的工作活力。徐利民就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后,在新的崗位上,他時刻想著如何做好基層宣傳工作。當時,浦江縣理論宣講力量薄弱。為此,徐利民提出“以賽選人、以訓育人”,在全縣發掘宣講好苗子。2020年和2021年,浦江縣青年宣講員先后在金華市和浙江省的青年理論宣講大賽中獲得佳績。2022年,浦江縣委宣傳部又獲得了浙江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榮譽。

2021年底,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開幕式結束后,徐利民專門帶著大家去了某大型IT企業參觀。進了展廳,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洪建堅才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來帶我們看未來數字生活場景,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媒體融合工作。”在徐利民的辦公桌上,一本《之江新語》里留下了一頁頁的折痕,字里行間常有他劃下的學習重點。心無百姓莫為“官”、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給了他扎實進取的無窮動力。
回憶起徐利民,人們都說,他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弘揚上山文化嘔心瀝血。他常說:“延續文化根脈,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生于這方泥土,回饋一方百姓,但凡事關宣傳文化事業發展的大事小事,在徐利民身上總能看到一種浦江人特有的實干和硬氣。徐利民在主持縣委宣傳部工作期間,主動順應數字化改革趨勢和群眾訴求方式新變化,思考謀劃“讓基層群眾的信訪矛盾從投訴到解決實現一站式閉環”,整合了8890熱線平臺、網上信訪、浦江發布等8個網絡問政平臺功能,推出“民情暖哨”網絡綜合治理平臺,對訴求辦理“一件事”進行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
2021年,“民情暖哨”工程成功入選金華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項目和金華市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實踐活動最佳實踐案例。榜樣如炬,似八婺大地的閃亮坐標;初心使命,激勵前行的精神動力。在全面掀起深入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的熱潮下,徐利民猶如一束奮力前行的光芒,照耀引領著大家傳承弘揚堅持人民至上、勇于實干擔當的精神品格,在工作中培養群眾觀點和人民情懷,真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竭盡全力解難題、堅持不懈做好事,在服務最廣大群眾中實現自身價值。
“你注視著那顆小小的稻米,從此一眼萬年。古老的彩陶,顯影出中華萬年文明的足跡。一生悉付沒有硝煙的戰場,留下不滅的圖騰,定影出信仰的紅!”在這段2022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人物推選活動給予徐利民的頒獎詞背后,是一個共產黨員忠于信仰與使命的火熱人生。心中有夢,腳底有泥。從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到上山文化的有力推動,徐利民為人為官的故事,文文互證,口口相傳,猶如萬年前“上山”的那一顆稻種,扎根泥土之中,散逸融融的溫情,無可阻擋地沖破泥層,迸發出永遠奮進的力量。
有一種熱愛,是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愛,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愛。因為熱愛,所以燃燒激發出的巨大能量,如同萬年前那粒也曾燃燒過的上山稻種一樣,跨越時空,凝聚永恒。生病前,徐利民仍奔波于北京、石家莊、杭州等地,全力推進“上山”申遺工作;住院期間,他仍通過微信、電話回復信息、布置工作;彌留之際,他依然用虛弱的聲音對身邊親人說:“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我不放心。”
在33年的工作生涯中,徐利民踏踏實實做事,一心一意為民,如同一粒稻米,隱入大地,默默奉獻,稻香滿園。徐利民曾說,人總是要為什么而燃燒的,而“萬年上山”就是他為之燃燒的所在。2006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作出“要加強對‘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傳”的重要批示。徐利民就任縣委宣傳部部長后,堅決貫徹重要批示精神,懷著探究中華文明根脈源流的歷史責任感,全身心撲到上山遺址考古保護和深入研究上,竭力推動遺址研究保護。
徐利民常說:“延續文化根脈,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上山文化得名于浦江上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最久遠的新石器文化。2019年,徐利民就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時,上山文化的研究工作進入“平淡期”,他在筆記本上寫下“前方路漫漫,關鍵要啟航”。他認真自學,很快成了上山文化的“半個專家”。在徐利民的推動下,浦江縣就宣傳上山文化做了一系列工作:邀請學者參加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研討會,推動組建上山文化遺址聯盟,建設上山遺址展示館……“我們要為國家、為民族弘揚上山文化。”這是徐利民常說的一句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感嘆:“我遇到過的基層領導干部里,像徐利民這樣對文物考古工作如此重視和傾情的人,屈指可數。”
為了進一步推進對上山文化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擴大上山文化影響,徐利民不辭勞苦、四處奔走,推動上山文化去中國國家博物館辦展,邀請袁隆平院士、考古大家嚴文明教授等知名專家學者為遺址題詞、發聲。隨著上山文化知名度提升,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慕名前來考察,眾多參觀者前來取經。只要有時間,徐利民就親自陪同、親自解說,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考古專家。因為徐利民投入的是萬年事業、挖掘的是中華文明之光,加之土生土長的徐利民對浦江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所以他在宣傳戰線上總是沖鋒在前,有一股子執拗的勁頭。
在推動上山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工作中,徐利民堅持每周2—3次赴上山遺址調研踏勘,拜訪名家學者100余次,召開專題會議50余次。精誠所至,上山遺址先后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入列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考古中國”項目;上山文化成為全省“文化標識”和示范級文旅融合IP;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全省第二批大花園耀眼明珠。
徐利民敢想敢干,他曾繪制了上山文化跨越15年的路線圖并逐一落到實處。從為民辦事解憂,到做好思想文化宣傳,再到弘揚文明探源成果……徐利民燃燒生命,為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給這片土地留下點東西需要堅定信念。在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展示館里,一顆毫米級的炭化稻米需要用電子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多次講解過這段歷史的徐利民就和炭化稻米一樣,無言但有力,總能給這片土地留下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