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降低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行業的影響,本文將立足于非洲豬瘟常態化背景,在分析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行業的影響后,總結了非洲豬瘟疫病的臨床癥狀,并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控的操作方案,包括提升獸醫診治水平、重視豬舍環境管理、完善豬舍消毒方案等。本文所介紹的相關措施具有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的優點,是非洲豬瘟常態化下降低疫病發生率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做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非洲豬瘟;豬疫病;豬舍消毒;臨床癥狀
近幾年我國重大動物疫病頻繁發生,包括非洲豬瘟、禽流感等,上述疫情的發生對養殖業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自2018年以來,非洲豬瘟在我國的發生頻率、蔓延范圍不斷增大,該疫情的發生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引發民眾對食品與人身安全的恐慌。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需要認識到非洲豬瘟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積極完善疫病綜合防控體系。
1 非洲豬瘟常態化的影響
1.1 對豬肉市場的影響
豬肉在我國居民日常飲食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居民對豬肉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居高不下,但是在非洲豬瘟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居民對豬肉的需求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了豬肉的市場價格。一方面,對于非洲豬瘟疫病的高發區,豬肉市場價格明顯下降,出現了嚴重的“供大于求”的情況,甚至此類價格波動已經影響非疫情區的豬肉及其制品價格。另一方面,羊肉、牛肉等豬肉替代品的價格明顯升高,導致整個肉制品行業的價格出現不合理波動。
1.2 對生豬養殖行業的影響
非洲豬瘟常態下對我國生豬養殖行業的影響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直接導致死亡與撲殺損失。在非洲豬瘟暴發后,受到疾病所致死亡以及發病豬場周邊會大量捕殺生豬,根據相關統計顯示,自2018年8月以來,我國累計非洲豬瘟事件超過110次,遍布全國各地,因此導致死亡與捕殺的生豬數量約為126.3萬頭。(2)實施跨境禁運而造成重大損失。在非洲豬瘟常態化模式下,為預防疫病傳播,相關部門制定了嚴格的種豬、肉豬跨境運輸管理規定,由于豬肉及其制品無法順利跨省運輸,對當地生豬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例如我國南方地區的生豬養殖規模小,受到相關規定影響,導致當地出現豬肉供不應求的情況,而北方主要生豬產區則出現價格低迷、產值過剩的情況[1]。(3)給養殖戶造成巨大損失。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大,但主要集中在少數省份,在非洲豬瘟常態化,部分大規模養殖場為預防疫情發生通常會采用自繁自養模式,而出現養殖量減少的情況。根據相關統計顯示,自非洲豬瘟發生后,山東等相關地區的大型養豬場存欄比同比下降40%以上,且每月的生豬銷售量下降,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產生極大影響。同時對于部分養豬戶而言,非洲豬瘟常態化問題造成恐慌,部分養殖戶的恐懼心理加劇,選擇快速拋售存欄豬,根據文獻[2]的調研發現,部分地區出欄育肥豬重量僅為95 kg,個別地區不足90 kg,且受到疫情影響,養殖戶補欄意愿偏低,單純育肥場出欄后停止補欄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上述問題的存在對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
良影響。
2 非洲豬瘟癥狀的鑒別
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復雜,需要相關人員從多角度展開綜合性研判。一般認為本病癥主要臨床癥狀包括:(1)發熱。發熱是感染非洲豬瘟后的最常見表現,表現為生豬體溫快速升高,最高可達42℃以上,并伴有全身或者部分發紅、耳尖發紫等表現。(2)嘔吐。非洲豬瘟疾病會對豬的消化系統功能造成傷害,導致豬進食后出現嘔吐情況,但針對此類病癥也要做好與飼料不衛生等問題的鑒別。(3)便血。表現為排泄物中伴有血色或者呈黑便狀等,部分病豬可能會因為嚴重貧血等問題加速死亡。
除上述臨床癥狀外,我國相關部門也針對該病癥的臨床診斷提出了詳細的技術標準,例如在病原菌檢測中則可采用非洲豬瘟病毒(P72/CD2v/MGF)三重熒光PCR方法檢測核酸方法;在抗體檢測中,則可考慮使用間接ELISA、阻斷ELISA等方法檢測抗體水平,具體操作方法如《非洲豬瘟診斷技術》
(GB/T 18648-2020)所示。
3 非洲豬瘟常態下的豬瘟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方案
3.1 完善養殖場基礎醫療設施建設
3.1.1 提升獸醫診療水平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模式下,豬瘟疫病的發生率會明顯增加,而為降低疫病造成的不良影響,相關養殖戶應根據養殖規模至少配備1名專業獸醫人員,確保能定期開展生豬健康狀況調查,并針對可能出現的生豬疫病作出判斷;對于因為異常原因死亡的生豬,獸醫也能展開必要的解剖與觀察,并指導養殖戶開展緊急應對措施。未來應鼓勵本地區養殖場獸醫做好與地方高校的合作,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可利用動物科技協作等方法,掌握豬瘟疫病防控的合理方法,詳細交流豬瘟防控的成功經驗與治療方法。也可鼓勵相關專家學者現場指導,講述非洲豬瘟的常見臨床癥狀、血清學或者解剖學特征等,強化獸醫對相關病情的識別處置能力。
3.1.2 建設獸醫處置室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規模生豬養殖基地應積極構建獸醫處置室,該場所與養殖區、生活區之間保持300 m以上的距離,內部設置能滿足獸醫辦公、解剖病死豬與血清學檢驗等相關裝置。在養殖場內部藥房建設中,應根據規定做好藥房的保溫、遮光、通風處理,并將特殊藥物存放在冰箱等裝置中,保證藥物或者疫苗的質量。
3.2 高度重視豬舍環境管理
重視豬舍環境建設也是預防非洲豬瘟的合理措施,根據現有養殖經驗,在豬舍環境管理中應重視以下幾方面工作:
3.2.1 通風與換氣
定期監測豬舍內部空氣濃度變化情況,做好記錄與分析,確保能根據氣體濃度變化靈活調整。目前常見的通風方案為自然通風開窗,利用卷簾式的電動單開窗即可滿足正常通風換氣要求。而針對豬舍面積較大的情況,常規開窗通風換氣的效果不理想,則可引起負壓風機或者排風扇,其中玻璃鋼負壓風機具有耐腐蝕、耐用等優點,提升室內空氣流通效果,成為豬舍通風的首選方法。同時為保證通風換氣的科學性,養殖戶可以按照表1提出的參數要求控制通風量。
3.2.2 豬舍降溫
在高溫狀態下生豬可能會因為應激狀態影響而感染豬瘟并發病,因此為預防非洲豬瘟的發生,要求養殖戶能密切關注豬舍內的溫度變化并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3]。主要方案包括:(1)豬舍遮陽,利用特定的遮陽設施隔斷太陽的輻射,其中較為常見的方法是在豬舍上方加蓋一層水平板;而針對有運動場地或者日光室的豬舍,在遮陽處理中可加蓋一層涼棚。(2)綠化方案。綠化對豬舍溫度的影響較為明顯,有研究發現,茂盛的植被可減少50%以上的太陽輻射,因此養殖戶可在豬場周圍種植樹木,達到降溫效果。(3)優化豬舍的內部結構,豬舍內盡量不設置隔山墻,在圈舍與通道之間隔墻可用柵欄替代。
3.2.3 隔斷豬瘟傳播媒介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種類多樣,包括蚊蠅老鼠、野生動物、貓犬等,因此為將本病癥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應嚴禁養殖場內飼養貓犬,并做好殺蟲滅鼠工作,這是預防非洲豬瘟發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高度重視豬場周圍環境衛生建設,堅持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并在周圍蚊蠅滋生地噴灑藥物達到預防的目標。
3.3 強化疾病防疫與抗體檢測
做好口蹄疫、豬瘟、藍耳、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等基礎病疫苗接種是預防非洲豬瘟的合理手段,因此需結合當地豬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疫病防控經驗等制定好各種基礎病疫苗接種方案。在接種期間應堅持采購正規商家的疫苗,并能嚴格按照規定程序做好接種。在疫苗接種的同時,可考慮在飼料、飲水中添加少量的維生素C,上述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疫苗接種后的應激反應。而對于已經出現應激反應的豬,可考慮皮下注射100 mg的鹽酸異丙嗪或者1 mL的腎上腺素等,再按照要求合理使用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同時養殖戶也應明確接種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如接種后1周時間內應避免使用呋喃唑酮、卡那霉素和磺胺等藥物。
做好免疫抗體檢測。養殖戶應利用定期的免疫抗體檢測,隨時掌握豬群免疫情況以及疫苗防疫效果,確保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優化免疫程序,減少不合理用藥情況。在抗體檢測過程中,需按照生豬的實際情況進行劃分,在采集血樣之后按照規定檢測口蹄疫、豬瘟、藍耳、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的抗體情況,在掌握豬群抗體水平后采取處理措施,包括淘汰無應答反應的豬;若檢測結果顯示生豬的抗體保護率不足70%,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第二次免疫接種[4]。
3.4 重視豬舍的日常消毒管理
豬舍消毒處理中,可先將豬取出,再用高壓水槍先沖洗1遍;確認清洗效果滿意,即可采用噴霧消毒或者熏蒸消毒方法。根據實驗結果顯示,采用常規的豬舍清掃消毒方法,可以減少豬舍內約20%的細菌含量;若采用高壓水槍沖洗消毒,則可殺滅50%以上的細菌;若采用高壓水槍+噴霧消毒方法,則可殺滅90%以上的細菌。
合理采用預防性消毒技術。正常情況下應在豬舍的春秋兩季各開展1次預防性消毒工作,本環節應針對豬停留的場所都需消毒。而在用藥方案選擇上,推薦采用福爾馬林與高錳酸鉀交替使用方法,其中福爾馬林的用藥劑量為30 mL/m2,高錳酸鉀的用藥劑量為
25 g/m2。在消毒期間需先將豬調出之后封閉門窗,再將藥物均勻噴灑在豬舍內部后迅速離開,連續封閉12 h后再打開通風,并用高壓水槍等清洗干凈。
在豬舍臨時消毒處理中,可用2%的氫氧化鈉溶液消殺,并在注射與隔離舍周圍擺放設有消毒液的草墊等。
3.5 合理的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非洲豬瘟尚無特效要求,但根據現有成功案例可知,抗病毒凈化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豬的臨床癥狀,其用藥方案為清溫太保(30 mg/kg)+多西環素(0.2 g)+替米考星(20%替米考星拌料濃度為1~2 kg/t),上述方案連續使用5 d以上,可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除了上述西藥治療方案外,中醫療法也是治療非洲豬瘟的有效方法,其中較為常見的中藥組方為扶正解毒散,該藥物主要包括板藍根、黃芪、淫羊藿、連翹、金銀花等,有清熱解毒、益氣固本、增強豬免疫力的作用,滿足非洲豬瘟的治療要求。同時考慮到黃芪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皂苷等物質,有助于促進非洲豬瘟病豬臨床癥狀的改善,有良好的抗氧化、抗應激效果,所以可考慮在扶正解毒散的基礎上聯合使用黃芪多糖,將其作為提升臨床療效的關鍵。上述藥物的用量用法為:在日常非洲豬瘟的預防性保健中,可用50 g的扶正解毒散+50 g黃芪多糖與50 L水混用,由牲畜自行飲用。在非洲豬瘟治療中,可將100 g的扶正解毒散+100 g黃芪多糖與50 L水混用,經灌服服用。
3.6 制定科學的飼養方法
科學的生豬飼養方案是強化豬抵抗力、預防非洲豬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相關人員而言,應明確生豬喂養的相關操作細節,并將其作為未來工作的重點。因此在喂養期間推薦采用兩次喂豬法,一般上午8:00左右喂第1次,下午17:00左右喂第2次,在寒冷冬季或者哺乳期母豬則可在每天12:00左右額外追加少量的微量元素。
良好的飼料配比也是促進生豬免疫力生成的關鍵,對于養殖戶而言,應重視生豬的年齡與體積確定飼料投喂量,常見的計算方法,是按照豬100 kg體重,每天需要吃飼料干物質2.5~4.5 kg進行計算,且在制定飼料喂養方案中,也要利用多樣化的飼料搭配方法,提升利用率。
3.7 其他支持與保證措施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模式下,需要積極改變養殖戶對該病癥的錯誤認識,應在貫徹落實“關口前移,標本兼治”工作模式上,能從源頭上消除非洲豬瘟的發生風險,并通過動物疫情預測等措施,降低非洲豬瘟的負面影響。同時做好非洲豬瘟易暴發區的綜合監控工作,安排工作人員做好市場監管,根據養殖戶等相關方的反饋,做好非洲豬瘟的隱患排查,提升工作效能[5]。
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督促養殖戶、養殖場等開展廣泛的疫情辨識工作,并通過責任劃分等工作機制,確保能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調用其中的有利因素。
應高度重視群眾的心理資源儲備建設工作,加深群眾對該病癥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還應鼓勵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需要利用培訓、宣傳等措施加深群眾對非洲豬瘟的了解,增強災害意識與應對素養,確保在相關疫情發生后能快速形成合力,降低損傷。
4 結語
非洲豬瘟的出現對整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在非洲豬瘟常態化的大環境下,養殖戶應在掌握豬瘟臨床癥狀的基礎上,制定科學有效的綜合防疫體系,本文所介紹的相關策略的實施,能夠創設一個安全、有效的生豬飼養管理體系,有助于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并成為促進生豬養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 佚名.汛期動物疫病防控應對措施指引[J].北方牧業,2024(14):3.
[2] 何雯雯,夏龍蓀,施偉明.淺析非洲豬瘟疫病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9):85-86.
[3] 馮興鋒.鹽城地區基層生豬疫病防控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5):60-62.
[4] 努爾蘭·庫爾班哈孜,努爾拉西·夏里甫哈孜.動物疫病檢測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及改善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4):78-80.
[5] 雷向華.生態豬養殖生產管理與疫病防控[J].中獸醫學雜志,2024(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