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我國國土空間的規劃框架內,土地管理與利用方式的轉變正成為推動現代城市及區域發展的關鍵議題。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城市化同步進行,導致傳統土地利用模式遭遇了嚴重的挑戰與發展的制約。本文從國土空間規劃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通過綜合運用多種規劃和管理手段,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土地資源管理;土地利用轉型;可持續發展;城市化
在全球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資源的有效管理與合理利用成為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眾多,在資源相對緊缺的背景下,正遭遇土地資源管理和利用的重大挑戰。土地利用的傳統模式引發了資源的損耗和生態退化,并限制了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在面對相關挑戰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實施了國土空間的規劃工作。該工作的核心是借助科學的方法,合理布局策略,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進而推動土地利用模式向更高級別轉型。
1 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基礎
國土空間規劃作為一種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規劃工具,其理論基礎涉及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環境科學以及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國土空間規劃的實質在于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并優化空間布局。通過科學規劃方法,達到土地資源可持續使用與區域發展的和諧共進[1]。國土空間規劃是一個涵蓋土地資源保護與開發,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統籌和協調的多目標、多層次的規劃體系。在國土空間的層面上,通過規劃活動,能夠實現對土地利用矛盾的調和,進而對空間布局實施優化。資源利用的效率得到提高,同時對生態環境實施保護,并最終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在理論模型與方法方面,國土空間規劃整合了多樣化的規劃理論及技術手段。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傳統的規劃手段如土地適宜性評估、土地用途的分類以及土地利用的優化配置,依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隨著科技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利用這些先進的技術方法,不僅增強了規劃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也為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時監控與管理環節,提供了堅實的輔助力量。在生態學領域,探討了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的互動聯系以及二者之間的和諧共進。在國土空間的規劃過程中,通過建立生態網絡以及明確生態功能區的劃分,能夠有效地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多樣性,進而推動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設定生態安全邊界、構建連通性景觀格局以及綠化網絡系統,對于保持物種多樣性、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及提高區域生態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經濟學基本原理發揮著關鍵的導向功能。通過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與投入產出分析等手段,可對各種土地利用模式的經濟收益與環境影響進行評估,挑選出最佳土地利用策略,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并助力經濟的持續發展。評估土地利用效益,確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進土地資源的集中節約使用,提升土地的經濟與社會收益。國土空間規劃依托融合了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性知識體系,這個體系能夠幫助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空間布局的優化,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并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2 土地資源管理現狀
在快速的經濟增長與城市擴展背景下,我國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然而,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現象較為嚴重。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盲目進行土地開發,導致土地資源浪費、耕地減少、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在經濟較為繁榮的區域,土地的運用效率相對較高,同時承受著土地供應緊張與環境壓力加劇的雙重挑戰[2]。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區域,雖然擁有較多的土地資源,但使用效率卻較低。在城市與鄉村地區,土地的應用展現出了顯著的差異性。在都市區域,土地的密集使用和深度開發是其顯著特征,相比之下,鄉村地帶的土地使用則顯得較為疏松。區域差異以及城鄉之間的對比,使得土地資源管理面臨更加繁雜的挑戰。
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備的土地管理法律規范體系,但在具體實施環節,諸多挑戰和問題依然凸顯。諸多地方政府在進行土地管理過程中,往往重視審批程序而忽略后續監管,這使得土地違規占用等問題難以根除。在我國,土地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效應不足,導致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不充分,這直接制約了土地資源管理的整體效率及其成效。在土地資源的范疇內,耕地的維護與保育,目前面臨重大的挑戰與壓力。盡管國家執行了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然而,受經濟利益驅動,部分地區依舊發生耕地被非農業建設占用的狀況,從而使得耕地數量持續減少,這已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
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部分地區土地利用粗放,土地開發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結構存在不合理性,其中工業用地的比重過高,而居住和公共設施用地則相對缺乏,這一狀況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針對所遭遇的挑戰,我國在土地資產管理領域實施了一系列策略。為了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必須對其進行科學規劃和嚴格管理,這包括編制全面及專項的土地利用計劃并確保計劃的貫徹執行;實施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及其質量;為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管理,構建完善的監控系統,并對土地資源進行持續的評估與跟蹤。
3 土地利用轉型的必要性
在我國經濟迅猛擴張的背景下,舊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已與現代建設要求不相適應。過度的、無計劃的土地使用模式引發了資源的巨大浪費,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無法適應不斷擴張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需求。為了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有必要優化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這要求我們轉變土地利用的方式[3]。通過采納集約型和精細化的土地利用模式,我們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結構的優化,進一步提升土地的經濟收益及其綜合產出能力。
過往的土地利用模式忽略了生態維護,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擴展以及生物多樣性降低。環境問題對人類生活質量及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在土地利用方面,重視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策略,此策略通過精準的土地規劃與利用,減輕環境壓力,確保生態系統的連貫性與穩固性。執行土地整治、生態恢復及綠地發展等策略,有助于恢復受損土地的生態職能,增強區域生態服務能力,促進人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社會進步的需要同樣驅動著土地利用轉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快速的城市擴張背景下,現有的土地資源配置方式已無法適應人們不斷變化的多元需求,導致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方面的問題愈加顯著,各種矛盾和沖突日益增多。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能夠實現城鄉空間的優化布局,從而提升居住環境,并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及其競爭力。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為緩解城鄉發展不均衡提供了助力,它推動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有效縮減了城鄉之間的差異,為全體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4 土地利用轉型的路徑與策略
4.1 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
高效的土地資源利用,依賴于科學規劃和空間布局的合理性,這是推動土地利用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為實現科學規劃,須全面考量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訂細致的土地利用與國土空間規劃,確立土地用途及功能,進而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布局則強調土地利用的空間合理性,通過劃定不同功能區,如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和生態保護區等,確保各類用地的科學配置和有效銜接,減少用地沖突和浪費[4]。為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必須依賴現代信息技術如GIS、遙感技術及大數據分析等工具,進行徹底的資源調查與評估,并構建起詳盡的土地利用數據庫。此過程中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至關重要。運用此類技術方法,能夠獲得充分的數據支撐和科學根據,輔助規劃制定者構筑更為精細且適宜的土地運用計劃。在進行科學規劃時,需重視公眾的參與度,廣泛征集民眾的意見與建議,從而提升規劃方案的科學性和實施的可行性,確保其能夠得到社會的廣泛接受。
為實現城鄉土地利用的優化配置,必須考慮城鄉發展的整體性,促進城鄉融合共進。通過精心規劃空間分布,能夠改善城市與鄉村的功能區域劃分,進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效率。在進行土地規劃時,應著重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確立生態敏感區的界線,構建生態通道與綠地網絡,維護生態平衡,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從而達成經濟、社會與生態三方面的共贏發展。土地的高效使用需依托于科學的規劃與布局,這是土地利用模式轉變的根本和先決條件。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布局,可以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并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4.2 推進集約節約用地
土地的高效使用,關鍵在于促進城市在垂直空間和人口密度上的有序增長。比如,通過推進高層建筑和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顯著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進而縮減了土地的總體占用。城市規劃應當進一步改進其空間布局模式,促進各個功能區域的緊湊發展,從而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及城市整體運行效率。此舉既能解決城市擴張過程中所衍生的土地資源浪費問題,也能減輕城市面臨的土地緊缺與污染挑戰,進而推動城市的持續發展。節約用地主要目的是減少非建設用地的占用,進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防止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實施如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節約政策和機制,能夠有效控制土地擴張速度,合理規劃與配置農村用地,從而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益。
政府在推動土地集約利用的過程中,擔當指導和規范的職能。通過完善法律體系與政策框架,構筑科學透明、管理有序的土地利用體系。我們需致力于科技領域的創新與支持,普及前沿的土地應用技術與模式,從而提升土地及資源的利用效率。社會參與及監督機制,對推動土地的集約與節約使用起著關鍵性作用。通過積極采集社會各界的反饋與建議,搭建共識平臺,促進相關政策的落地執行。
4.3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為了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進行精確的科學規劃,并合理地設定生態保護區以及生態功能區。為了守護生態安全,通過設定具有法律效力的界線,限制可能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人類行為,從而維護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此外,需打造連通的生態廊道與綠色走廊,以便促進生物種群的遷移與交流,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連貫性與穩定性[5]。
為了維護生態環境,必須強化對環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實施嚴謹的環境保護策略及相應法規,提升土壤、水體與大氣環境的品質,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進一步促進生態系統平衡恢復與經濟利益協同增進的策略。為了維護生態環境的持續穩定,必須倡導綠色增長模式,并促進經濟結構的低碳重塑,推動綠色能源的普及和能源節約技術的應用。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需要強化環境教育,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與保護意識,塑造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氛圍。為了促進土地使用的轉變,必須采取措施加強生態系統的保護。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加大環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目標不懈奮斗。
5 結語
在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背景下,探索土地資源的管理與利用轉型,目的是借助科學的規劃方法、合理的布局策略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推動土地資源的高效率使用和持續性發展。這一過程將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增長,并實現生態環境的連續優化。為實現國家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目標,必須依靠政府、企業與社會三方的協作,共同推進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合作機制,打造一個協同共進的良性格局。
參考文獻
[1] 陳實.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轉型思考[J].文淵(高中版),2022(1):140-142.
[2] 孔亮.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鄉規劃建設的土地資源管理探討[J].電子樂園,2023(2):298-300.
[3] 張尚武,司馬曉,石曉冬,等.“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編制探索與創新實踐”學術筆談[J].城市規劃學刊,2023(2):1-11.
[4] 李文祥.地理信息技術在國土空間規劃上的應用研究[J].城市周刊,2019(14):1.
[5] 李世云.基于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利用轉型思考[J].區域治理,20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