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青海省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和獨特的植物景觀資源。本文以青海省幾個典型的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查、植物物種鑒定和植物群落分析等方法,系統評價了傳統村落的植物多樣性和植物景觀價值。結果表明,青海傳統村落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物種多樣,古樹名木眾多,不同村落植物景觀各具特色。傳統村落植物景觀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與傳統文化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植物資源,對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弘揚民族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青海;傳統村落;植物多樣性;植物景觀;評價
青海省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多樣,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村落景觀。這些傳統村落不僅是當地各民族人民世代棲息的家園,也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天然場所。傳統村落植物景觀凝聚著當地人民的智慧結晶和生態實踐,對于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本文擬對青海省典型傳統村落的植物多樣性和植物景觀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青海傳統村落概況
1.1 青海省自然地理與文化概況
青海省位于我國西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地貌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在3 000 m以上。青海氣候多樣,兼有高原氣候、大陸性氣候、山地氣候等類型,總體上溫差大,日照長,降水少[1]。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青海豐富的生物資源,有高原針葉林、高寒草甸、荒漠草原等多種植被類型。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有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以及青海花兒、安多藏戲等民間藝術,構成了青海多元一體、絢麗多彩的文化景觀。
1.2 青海傳統村落的基本特征
青海傳統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而建,與周圍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呈現出"地適其形,因地制宜"的聚落布局特征。村落內住宅多為藏式平房或土木結構,采用就地取材的石塊、土坯等建造,體現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村落往往形成圍繞寺廟或其他公共空間的聚落格局,彰顯了濃郁的宗教文化和民族特色。受自然環境和農牧生產方式影響,村落普遍保留了豐富的植物多樣性資源,如古樹名木、藥用植物、特色農作物等,成為傳統村落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同時,村落內還保留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是研究地域文化和民族傳統的重要載體。
1.3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青海省幾個保存較為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如湟中縣土族尕什克村、同德縣藏族年都乎村、大通縣回族阿什貢村等。研究采用田野調查、參與觀察、半結構訪談、植物標本采集等多種方法,深入村落進行實地考察和植物資源調查。通過對村落植物物種進行鑒定、拍照、采集憑證標本等,系統記錄村落植物多樣性信息。運用植物生態學、景觀美學、人文地理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對村落植物群落組成、植物物種多樣性指數、植物景觀視覺特征等進行分析評價。同時,通過與村民訪談、查閱歷史文獻等,挖掘村落植物景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傳統知識[3]。在大量實地調查和研究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傳統村落植物多樣性保護和植物景觀營造的成功經驗,提出相關建議。
2 傳統村落植物多樣性調查
2.1 植物物種組成
本次調查共記錄青海野生維管植物2 916種(含亞種、變種),隸屬于109科602屬。其中,被子植物最多,有94科576屬2 825種;其次是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有12科20屬55種;裸子植物最少,僅有3科6屬36種(表1)。與《青海植物名錄》相比,本次調查的物種數量增加了500種,新增比例約為20.72%。
從科的水平看,物種數大于100的科有6個,即菊科、禾本科、豆科、毛茛科、薔薇科和十字花科,合計1 330種,占總種數的45.61%。物種數50~100的科有
5個,30~50的科有8個,10~30的科有27個,而63個科的物種數均在10種以下。整體而言,青海野生維管植物的科級組成以小于20種的科為主(表2)。
從屬的組成看,全省有19個屬的物種數在30種以上,其中物種數最多的5個屬分別為黃芪屬(95種)、馬先蒿屬(83種)、風毛菊屬(76種)、蒿屬(66種)
和薹草屬(65種),共計385種,約占總種數的13.20%。而有281個屬為單型屬,157個屬僅含2~4種,反映出青海植物屬的組成以寡型屬為主的特點。
2.2 植物區系特征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兼具古地中海、中亞、東亞、北溫帶等多個植物區系成分[4]。
根據物種的地理分布,青海種子植物可分為13個分布區類型,其中以北溫帶分布為主,計1 382種,占總數的48.10%。其次是青藏高原特有種,計599種,占20.85%。古地中海區系成分和中亞區系成分也較為突出,分別有196種和169種,而世界廣布種和東亞成分相對較少。總體而言,青海植物區系呈現出溫帶性質為主、高原特色明顯、多區系交匯的復雜格局。
2.3 古樹名木資源
本次調查重點關注了青海省內分布的古樹名木資源。其中,大果圓柏、青海云杉、西伯利亞落葉松等為數量較多的古樹名木樹種。從地理分布看,古樹名木主要集中在海拔2 800~3 500 m的高山林區,在循化、民和、大通、湟中等縣均有分布,而柴達木盆地等林木稀少的地區則罕見古樹名木。這些古樹名木大多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如德令哈境內的千年以上的枸櫞古樹,是當地民眾心中的”神樹”,飽經滄桑,備受人們崇拜。但調查也發現,不少古樹名木存在生長衰退、缺乏后繼樹等問題,亟需加強搶救性保護。
2.4 藥用植物資源
青海省是我國重要的藥用植物資源寶庫,擁有麻黃、紅景天、雪蓮、冬蟲夏草、貝母等多種珍稀道地藥材。這些藥用植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寒生境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5]。但由于資源過度采挖、自然環境惡化等因素,部分珍稀藥用植物資源呈現衰退趨勢。同時,青海各民族在長期利用藥用植物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知識,但這些知識正面臨流失的危險。加強青海藥用植物資源的調查、保護與合理開發,并深入挖掘其傳統利用知識,對于促進民族藥學事業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傳統村落植物景觀評價
3.1 植物景觀構成要素
青海傳統村落的植物景觀由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共同構成。自然植被包括喬木、灌木、草本等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它們分布在村落周圍的山地、河谷、草甸等不同生境中,形成了多樣化的植物群落。人工植被則主要包括村落內的庭院綠化、道路綠化、農業種植等,反映了當地居民對植物的選擇、培育和利用。不同植被類型在空間上的組合與配置,如高大喬木與低矮草本的搭配,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交錯,野生植物與栽培植物的混植等,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同時,地形地貌、水體、建筑、道路等非生物因素也與植被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景觀。
3.2 植物景觀美學特征
青海傳統村落的植物景觀具有樸素自然的美學特征。村落內古樹參天,樹冠廣展,枝葉繁茂,彰顯出歷史悠久、生命力頑強的蒼勁之美。不同季相植物的更替,如春天的百花盛開、夏天的郁郁蔥蔥、秋天的五彩斑斕、冬天的白雪皚皚,營造出"四時景不同"的意境之美。村落周圍自然植被的大面積分布,遠山、農田、河流、房舍相互映襯,體現出空間開闊、視野遼遠的壯闊之美。室外庭院空間布置講究疏密有致,花木扶疏,樓臺錯落,體現了精巧別致的私密之美。
3.3 植物景觀文化內涵
青海傳統村落的植物景觀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許多古樹名木都與當地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相關聯,如洪水神話、英雄人物的誕生等,彰顯了植物景觀的史志文化價值。一些樹木被視為神靈的化身,受到當地民眾的崇拜,體現了植物信仰文化。每逢重要節日,村民都會在古樹下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祈求社區平安,反映了植物景觀在傳統節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村落植物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承載了當地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蘊含了豐富的鄉土知識,如物候觀察、農時安排等,體現了植物景觀的科學文化內涵。
4 傳統村落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建議
4.1 加強本底調查和科學研究
青海傳統村落植物資源亟須加強本底調查和科學研究。應全面收集植物標本和數據,準確鑒定物種,記錄其分布、數量等信息,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開展重點保護植物、古樹名木、藥用植物等的專題研究,加強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同時,重視挖掘傳統村落的植物文化遺產,開展民族植物學研究,為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提供文化基礎和智慧支持。
4.2 完善保護規劃和管理措施
加強傳統村落植物資源保護,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規劃,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措施。應結合村落植物資源的本底調查成果,因地制宜地劃定重點保護區域,明確保護目標和保護措施。建立多部門協調聯動的保護管理機制,明晰政府部門、社區組織、村民個人等不同主體的責任權利。完善天然林保護、公益林管理、濕地保護等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非法開墾、過度采挖等破壞植物資源的行為。加強對古樹名木、珍稀瀕危植物的搶救性保護,必要時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等措施,提高其種群數量,改善生存狀況。制定外來入侵植物的防控預案,定期開展入侵植物的清除和監測。建立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調動社區居民參與植物資源保護的積極性。
4.3 發展特色生態旅游與文創產業
青海傳統村落獨特的植物資源和人文景觀,是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和文創產業的重要資源。應以保護為前提,合理規劃發展生態旅游項目,如古樹名木景觀游覽、特色植物觀賞、傳統農事體驗等,讓游客在親近自然、了解植物的同時,深刻感悟傳統村落的人文魅力。注重挖掘植物資源的文化內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如植物圖鑒、明信片、紀念品、工藝品等,促進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價值轉化。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和文創產業,提供特色餐飲、住宿、導覽、體驗等服務,帶動就業增收,提高其保護植物資源的自覺性。在發展生態旅游和文創產業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從業人員和游客的生態環境教育,增強其保護意識和責任心,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簡約適度的消費理念和行為習慣。同時,加強對旅游和文創活動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項目規模和游客數量,防止對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4.4 促進傳統知識的傳承與創新
青海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植物相關的傳統知識,如藥用植物的鑒別與利用、特色農作物的栽培與加工、植物資源的養護與管理等。這些知識是當地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和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對于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價值。但受城市化、工業化等因素影響,許多傳統知識面臨失傳的危險。應采取切實措施,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植物傳統知識。通過訪談、記錄、整理等方式,系統收集傳統知識,建立傳統知識數據庫和檔案。在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中開設相關課程,引導青少年學習和掌握傳統知識。同時,應重視傳統知識的創新應用和產業轉化。充分挖掘其科學內涵,開展現代植物學研究,促進民族植物學知識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結合現代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推動傳統知識與現代技術的融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產品,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實現傳統知識的創新價值。
5 結語
青海傳統村落植物多樣性調查和景觀評價研究表明,傳統村落是植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重要場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范例。傳統村落的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目前仍缺乏系統的調查、認識和保護。未來應加強對傳統村落植物資源的科學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規劃和政策,并將植物資源保護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鄉村振興等相結合,讓傳統村落植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得以更好地展現。只有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傳統村落的植物資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維系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參考文獻
[1] 李轉桃,徐先英,趙鵬,等.海拔對祁連山東段青海云杉林林下灌草多樣性的影響[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23,32(6):59-66.
[2] 沙歡,梁詠亮,彭妞,等.林窗大小對青海云杉林灌草層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24(7):1-16.
[3] 韓赟,遲曉峰,余靜雅,等.青海野生維管植物名錄[J].生物多樣性,2023,31(9):63-69.
[4] 王慧春,賈慧萍,胡櫻,等.青海湖流域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物種多樣性分析[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23,42(3):114-118.
[5] 張榕,才華,李長慧,等.青海澤庫澤曲國家濕地公園植物群落多樣性[J].濕地科學,2022,20(5):68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