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特色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是建設農業強國最根本的出路。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科學的產業發展道路,才能更好更多惠及農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本文結合本地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本情況,分析影響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因素,從而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以期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特色產業;機遇;情況;路徑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農業特色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最根本出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既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1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時代機遇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中,南通市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連續20多年的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為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發展特色農業、做好農特產品提供了廣闊前景。借助于農業農村資源,打造休閑農業等新產業,吸引八方來客,從而促進農民就業,致富本地百姓,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科技的發展也讓農業特色產業迸發新的活力。科技興農依靠科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智慧農村、發展智慧農業、培育新業態,為農村經濟帶來更多增長動力。因此,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既是時代所需、農民所求,更是未來所向[1]。
2 南通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概況
2.1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特色產業顯現
南通市位于江蘇省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南通市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特色農業,使得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農業特色產業在近年來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以筆者所在地啟東為例,近年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統籌農業生產、加工物流、休閑旅游等全產業鏈建設,深化三產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啟東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逐步形成了綠色優質稻米、高效蔬菜園藝、生態林果花卉、水產健康養殖、農業休閑旅游五大特色產業,成功培育了“四青作物”“地產三寶”“呂四海鮮”等知名特色品牌。江蘇省“蘇韻鄉情 百優鄉產”名單中啟東市呂四海蜇系列、四青作物系列特產榜上有名。
2.2 科技含量不斷增加,產業提檔升級
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農業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現代農業技術在南通市的應用逐步普及,智能溫室、大數據農業管理系統等,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啟東寅陽鎮的扣蟹養殖采取的立體增氧、水草遮掩、水質調節、科學喂養、智能管護等生態高密度養殖方式,實現了扣蟹畝產節節攀升。啟東市南陽鎮利用省農科院的科技優勢,2023年大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覆蓋率提高到95%,獲得綠色認證食品29項,建成2 666.67 hm2標準化大豆基地,產品檢測合格率100%。啟東也輝農場采用新的葉面肥施用技術,培育的蠶豆、桃子的硒含量均達到并遠遠超過了200μg/kg的“富硒”農產品的標準。
2.3 龍頭企業帶動引領,農民增產增收
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同時,整合和優化農業特色產業鏈,通過加強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銜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逐漸壯大,目前,啟東擁有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
9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獲批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啟東的“四青作物”產業鏈前伸后延現已形成國內少有的36 666.67 hm2復種規模,年產值8億多元,成為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南陽鎮不斷深化冷鏈加工、品質提升、產品營銷、商貿物流,構建了日益緊密的大豆生產、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壯大融合省、市龍頭企業2家、113家合作社和346家家庭農場,形成產業綜合體,帶動農戶廣泛參與第二、第三產業,帶動1.13萬個農戶生產就業雙增收,戶均超3萬元。呂鮮人家米業“穩定一產水稻種植;促進二產稻米加工;建設三產稻田公園。”實現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轉變,整合了從水稻種植到大米銷售各個環節。
3 影響南通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3.1 科技支撐能力不足,內生動力欠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應用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率、優良品種等與發達地區相比、與現代農業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術的推廣存在技能和資金的障礙,“智慧農業”“裝備農業”尚未全面鋪開。 很多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農業企業,普通農戶難以獲得資源,如農戶大多采用傳統種植方式,用藥用肥習慣以經驗為主。加上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從業人員的勞動素質和生產技能普遍偏低,對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的接受能力不強。農業高學歷人才缺乏,人才集聚程度仍有待提高。
3.2 產業融合形式單一,帶動能力不強
目前,雖然農業發展速度加快,但第二三產業發展水平相對緩慢,特別是倉儲運輸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不足,這就限制了農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形式單一,很多產業融合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種植和養殖領域,缺乏多元化的融合形式。農業多元功能的開發不夠、生態文明價值挖掘不充分,缺乏輻射力和影響力,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導致鄉村產業帶動能力不強。加上自然賦予的特色產業培育困難、產業區域發展同質化仍然是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
3.3 品牌影響力不高,持久競爭乏力
南通市農業特色產業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南通市雖然擁有眾多特色農產品牌,但品牌形象設計不夠獨特,缺乏辨識度,難以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知名度僅限于省內,省外的知名度及影響力有限。同時,在農業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等一系列環節中,小農是市場運作的主體,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此外小農戶生產加工技術升級緩慢,后續質量監督、檢測、監測、跟蹤等環節跟不上,使得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全過程難以實施,從而導致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品牌效應低[2]。
4 推進南通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徑
4.1 堅持科教興農,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是以科技為先導。要增強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再次強調“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要促進種業振興,著重加大良種選育力度、品種的更新換代。建設區域農技服務平臺,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填補實施農業機械裝備空白、短板,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條件建設,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科技動力。廣大農業企業要著眼長遠,堅持科技興企,做好企業科技規劃,強化技術研發、創新和引進,充分發揮科技生產力對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大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二是抓住農業數字化機遇。信息化、數字化逐漸成為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農業大數據、智慧農業、電商等新業態為引領,創新應用智能農機、信息化服務、數字化營銷和線上云平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拓寬農產品銷售市場、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提高協同作業能力,不斷拓展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場景。三是強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堅持筑巢引鳳和就地培養,加強農業技術專家團隊建設。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開展進村入戶的農業技術指導,和農戶面對面交流,解決實際生產技術問題。實施農技人才計劃、高素質農民培養計劃,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4.2 堅持“三鏈同構”,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一是支持本土龍頭企業,加大外引內培。按照招大引強的原則,引進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業率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頭部企業。立足農業主導產業,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方式,組建一批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形成競爭力強和牽引作用大的鏈主企業[3],推動農業特色產業良性發展。二是立足農業基礎,延長產業鏈、拓寬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延長產業鏈,著力建設農業全產業鏈,做到高質量、規模化、強品牌,促進農業發展、農民致富,擴展和增加區域經濟收益。提升價值鏈,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提升農產品深加工水平,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例如,在水產養殖方面,可發展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完善利益鏈,推廣訂單農業、建立產業聯合體等方式,讓農民深度參與全產業鏈發展,拓寬收入渠道。三是以鄉村為平臺,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充分發揮南通市區位優勢和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不斷探索踐行“產業融合”“品牌帶動”“農旅結合”,形成集生態種養、田園采摘、農耕研學等模式于一體的“休閑農業+”項目,加快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農旅產業現實優勢。以啟東市海復鎮為例,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及通海墾牧公司復建項目,組建四青作物、食品加工等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團隊,研究引進適合啟東種植特點的新品種,同時,深度挖掘圍墾、拓荒、鹽業、糧棉、蘆葦、漁俗等內涵,建設集漁業休閑、農業休閑、特色市場、江海美食于一體的濱海休閑集聚區,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及產業升級。
4.3 堅持精準發展,做強地域特色
一是挖掘地方特色產業。要發揮資源稟賦,因地精準施策,促進聯動發展,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結合南通市的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明確農業特色產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要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實現“家門口”富農。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差異化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在稻米、蔬菜、水果、魚蝦等特色產業中進一步細化,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綜合化發展。二是實施特色產業增產提升工程。依托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推動形成以點帶面、集群成鏈、競相發展的特色產業新格局,全力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4]。推廣綠色、有機、生態等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水平。通過大力建設綠色標準化種養基地來帶動農民壯大產業規模,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向最佳適宜區集中。通過抱團發展,整合各自資源,聯動共贏求發展。三是推進特色農產品行業協會建設。成立農業特色產業行業協會,提升行會的管理和服務能力,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促進行會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整合農業特色資源,開展市場風險預警,促進農業特色產業健康發展[5],形成合力推動農業特色產品的發展。
4.4 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體系
一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做好品牌宣傳與營銷工作。農產品消費已進入品牌消費時代,響亮的農產品才能暢銷市場。通過地理標志保護、商標注冊等方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目前,啟東共有6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標涉及農產品、海產品等兩個產業集群,地標經濟正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百姓致富的“金字招牌”。政府和各類經營主體必須通力合作,積極參加各種展會,采取“公共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擴大地標品牌使用面,增強南通市特色產業品牌影響力[6]。二是制定好標準,保障產品質量。品牌的核心是質量,建立全標準體系,編制地方標準體系,包括生產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提升地標產品質量。加強市場監管,嚴懲冒牌、貼牌行為。要把本地自然資源優勢與產業發展基礎結合起來,發展品牌農業,建設市域特色產業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引導產業從求“量”到求“質”的轉變。三是深度挖掘本土人文稟賦。南通市作為重要的農業產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人文資源,要挖掘和利用好這一資源,將人文資源與農業產業相結合,將區域品牌產品與當地風土人情、傳統工藝等融合,滿足高端消費群體“不僅是吃產品,吃營養,而且是品味體驗文化”的心理需求。
5 結語
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還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保護和利用農業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南通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潛力,因此,要積極采取措施,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樹成.發展農業特色產業 拓寬農民共富之道—昆山市“發展都市農業做強特色農產品”調研報告[J].上海農村經濟,2023(7):38-41.
[2] 李麗娟,孔隴.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以甘肅臨潭縣為例[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21,39(2):24-31.
[3] 李旺澤.加快農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J].甘肅農業,2021(12):10-16.
[4] 趙曉英.鄉村振興視域下古浪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12):64-66.
[5] 晏超,趙華.新余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熱帶農業工程,2022(12):66-68.
[6] 尹健.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探究—以筠連縣為例[J].廣東蠶業,2022(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