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政策的驅動作用,以打造“數字山東”為契機,集聚各類資源要素,引進和策劃實施數字農業優質項目,加速農業數字化進程。淄博作為山東省“智慧城市”的試點城市,其智慧農業的發展與管理成為重要板塊,要立足于山東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現狀,分析當前淄博智慧農業管理存在的不足,探討山東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的優化策略,推進山東農業數字化轉型和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智慧農業;農業管理;優化策略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數字技術也逐漸滲透到農業建設和管理領域,實現智慧技術與農業產業的融合,有力推動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本文以山東淄博智慧農業作為切入點,抓住“數字山東”建設新契機,將人、物、地、組織等要素納入智慧農業管理,依附山東良好的農業資源和稟賦,積極探索淄博智慧農業管理實施路徑,為當地農業提供更多的增長點、增長極。
1 淄博市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1.1 基礎條件
山東省淄博市地處魯中位置,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發源地之一,土地流轉率、水肥一體化、微滴灌系統使用率較高。淄博市擁有近萬家新型農業主體,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和平臺、農業合作社等,具有良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驅動淄博農業農村轉型升級。并且,淄博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受工商業文明的浸潤和影響較深,在信息化技術和智慧設備的支持下,大力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新路徑,秉持平臺思維、生態思維,由點及面梯次化推進。在數字網絡覆蓋日趨完善的背景下,淄博智慧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要搶抓智慧農業生產,打造智慧農業標準化應用場景,推出智慧農業農村典型案例,做到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質量落實[1]。
1.2 政策條件
智慧農業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有政策的加持和政府的推動,充分調動和激發企業、農戶、機構等多方主體的積極性,在政策引領和驅動下實施智慧農業。例如,出臺智慧農業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智慧農業基礎建設和農產品流通;加大對智慧農業科研項目的支持,建立智慧農業研發基地;完善智慧農業人才培育激勵機制,加快智慧農業復合型人才培育。
1.3 技術條件
淄博智慧農業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搭建智慧農業信息化平臺,利用視頻監控系統、設備管理系統、環境監控系統、蟲情監測預警系統,實現設備智能控制和農業生產高效管理。通過系統平臺的數智化、一體化功能,實時監測和動態調控智慧農業信息,如微氣象信息、土壤墑情、水肥狀態、光照強度等參數,通過對農業生產數據的無線傳輸和智能處理,做好農業生產預測預警信息發布、輔助決策等,實現農業生產信息、操作、控制的交互。
2 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山東省淄博市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良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浸潤著重農興農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全國標準化農業示范區之一。然而,在山東淄博市智慧農業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數字化技術體系建設與應用措施尚不完善
2.1.1 數字信息技術框架體系建設不足
當前,山東淄博市智慧農業數字信息技術框架體系存在短板,由于缺乏高科技的農業生產技術支持,在智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含金量明顯偏低,缺乏豐富多樣化的農業生產作業功能,對于農業生產過程無法進行及時全面的監測和復盤,不利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在農業作業過程的拓展應用[2]。
2.1.2 數據采集與整合程度偏低
當前,山東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的數據采集整合程度明顯偏低,滿意度均值在3.57左右。具體來說,智慧農業管理的數據采集覆蓋面較低,數據采集缺乏統一性標準,導致數據采集質量不高,無法充分體現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2.2 智慧農業管理方式與人才培育存在缺失
2.2.1 智慧農業管理方式缺乏有效性
山東省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方式較為落后,由于當地農業企業管理水平相對有限,農戶與農業企業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無法形成協同性、規模化經營模式,不利于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同時,不少農戶對于智慧農業的信息化、專業技術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在日常農業經營思維和管理理念上存在較大差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智慧農業管理成本。
2.2.2 智慧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當前,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人才隊伍培育滯后,受到專業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導致當地智慧農業后續發展動力不足,不利于智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地發展智慧農業、科技興農的進程中,一些農民尚缺乏農業創新意識,對于前沿的最新智慧農業技術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智慧農業信息資源的質量和數量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直接導致智慧農業技術和現代信息產業營銷技術人才匱乏,不利于提高淄博市智慧農業的發展和管理水平。
2.3 農產品營銷與質量體系有待完善
2.3.1 農產品品牌營銷推廣偏弱
在傳統農業經營理念的影響下,一些企業過多關注農業生產過程,而沒有樹立農產品品牌意識,對于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缺乏正確深入的認知,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實踐中缺乏長期戰略規劃和投入,降低了人們對當地農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滿意度。并且,在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市場化競爭過程中,品牌定位不夠清晰和準確,沒有充分體現地區資源集聚優勢,尚未形成“產-銷-送”的良性循環。
2.3.2 尚未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當前,山東省淄博市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由于不同農產品的尺寸、外形、品質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農產品尚未實現標準化經營和管理,不利于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并且,目前淄博市尚未建立農產品品牌標準,農產品電商系統發展遲緩,且缺乏全面有效的監管,尤其是在農產品的質量標準確定、認可、實施等方面存在欠缺,還需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吸納優質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推動當地智慧農業轉型升級[3]。
2.4 資金投入與產業創新有待加強
2.4.1 資金投入主體單一
山東省淄博市智慧農業資金投入主體較為單一,主要依賴于當地政府的資金投入和推動,沒有吸納更多的民間各類經濟組織,導致當地智慧農業發展缺乏資金、人員、基礎設施的有效配置,不利于激發智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后勁。
2.4.2 產業創新力度不大
由于受到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山東省淄博市智慧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缺乏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創新,當地智慧農業龍頭企業難以發揮示范作用,不利于凸顯地方智慧農業的獨特優勢。
3 淄博市智慧農業管理優化策略
3.1 構建完善的智慧農業信息技術體系
3.1.1 搭建智慧農業信息化平臺
加快農業云服務平臺建設,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導航系統、農業專家系統等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全程監控智慧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狀況等,精準掌控土地肥力、農作物發育狀況、病蟲害密度與頻次、空氣溫濕度等信息,推進農業智慧化、集成化發展。同步更新農業物聯網系統,實時鏈接農產品供需、農產品在庫、農產品物流數據,完善智慧農業基礎數據庫。
優化升級智慧農業信息化系統平臺,在電視、廣播、微信、抖音等媒體平臺的支持下,整合人力、資金、平臺等各類資源,借助平臺信息賦能智慧農業,加強農民、專家、不同層級消費群體的互動。并要建立農業信息化示范區,在優惠政策傾斜、專門試點補貼的加持下,吸引更多的潛在農民參與智慧農業,加強智慧農業宣傳推介,加速推動精準農業、智慧農業。以山東省淄博市沂源富鍶產業園為例,沂源縣大張莊鎮利用“中國鍶都”的品牌優勢和傳統農業優勢,傾力打造特色蔬菜、水果,培育富鍶特色農產品溫室大棚,種植富鍶白草莓產品,在5G技術的支撐下進行園區種植過程的精準管控。并與山東農業大學相對接,將農業生產與農業科技信息化相結合,利用輔助智能化農業設施,打造江北最大的白草莓種植基地,通過“5G+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
3.1.2 優化數據整合,驅動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要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引導智慧農業生產管理過程,加強智慧農業實地調研,聚焦智慧農業熱點、難點、痛點,抓關鍵,促研發,重點推動智慧灌溉、無污染、柔性科技化生產過程。例如,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中化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AP)數字示范農場對外展示了科技賦能現代農場的優秀成果,將物聯網傳感器和監控設備分布于各個分區,包括訂單種植區、良種繁育區、保護性耕地試驗區、灌溉試驗區等,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農場參數信息,包括澆水、除草、施肥、殺蟲等。并進一步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中國社科院、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淄博農業農村智慧大腦綜合服務平臺,設置“幫我貸”“找農機”“問專家”等應用模塊,營建“一云統攬、多維一體、一站式處理”等數字農業生態,產生集聚輻射效應,實現智慧農業換道超車。
3.1.3 推廣應用智慧農機全程化服務
面向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型趨勢,山東省淄博市要做到農機全程化先行,優化智慧農業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等過程,為智慧農業提供數據邏輯協同支持。在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智慧農機服務系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深耕機、播種機、植保機、收割機、烘干機等,在農機作業分配、調度管理、農機購置等農業活動之中,要利用系統平臺實時采集種植、灌溉、耗油等數據,注重各數據的動態更新與維護,積極推動智慧農機的點單式服務、承包服務、跨區作業,引導農機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3.2 加大智慧農業人才的培育力度
3.2.1 引入第三方技術和管理
智慧農業轉型升級要引入第三方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快“數字+農業”智慧化人才隊伍建設,利用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策略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強智慧農業風險預警、風險管理、事后救援等方面的能力。
為推動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強化農業創新和專業技術應用過程,引入第三方企業的優良技術,加大專業技術研發、專業管理經驗的投放力度,突破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重點聚焦智慧農業經營管理風險的預警、防范、搶救等活動,確保智慧農業生產管理有序進行。
3.2.2 培育智慧農業復合型人才
智慧農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持,要結合地區發展實際狀況和特點,因地制宜開展工作指導,將焦點放在重點農業產業、農業技術研發等領域,結合典型農業發展案例進行集中整合和宣傳。從管理意識、溝通觀念等方面進行理念更新,通過例會排疑機制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定期開展非正式與正式的調研訪談,強化意見反饋和問題動態處置,推動智慧農業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同時,要加強智慧農業生產管理的獎懲機制,利用及時有效的反饋和獎懲引導并規范農業行為,產生對農業活動的正向激勵效應,從農產品質量、包裝、渠道推廣等方面加強規范性控制。
3.3 注重智慧農業營銷和推廣
3.3.1 強化產品品牌營銷
山東省淄博市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產品的品牌監管,做好農產品市場的拓展和幫扶,提高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精心打造特色果蔬綜合基地,以淄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契機,立足蔬菜產業,開發“果樹認領”“包地種植”“周末菜地”等線上線下聯動采摘模式,提高蔬菜產業附加值。并依托當地生物科技公司的資源,開發玫瑰產業的多類主題產品,設置玫瑰主題的功能區,如玫瑰主題館、玫瑰植物護膚觀光式工廠、花香玫瑰形象中心等,開發多種類玫瑰產品諸如玫瑰餅、玫瑰精油、玫瑰酒等。
3.3.2 完善質量標準體系
農產品與人們的日常健康生活密切相關,要構建與地方發展特色相契合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改進農產品質量、外在包裝,推進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質量檢驗,加強農產品信息追溯系統的標準化建設,包括農產品標準、輸送流程、交易模式、資質建設等。
3.4 增加智慧農業的投入,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3.4.1 引入多元化投入政策
以政府部門作為淄博智慧農業的主導,由當地農戶、農業企業、研究機構組建農業技術創新發展聯盟,集中優勢推進產業資產化。并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智慧農業領域,通過政策宣導、理念交流等方式,推動科技興農、資金助農。
3.4.2 加大農業創新力度
山東淄博要利用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積極培育以“臨淄西紅柿”“臨淄西葫蘆”為代表的本地優質品種,利用地方特色農產品的輻射作用,擴大產業種植覆蓋面,推動智慧農業的規模化、創新化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智慧農業以數字化技術為媒介和依托,結合山東淄博市農業管理實際,構建智慧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農業服務管控標準體系,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實時采集和共享智慧農業數據,以數字賦能傳統農業,推動淄博農業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祁鵬.智慧農業技術在農作物土壤保護中的應用[J].河北農業,2024(5):78-79.
[2] 魏德元.鄉村振興背景下智慧農業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J].農業工程技術,2024,44(2):109-111.
[3] 黃鎮海,覃詩航,江韜.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智慧農業發展路徑分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4,4(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