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煙稻輪作模式作為一種高效農業生產方式,對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研究選取東南沿海某煙葉主產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當地煙草—水稻輪作體系的實踐經驗,探討精準農業技術在輪作模式中的應用。研究發現,通過土地集中流轉、技術跟蹤指導和智能設施建設等措施,示范區農戶年均收入顯著提升。該模式不僅優化了土壤環境,減少病蟲害發生,還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研究結果表明,精準農業技術的引入顯著提高了煙稻輪作效益,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精準農業;煙稻輪作;土地利用;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成為關鍵任務。煙稻輪作作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然而,傳統輪作模式在技術應用、管理效率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精準農業技術的引入為優化輪作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其在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改善品質等方面的潛力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選取東南丘陵地區典型煙葉產區為例,探討精準農業技術在輪作模式優化中的應用價值。
1 精準農業技術在煙稻輪作中的應用現狀
精準農業技術在煙稻輪作中的應用推動農業生產向智慧化、規模化方向轉型。土地資源整合通過建立流轉平臺,采用“公司+農戶”模式實現農田集中連片經營,運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繪制數字地圖,精準劃分種植區塊。土地整理配套建設機耕道路和灌排設施,采用激光平地技術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智能化種植技術體系集成農田氣象監測站、土壤墑情監測系統、智能烤房等設施,實現環境數據采集和農事精準管控。北斗導航插秧機提升水稻種植效率,無人機變量噴灑技術降低農藥使用量。技術服務體系構建專業化網絡,農技服務站開展巡查指導,農情監測預警平臺預測病蟲害趨勢。遠程診斷系統支持專家會診,農機服務隊提供機械化作業支持。手機應用程序推送農事信息,指導科學管理。田間課堂促進示范推廣,帶動農戶掌握新技術,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1]。
2 煙稻輪作模式優化的技術路徑
2.1 土壤環境優化技術
輪作地塊土壤改良采用“深耕+秸稈還田+生物菌劑”組合技術。煙葉收獲后進行60 cm深松作業,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氣性[2]。水稻秸稈粉碎后均勻還田,同時,噴施腐熟劑促進秸稈分解。土壤酸化改良采用生石灰調節pH,配合施用硅鈣肥提升土壤基礎地力。種植綠肥作物紫云英,翻壓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定期開展土壤養分檢測,繪制土壤肥力圖譜,指導差異化改良。建立輪作制度檔案,記錄土壤理化性狀變化,評估改良效果,形成土壤品質提升的長效機制。
2.2 病蟲害綜合防控
病蟲害防控體系整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措施。依托氣象監測數據,建立病蟲害預警模型,提前做好防控準備。煙田采用防蟲網覆蓋育苗,減少蟲害發生。在田間設置性誘劑誘捕器和殺蟲燈,監測主要害蟲種群動態[3]。利用捕食性天敵昆蟲防治煙青蟲,釋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采用定向彌霧機精準施藥。建立全程綠色防控技術規程,明確防治適期和用藥標準。通過輪作間隔有效阻斷病蟲害傳播途徑,降低病蟲害基數。
2.3 水肥一體化管理
基于作物需水規律和土壤墑情,構建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在農田埋設土壤水分傳感器,實時監測不同土層水分狀況。通過APP等遠程操控智能灌溉系統,實現按需澆灌。肥料施用采用水肥融合技術,通過管道系統將水溶性肥料隨灌溉水輸送至作物根部。根據作物生育期養分需求特點,制定水肥調控方案。煙草生長中期采用葉面噴施調控營養元素平衡,水稻采用測土配方精準施肥。灌溉系統配備自動過濾裝置和防堵裝置,確保系統穩定運行。
2.4 農事操作標準化
農事操作標準化體系涵蓋生產全過程關鍵環節。建立煙稻輪作數字化種植管理平臺,制定作物生育期標準化管理規程。育苗環節實施工廠化育苗,統一育苗基質和覆蓋材料。移栽作業采用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確保株行距合理[4]。田間管理采用二維碼信息化管理,記錄農事操作軌跡。烤房管理實施標準化烘烤工藝,通過智能控制系統調節溫濕度參數。收獲期采用機械化作業,確保適時收獲。
3 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3.1 生產成本構成
精準農業技術應用轉變了傳統煙稻輪作的成本結構。智能化設備投入雖然增加了前期固定資產投資,但顯著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變動成本。土地規模化經營后,土地流轉費用成為重要成本構成項目,但通過集中連片經營,單位面積的管理成本大幅下降。勞動力成本受機械化水平提升影響,呈現總量下降趨勢。物資成本中,智能灌溉設備的應用使化肥農藥投入減少,但水肥一體化設備維護等新型成本項目增加。總體上,生產成本結構從傳統的“勞動力+農資”密集型向“技術+設備”密集型轉變。
3.2 收益模型分析
煙稻輪作收益呈現出品質提升帶動效益增長的特點。通過精準化管理,煙葉上等級比例顯著提升,帶動單位產品價格上漲。水稻種植方面,優質稻米比例提高,產品溢價能力增強。成本收益比分析顯示,雖然總成本略有上升,但產品品質提升帶來的增值效應遠超成本增長。特別是規模化種植戶通過標準化生產,實現了產品品質的穩定性,獲得穩定的品質溢價。建立優質優價的收益分配機制,調動了種植戶改進品質的積極性。
3.3 規模效應評估
規模化經營產生顯著的邊際成本遞減效應。通過農田集中連片,機械作業效率提高,單位面積機械作業成本降低。農資集中采購提升議價能力,降低采購成本。智能化設備投資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隨著經營規模擴大,單位面積分攤成本逐步降低。規模化經營還帶來了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產品質量更加穩定,市場競爭力增強。規模效應不僅體現在成本節約,更體現在產業鏈整合能力的提升。
3.4 農民收入增長
煙稻輪作模式重構了農民收入結構,形成"生產經營+財產性+工資性"的多元化增收格局。規模種植主體通過標準化生產和品質提升,獲得顯著的經營收益。土地流轉農戶在獲得穩定租金收入基礎上,實現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人均工資性收入較改革前翻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產業鏈延伸,催生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新興業態,創造多樣化就業崗位。特別是農業科技服務人員、農機專業戶等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快速成長,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群體,實現了由單一種植收入向綜合性收入的轉變。
3.5 技術推廣成效
精準農業技術在示范區取得顯著推廣成效。智能化種植設施覆蓋率達95%,帶動周邊區域農業生產方式轉型[5]。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技術輻射作用,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作業規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形成,開展田間課堂500場,技術培訓3 000人次,培育本土農業技術人才20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常年駐點指導,解決技術難題380項。智能化煙葉烤房改造全面完成,烤煙質量穩定提升。水稻種植實現良種覆蓋率100%,機械化插秧面積比例達98%,為區域農業現代化樹立標桿。
4 存在問題與優化建議
4.1 技術應用存在瓶頸
精準農業技術在煙稻輪作中的應用面臨設備適應性、技術集成和人才支撐等方面的瓶頸制約。智能化設備在復雜地形條件下適應性不足,傳感器采集數據準確性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水肥一體化系統在不同土壤類型上的參數配置缺乏系統性研究,導致灌溉施肥效果不穩定。病蟲害智能監測系統對多發性病蟲害的識別率需要提升,預警模型精準度有待完善。農機作業與智能控制系統集成度不高,無法實現全程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推廣人員對新型設備操作和維護能力不足,難以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指導。農戶對智能化設備應用存在畏難情緒,設備使用率和利用效率不高。數據采集標準不統一,不同設備間數據共享和互操作性差,制約了大數據分析應用。
4.2 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煙稻輪作管理體系在組織協調、標準制定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短板。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不平衡,服務能力與規模化生產需求不匹配。技術服務人員專業能力參差不齊,服務質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農機作業環節缺乏精細化作業規程,機械化與農藝要求銜接不夠緊密。土地流轉后的地塊管理責任不明確,影響農田基礎設施維護和土壤培肥措施落實。煙葉烤房改造后的標準化管理體系不健全,工藝參數執行不夠規范。種植檔案記錄不完整,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滯后。農戶技術培訓缺乏系統性規劃,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機制不完善。農產品質量分級標準執行不嚴格,優質優價激勵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
4.3 政策支持措施
現有政策支持措施在資金投入、金融服務和風險防控等方面需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智能化設備更新改造壓力大。金融機構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不夠,難以滿足規模化經營的資金需求。農業保險覆蓋面窄,理賠標準偏低,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土地流轉政策執行存在偏差,影響土地規模經營的穩定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未能覆蓋智能化農機裝備,制約新型設備推廣應用。技術推廣人員待遇偏低,職業發展空間受限,人才流失現象嚴重。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缺乏統一的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
5 結語
精準農業技術在煙稻輪作模式優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革新,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示范區的實踐證明,精準化、標準化的輪作管理體系不僅能夠保障農民穩定增收,還能促進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未來應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完善服務體系,強化政策支持,推動煙稻輪作模式的持續優化和推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 王艷菊.基于精準農業技術的玉米種植管理與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9):172-174.
[2] 鄭天軍,閻軼峰.煙——稻輪作模式中鉀肥一體化施用對煙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3(19):42-44+49.
[3] 劉遠來,何曉.大埔推廣“煙稻輪作”模式[J].源流,2023(7):22.
[4] 朱珊珊.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及構建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2(10):5-6.
[5] 廖飛.新田縣煙稻輪作模式下超級雜交晚稻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