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變革始終在挑戰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到了數字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更對教師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ChatGPT的橫空出世,更是激起驚濤駭浪。一時之間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了熱詞,數字教師更是躍躍欲試,欲與千百年來傳承人類文明的教師比高低。那么數字教師給人類教師帶來了什么樣的挑戰?人類教師該如何給自己定好位,怎樣與數字教師協同合作?數字教師是否會成為這個時代教育的主導者呢?帶著這樣的困惑,本文試圖就數字教師與人類教師的互補性做些思考。
數字時代,人類教師該如何給自己定好位
從技術進步的視角來看,當今時代極具代表性的現象或符號,非ChatGPT所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莫屬,它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波及眾多領域。毋庸置疑,這樣的時代給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了無限機遇。我們要做的,不是悲嘆與恐懼,而是直面現實、積極回應、不斷超越,找好自己的定位。
明師德。為人師者,首先在“德”。這已經是無須討論的人類共識,也是ChatGPT或者所謂數字教師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明師德,用今天的話語體系來說,就是積極踐行教育家精神,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就是要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踐行教師群體共同價值追求。當然,人類教師以教育家精神要求自己,并非要與數字教師隔離,而是要基于“人師”的視角,探索教學與技術更好融合的方法,加快由純“人師”教學、“機師”輔助“人師”教學,走向人機協同教學。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師”永遠不能偏離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機師”充其量只能達到“教書”這層境界。因此,“人師”依然是這個時代教育的主導者。
強師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更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高質量的文本生成、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可擴展性和可定制性等優勢,這些優勢中的很多要素水平,諸如信息整合、精準計算等,都是人類教師難以達到的高峰。人類教師在這樣的時代挑戰下,要做的不是和數字教師比高低,而是要回歸師者之本,通過以愛育愛、社會情感培養、人際交往教育等途徑,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人成才。正如相關研究所表明的那樣,“如果從事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則非常小: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因此,未來的人類教師不是簡單的“傳道受業解惑”者,而是把握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在為人、為學、為事上下足功夫,身體力行地引領和培養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師威。教師工作是以自己的靈魂影響學生靈魂的大事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威信至關重要,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并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關鍵。而對數字教師來講,無論我們如何賦予其擬人化的稱謂,它都永遠無法達到“人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未來的人類教師如何“立威”呢?首先,要順應時代。積極融入這個每天都給我們帶來驚喜的數字時代,用好數字教師,消除與我們的學生——數字時代原住民之間的代溝,真正做到讓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其次,要不斷創新。創新是這個時代最核心的特征,也是消除師生依賴智能機器的有效方式。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培養出開創未來的創新人才,才能不負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最后,要以身示范。教師具備了上述德與能,才具備了“范”的基礎,也就是“立威”的前提。因此,數字時代的教師更需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人類教師與數字教師如何相處
人類社會得以建立的核心是關系。數字時代同樣需要處理好各種關系,只是數字技術讓符號媒介與物質媒介趨于融合,數字社交正在重構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并影響著個體的福祉。我們通常將人與世界的關系分為四種,即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這樣的關系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都必然存在,只是其表現會因時代不同而不同。當然,這些關系也是教育要處理好的關系。如果我們一定要把數字智能機器稱為數字教師的話,那么它與人類教師在處理世界關系中則發揮著完全不同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事與意的關系。數字教師通常能夠解決的都是與“事”相關的問題。有研究者提出,人工智能教師扮演著十二種角色,諸如出題和批閱作業、學習障礙診斷與反饋、問題解決能力測評、個性化智能教學指導、精準教研等。這樣的“事”,由數字教師來做,會更加精確、更加客觀,能夠清晰明了地解決相關問題。而人類教師則更多解決“意”的問題,即通過啟發引導、研討交流、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等,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而形成自己的認識論與世界觀。但無論數字教師如何精準地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事”,它始終都是在人類教師的駕馭之下,作為人類教師的得力助手而“工作”。
冷與熱的關系。數字教師雖然在處理客觀問題上的效率和準確度都更高,但它是無情的。即便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模擬一些人類的情緒和情感,但也依然是生硬的、沒有溫度的。而人類教師能夠通過自己的真情實感面對學生,面對學習中的問題可以條分縷析、啟發引導,面對人際關系的問題可以寓情于理、情理交融,面對生活和成長中的問題可以現身說法、舉例示范,等等。因此,人類教師可以提供數字教師難以提供的情緒價值。應該說,這種“冷”與“熱”的有機結合,也正在深層次改變著學校的教育關系。數字教師雖“冷”,卻讓師生關系、家校關系更加透明;人類教師雖“熱”,但面對問題時也需要冷處理、冷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處理“冷”與“熱”關系的問題上,人類教師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
會與悟的關系。數字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做到讓學生“會”,比如:學生不會的問題,它可以及時給出答案,甚至是非常標準的答案;學生面臨的困惑,它可以瞬間給出解決方案;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它可以給出實施意見與建議。總之,學生希望“會”的問題,它都是能手,更是堅定的“智慧學伴”。但數字教師這種為“會”而“教”的行為,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過度依賴,忽略了思與悟。其實,對學生而言,更有意義的應該是思與悟,這樣的成長性問題,只有人類教師才能因“材”施教、以“導”引學。因此,數字時代最佳的教育行為,應該是人類教師在數字教師教“會”了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更多地思與悟,使其成為一個有思考能力、批判能力、領悟能力、創新能力的獨立個體。
時與長的關系。數字教師解決的更多是當下的問題,基本是現問現教,雖然也能為學生的生涯發展等長遠問題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但其判斷的依據基本是以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說”為主。而人類教師則能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加務實的指導,因為他可以做到“聽”與“看”相結合,并能根據已有素材深入地“想”,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因為人類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不僅有思考判斷,還有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并且很多經驗來自其親身經歷和體驗。當然,在處理時與長的關系上,人類教師同樣需要有效發揮數字教師的作用,既高效精準地解決當下的問題,又利用其強大算力做好長遠的設計。
你與我的關系。數字教師永遠都是從“你”出發,“你”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總是以滿足“你”的需要為目標,且這個“你”與“他”無異。換言之,在數字教師眼中,永遠無“我”的存在。站在這個角度來思考教師的本質,應該是有“我”存在的人才能稱為教師,這便是人和機器本質上的不同。人類教師在面對學生時,都是以“我”面對“你”或“他”。這個“我”雖然是主觀的,卻是教育發生的起點,也是教育智慧的來源。而數字教師雖然是客觀的,卻談不上教育的發生,更談不上有教育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教師和數字教師在面對學生、面對教育的時候,前者永遠是主體,后者則永遠是工具,二者在教育中最有效的關系就是“主體”用好“工具”。
數字時代,人類教師如何體現高素質專業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支撐”。那么,這里所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在數字時代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質呢?筆者認為,如果從教師素養的角度來講,應該具備以下三大類素養。
基礎素養。一是政治素養,這是教師最關鍵的素養,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向。特別是在當今的數字時代,各種意識形態和各種信息無國界、無邊界地傳播的形勢下,更要講政治素養,包括堅定的政治方向和堅定踐行黨的教育方針的行動。二是精神素養,指教師的師德修養和情感素養,體現的是師德為先、仁愛之心,這也是一位教師能夠被稱為“師者”的精神基礎。三是專業素養,包括教師的學科素養和學科教學素養,前者體現的是教師的專業水準,后者體現的是其教學能力,二者構成了一個教師教學的全貌。四是文化素養,既包括人文素養也包括科學素養,二者體現了當今時代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這四個方面的素養,構成了人類教師的基礎,有了這樣一個扎實的基礎,人類教師才能夠用好數字教師這個工具。
數字素養。美國的AI素養框架將人工智能素養界定為“使人們能夠批判性地理解、評估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統與工具,以安全有效地參與日益數字化世界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人工智能素養實踐包括六個方面:算法思維、抽象與分解,數據分析與推理,數據隱私與安全,數字化溝通與表達,倫理與影響,信息與錯誤/虛假信息。同時,提出了該框架的兩個核心價值,即以人類判斷為中心和以正義為中心。對此我國學者也有大量研究,有人提出“教師應該具備計算思維、編程能力、人機協同實踐三個方面的素養”,等等。從本文所討論的話題來講,教師的數字素養,簡單地講,就是教師能夠以積極、務實、有效的態度用好數字教師,以更加精準、高效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和素質。
創新素養。創新是新時代的重要特質,更是數字時代的核心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此,教師要在數字時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自身就必須具備創新素養。教師的創新素養可以從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創新思維是關鍵。只有人類教師具備了創新素養,才能夠用好并發展數字教師,使其成為高質量教育的有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