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學生們正在校園C位稻田里收割稻谷,他們使用風谷車篩選出飽滿的稻谷加工成米,稻草則被用來為兔子鋪墊巢穴或喂山羊。學生不僅在勞動中收獲,也在勞動中創造。
這塊糧田,是學校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學校育人理念的最好詮釋。
讓興趣成為課程實施的關鍵項。勞動教育要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將新知識、新實驗、新思維融入勞動課程,積極推進學生主導的項目式學習,讓他們在勞動課程實踐中感受到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幸福。
基于學科課程,開展具有探究性的勞動。如,科學教材中有不少關于植物生長的內容,教師便可在學生勞動過程中融入科學小實驗,激發學生探究、實踐的興趣。在解決土壤貧瘠問題的實驗探究中,學生利用廚余垃圾科學堆肥,借助物聯網微型氣象觀察儀、環境檢測儀及自制的雨水收集器等工具提出養護建議,自覺提升勞動與科學素養。
升級校本課程,開展具有挑戰性的勞動。如,在優化智慧魯班木藝校本課程時,學校摒棄原先使用半成品進行機械拼裝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刨、磨、刻等技能后,從基于需求的產品設計開始,經歷物料的比較與選擇、產品的制作與美化的完整過程。如此一來,勞動更具挑戰性,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有利于培養他們勇于創新、敢于創造的精神品質。
豐富課后服務課程,開展具有選擇性的勞動。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自助餐式”課程,通過科學實驗、技能學習、勞動論壇等活動,不斷提升勞動類課后服務課程的吸引力。如,昆蟲社團的學生通過自然探秘、標本制作、筆記繪制、昆蟲實驗等活動,觀察甲蟲這一微小生命的精妙結構,揭開了“獨角仙”甲蟲振翅和收翼之謎,了解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逐漸從“昆蟲迷”變成“昆蟲家”,撰寫了大量科學小論文。這樣的勞動,融合了科學與創造,關照了學生的個性與需求,引導和支持他們進行長期、深入與系統的探究與實踐,有助于培養專家型的業余愛好者。
讓校園成為勞動探究的生態場。打造開放式的探究實踐空間,構建集設計、種養、探究、實踐、展示于一體的勞動場域,將勞動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勞動在校園活動中生根發芽。
當休閑與快樂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之上,幸福便來自內心深層次,愉悅且更持久。學校每年舉辦貿易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意愿獨立設計產品,并自行加工制作、售賣交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財商意識。如,四年級學生在學習制作粽子形艾草香囊的過程中,對香囊的外形進行了個性化設計,并結合生活中的實際需求,配制了安神驅蚊、提神解困的中藥配方香囊。學生制作的產品除在校園貿易周上兌換售賣,還在微店、閑魚等網絡商店上架,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勞動創造財富,融入智慧和勞動的產品定會受消費者青睞。此外,學生還與其他師生分享收獲的蠶豆,將收獲的土豆義賣并把所得款項捐贈給結對的中西部學校,將制作的立夏烏米飯贈送給環衛工人,用勞動回報社會,給予他人溫暖。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從消費享用走向生產創造,從個體勞動走向集體共享,讓學生在活動中意識到自己的勞動實踐是回報社會供給的最佳方式,不僅能為自己創造幸福生活,也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