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據統計,截至2023年,我國在讀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總人數達365.36萬。這300多萬研究生能否按照培養方案和要求順利畢業成才,將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我們關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獨特性,探討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心理素質的可行路徑。
最大壓力來自對未來的迷茫與不可控
在讀碩士 尚好佳
“實驗數據怎么樣,能發幾區文章呀?”“找工作還是繼續深造?”“大論文寫完了嗎?”傳說中研究生的奪命三連問,無一不反映了研究生的壓力日常。于我而言,在讀研過程中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對未來的迷茫與不可控。
入學伊始,導師便根據自身科研項目給出了確定的研究方向,而對于具體的課題研究內容并無指導,并明確提出最少發一篇SCI雙一區學術論文,當時便給我埋下了壓力的種子。因為導師比較忙,對于我的實驗指導及改進不能及時提出建設性意見,更多時候需要自己不斷試錯、摸索著前進,因此我會持續地擔憂實驗數據與預期設想不符,也會因未能實現預期性能壓力倍增。我會在每一個深夜輾轉反側,會在每一個早晨不敢醒來。印象最深的是開題前導師對于開題題目的敲定,大改了研究內容,當時距離答辯僅剩三天,需要重新撰寫報告并制作新的PPT,那不眠不休的三天壓得我幾近崩潰。
對于未來的工作,我有著更大的壓力。我所就讀專業的就業面本就狹窄,且需要面臨導師不斷追著要成果,在應對學校緊抓的中期答辯與畢業答辯雙重壓力的同時,還要騰出時間去了解招生就業、尋找對口工作。無數的簡歷石沉大海,希望在一次次被拒絕后慢慢破滅。
讀研的過程中,不只是實驗上,在生活上同樣更多時候是孤身一人在前進,交際圈小,學生集體活動少,與舍友關系也較為疏遠,需要“享受”孤獨、耐得住寂寞,也要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在日益內卷的學術圈與自身和解。
讀研日常就是“怕”
在讀博士 袁婧
研究生階段,面對未知和困難是常態,有時候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不好,每天處于焦慮、想退學、不想活的狀態中,到實驗室就想哭,每天都很煩。
怕人說。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習慣性把自己放在低位,一遇到事情就神經緊張,想說的話不敢說,想做事怕別人說,想爭取的猶豫不決、畏畏縮縮,生怕犯錯,怕被人嘲笑不自量力。
不自信。拿自己的不擅長與同門的擅長項去比較,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優秀。
怕丟臉。組會上導師的一句質疑或批評,就會上心、反復內耗,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讀研,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在別人眼中備受關注,怕學業有所閃失,神經常態性緊繃。
怕改變。做一個新課題,還沒開始就已經在擔心做不出結果,稍微讀了幾篇文獻,或者覺得這個方向沒什么東西能做了,或者覺得自己也做不出來什么成果。畏難、焦慮、拖延很久,直到不得不做,因為在心底已經否定自己,所以在做的時候也做不到全力以赴。
怕別人不開心。一收到導師消息就提心吊膽,甚至會內耗一整天,給導師發信息,會糾結措辭:這句話說得對不對?這句話能不能說?沒立刻得到回復會很無措,不斷想“是不是導師不高興了”,然后不敢看手機,生怕挨一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