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襄陽市教育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大力推進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創新、機制革新:健全領導機制,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守根本任務,全面提升立德樹人成效;加強師資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持續擴優提質,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規范管理,持續優化教育生態;促進教育公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在建設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短板與不足。比如:在育人方式上,一些學校教學理念不夠先進,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在辦學模式上,一些學校存在辦學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的現象,同質化辦學傾向嚴重;在管理體制上,一些學校黨建引領機制不健全,黨建與教學融合不夠;在保障機制上,教育資源投入不夠均衡,區域、學校之間存在發展差距,“農村弱、城鎮擠”的現象比較突出。這些問題是襄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因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找出破解之道,構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聚焦“更高站位”,不斷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健全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機制。堅持和完善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梳理形成學校黨政各自議事清單,明晰權責邊界,推動形成黨組織領導、校長負責、民主管理、多元參與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把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體現到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過程。
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以資源建設為根本、以聯合教研為依托、以師資培養為抓手,建設一批參與率高的思政基地、打造一批抬頭率高的思政課堂、培養一批點贊率高的思政名師,推進全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成勢見效。
完善“五育”并舉培養體系。以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為著力點,加速釋放教育改革的溢出效應,推動課程改革、教學創新向德智體美勞融合育人延伸,營造“五育”并舉的育人環境,讓每個學生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推動人才培養由“人為拔尖”向“自然冒尖”轉變。
聚焦“更高素質”,不斷開創教師隊伍建設新局面
優化教師招聘機制。針對教師性別失衡、基本功偏弱的嚴峻形勢,進一步加大教師公開招聘改革力度,統籌用好“1+7”人才新政等支持性政策,開辟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創新教師招錄政策與方式,從人才入口上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暢通職稱評聘機制。破除“五唯”傾向,打破不合理的制度制約,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注重教育教學方法,面向基層、面向鄉村,進一步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為教師提供更加暢通的晉升渠道,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
完善教師培訓機制。強化教師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培訓,進一步優化國培、省培、市培“三級”培訓體系,推進教師培訓個性化、精準化、科學化,實現教師培訓模式由“派單”向“點單”轉變,推動教師更新學科知識、緊跟學科發展。特別是面對南保谷山區教師數量缺乏、學歷不達標的特殊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學歷提升計劃和教師研修機制,培養一批全科教師,支撐困難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健全師德師風培養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在教師選、育、任、用、留、評各環節明確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師德考核評價體系和師德違規行為監測、核查、處理、通報一體化機制。加強教師理想信念教育,開展師德師風和教育家精神專題研修,定期開展教師思想政治輪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教師培養的必修課。
探索建立教師退出機制。打破教師終身制,開展教師資格證年檢,嚴格考核標準,推出教師考評“黑名單”“白名單”制度,堅持對師德違規的“零容忍”,堅決剔除不合格教師,激發教師內在發展動力,使“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優勝劣汰”“持續精進”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常態。
健全教師權益保障機制。加大各級各類教師待遇保障力度,落實好工資、社會保險等各項政策。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大力減輕教師負擔,統籌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精簡各類考核事項,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
聚焦“更有質量”,不斷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以強化教育督導為發力點,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原則,推動各地以縣為單位完善資源布局,不斷健全學前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科學配置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幼兒園布局,不斷提高學前教育“兩個占比”。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以學校建設標準化、城鄉學校一體化、師資配置均衡化、智慧教育數字化、學生關愛制度化為重點,促進基礎教育教聯體創新建設,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
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引導高中階段學校按照藝體特色、外語特色、理科特色、人文特色、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特色等類型確定發展方向,探索“特色+多元”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滿足不同稟賦學生的發展需求。
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持續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以職普融通為突破點,理順資源互通、學分互認、學籍互轉、教師互聘的創新實踐機制,扶持創建一批綜合高中,加快育人模式改革,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為學生提供更多成長機會。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著力發揮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交匯點和“黏合劑”作用,依托湖北隆中實驗室等科研創新平臺,鼓勵在襄高校圍繞城市支柱產業需求,調整優化學科設置,完善實習實踐機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產出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科創成果,為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激活科技引領力和人才支撐力。
聚焦“更富活力”,不斷優化教育生態和育人環境
充分發揮教育評價改革的引領作用。打造科學評價“指揮棒”,針對不同主體、不同學段、不同類型,制定分層分類評價標準,形成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有效破解教育的不合理“內卷”,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改革。以教育數字化開辟襄陽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襄陽教育發展新優勢,堅持應用為王、服務至上,在持續完善學校網絡設施“硬實力”的基礎上,加強教師和學生數字素養“軟實力”,著力豐富數字賦能教育發展的應用場景,支撐開展個性化學、差異化教、精細化管,推動“大規模的標準化教育”轉向“大規模的個性化學習”。
引導規范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將民辦學校黨建納入教育系統黨建整體布局,把黨建工作情況作為民辦學校年檢年審、管理監督的必備條件和必查內容。聚焦民辦學校招生、收費、教學、管理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加強風險防范,切實保障家長和學生的合法權益。
聚焦“更加公平”,不斷滿足人民對教育的新期盼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堅持規劃引領,深入研判我市人口變化,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及時科學調整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結構。扎實推進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工程、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規劃、中職學校達標工程、高中階段學校“渡峰”工程,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學子。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教育問題。持續關注鄉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等群體的受教育問題,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義務教育教聯體建設進度,加大縣域高中幫扶力度,依托教育數字化行動,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共建,不斷縮小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襄陽教育,讓更多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到好學校。
加大特殊群體教育保障力度。堅持“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著力辦好特殊教育,積極推進市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增加一批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學位,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推動特殊教育向學前階段延伸。全力推進專門學校建設,建立健全教育、財政、公安、法院等部門協同聯動、共同幫扶的運行機制。
面對教育發展的新階段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襄陽教育必定搶抓政策紅利釋放期和發展機遇窗口期,以整體謀劃、系統集成為原則,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開啟區域教育事業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