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本理念逐漸成為小學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本文聚焦四川省成都高新區行知小學的探索與實踐,從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推動學校共治共享以及走進“生活大課堂”四個方面,探討如何通過人本理念引領小學高質量發展,旨在為小學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以生為本,引領學生快樂成長
滿足成長需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學生成長具有多元性和個體差異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行知小學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努力為他們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活動平臺。學校開設了各類興趣小組和社團,如百靈鳥合唱團、木工坊、運動舞蹈社、陶藝坊、扎染坊等,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同時,學校還積極組織校外實踐活動,如參觀建川博物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進行研學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將課堂和校園還給學生,打造教學相長的樂園。在行知小學,學校不是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學習、交流的“樂園”。學校推行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從班級文化建設到圖書角設計,學生親手打造了一個個開放、多元、溫馨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文化熏陶,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讓學生站在舞臺中央。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表達能力,為他們提供各種展示的舞臺。學校舉辦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科技競賽等活動,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觀眾,而是舞臺上的主角,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詮釋著青春的活力與激情,收獲著成長與自信。
以師為本,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分析教師發展需求,打造生命成長的家園。為促進教師的成長,培養一批有仁愛之心、家國精神、豐厚學識、精湛教藝的新時代好教師,學校在教師培養方面狠下功夫。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以及希望提升的能力與發展等需求。其次,經過深入分析教師需求,學校構建多元培訓平臺,由教師發展中心牽頭,多部門協同,為教師發展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在此過程中,學校引導教師自主制訂三年發展規劃,記錄每位教師的發展軌跡與成長需求,為后續的個性化培養提供數據支持。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被喚醒,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努力上進,實現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
分類分層,提供個性化專業發展路徑。針對教師的不同成長階段與專業水平,學校實施分類分層的培訓策略。對于教師的成長目標,學校積極推進“新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名優教師”的多級教師培養機制。新教師要站穩講臺,青年教師要站好講臺,骨干教師要站遠講臺,名優教師要站美講臺。對新入職教師,重點進行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快速適應教學環境;對有一定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則注重教學創新和班級管理能力的提升;對骨干教師,提供更高層次的專業發展機會與平臺。同時,學校還推行個性化導師制,讓經驗豐富的教師與年輕教師進行“青藍結對”,實現傳幫帶的提升效果。
破解“高原現象”,助推各層級教師突破自我。在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高原現象”,即專業發展進入瓶頸期,難以取得新突破。為此,學校采取多種助推措施。首先,建立教師交流平臺,開展“行知講堂”等活動,鼓勵教師間進行經驗分享與合作研究,實現共同成長。其次,邀請各學科教育專家對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教師找到新的增長點,打造高效課堂。最后,設立教師發展獎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內驅發展動力。
以人為本,推動學校共治共享
校家共育,打造校家心靈融通的心園。學校組織一部分家長參加成長沙龍、成長課堂,促進他們帶領更多家長成長,讓廣大家長成為學習型家長。在“校家共育,育己育人”的理念支持下,家長和學生一起自育自學。
校家社企政,聯防聯控助力多元共治。在學校治理體系中,需要學校、家庭、社區、交警隊、派出所、企業等多方參與,形成扁平化治理結構。通過各方多元共治達成發展成果共享,通過聯防聯控確保師生安全和校園穩定。學校是執行者,擔負培養學生的主體責任,為學生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構建各個學段聯合培養的“大貫通模式”;家庭是啟智者,是營造學生心智成長環境的關鍵;社區連接起千萬個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小社會”和“大環境”;交警隊、派出所等單位是共同守護學生安全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企業既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也肩負著引領學生開闊眼界、展望未來、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
踐行“大教育”理念,共育新時代好少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時代的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觀世界、探未來,走進生活“大課堂”
鏈接“課堂+課后+課外”“傳統+創新”。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學校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融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強化課內外學習的連續性,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培養效果。首先,強調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其次,注重課后的延伸和課外的拓展,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和技術工具,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互動交流。此外,還強調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的結合。通過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傳承了文化精髓,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發展。
對接“中國+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現實+虛擬”。對接“中國+世界”,意味著學校文化不僅要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積極吸收并融合國際視野與全球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勝任力;對接“過去+現在+未來”,強調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接“現實+虛擬”,體現了學校文化建設需要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局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和實踐平臺。
學校在注重內涵發展的同時,也廣泛傳播學校文化,通過課程教學、教師發展等方式,促進文化體系落地實施。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連接“學校+生活+社會”。學校將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學習和成長。這一理念體現了教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旨在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和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在踐行這一理念的過程中,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將生活引入課堂,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體驗生活、掌握技能。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參與社區服務等,讓學生走出校園,體驗社會生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人本理念是引領小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教育者應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為培養新時代優秀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