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是職業教育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下的根本要求。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最終體現在教育理念、資源、方法和路徑的適應性,教育過程的匹配和教育成果的支撐等方面。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是通過完善的教育治理,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以數據反映和分析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與產業,服務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成效,同時發現并解決現存問題。
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質生產力產生于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是生產力形態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革而不斷演進、升級的表現形式,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由傳統向現代、由低效向高效、由單一向多元、由不可持續向可持續的歷史性跨越。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有利地位提供助力,使我國能更好地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
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體現在適應發展、強調實操、靈活開放、整合協同、技術創新以及全球視野等方面。職業教育緊密聯系、對接市場需求和產業變化,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它能根據產業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專業設置,確保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強調實踐教學與操作技能的培養,通過實訓、實習等方式,使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專業能力,以適應新質生產力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要求。職業教育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靈活的學習模式,包括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訓等,以適應多元化學習需求。同時,它還具有開放性,鼓勵跨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以促進知識更新和技術進步。強調資源整合和協同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等方式,整合教育、產業、科研機構等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其不僅教授傳統基本知識和技能,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使其切實在服務地方發展中,推動實現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國際化發展和對學生全球視野的培養,通過國際合作項目、海外實習等方式,使他們能夠了解全球產業動態,適應跨國工作環境。
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邏輯起點
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邏輯起點是強化制度創新,在此基礎上,要強化頂層設計和政策協同。新質生產力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職業教育能夠服務新質生產力是以科學進步為動力的人力資源配置要素,是我國新時代快速發展的前行目標要求,是將優質勞動力作為生產力的第一要素。職業教育必須以服務新質生產力為主旨,根據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革命,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環境、新模式,重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深入理解高職教育為新質生產力服務的新理念、新觀點和新模式。全國政協委員蘇華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說道:“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更是實現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定性力量?!币獜墓┙o側和需求側分別進行高職教育與新質生產力匹配度的測算和研究,從而使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業態發展做到強適應和高匹配。
職業教育在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地方實際,從整體到局部,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一是深入調研。學校要到地方企業開展調研,了解當地資源特征優勢、產業基礎,從而為產學研融合找準定位和抓手。二是循序漸進。在保留和強化傳統優勢專業的同時,必須根據市場和產業需求及時調整,從長遠角度合理優化專業與課程整體結構,實現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更新換代。三是因地制宜。強化校企合作,與地方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實現教育內容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四是分類指導。采取差異化人才培養策略,對于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實施分類指導,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人才需求。四是師資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教學能力,引入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提升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五是“職教出?!?,對于有需求、有條件的學校,不斷探索職業教育的“品牌化”出海路徑。
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應以課程改革為基本路徑
為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重點任務要求,要打造“金課”,培養“金課”教師團隊,使職業教育課程做到緊密聯系產業新業態發展、新業態企業職業崗位改變、數字化智能新模式企業崗位核心能力,服務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學生發展。應在重點產業領域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顛覆性改革,聚焦相關職業院校辦學能力和課程建設水平提升,以專業核心課程改革為切入點,面向行業領域打造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中國特色高職教育一流核心課程、優質教材、優秀教師團隊和實踐項目,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和產教融合型企業,在校企合作育人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天津市高職教育增強與產業發展適應性和匹配度的路徑。
跟緊新業態,打造新課程。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下的課程應精準對接區域重點產業領域,對準新發展階段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下的職業崗位和關鍵職業能力,引入自動導航、智慧車間、5G新能源技術應用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標準、新方法、新工藝進行改革與建設,根據行業和企業生產一線崗位需求對課程的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調整和優化。
跟緊新模式,采用新方法。重點領域專業課程改革的核心是緊密對接新業態下企業運行與管理的新模式進行課堂革命。傳統課堂要進行顛覆性革命,突出“五變”:由“教室教學”變為“現場教學”、由“教師主導”變為“學生中心”、由“知識傳授”變為“自主探究”、由“按部就班”變為“按需教學”、由“普適內容”變為“新技術融入”,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建構中做到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同時,利用數字技術建設跨界、跨領域、跨專業、跨崗位的數字化課程和虛擬教研室。
做到新賦能,建設新團隊。通過建立一批由行業大師引領、企業教師和專任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項目工作室,著力于瞄準重點領域中的生產和工藝項目進行“真刀實槍”的研發、攻關和孵化,在“槍林彈雨”中強化教師和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鼓勵有科研項目的行業大師和企業教師帶項目入駐工作室,探索“1個項目工作室+N個導師+N個學生”的模式,使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與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發現、探索、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培養職業核心素養。
按照新流程,開發新課程。課程開發遵循職業性原則,通過對職業崗位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深度解構,繪制知識和技能圖譜,掌握本領域課程實施現狀,通過跟崗調研和收集企業關鍵崗位生產工單、工藝流程資料等,掌握復雜型面和“卡脖子”關鍵技術和工藝,將研發和孵化成果反哺教學,融入課程。
根據新數據,增加新內容。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下的課程改革必須經過翔實的調查研究,調查范圍包括:產業政策、產業業態、產業模式、職業崗位、關鍵能力、工藝過程、工藝監測、主要設備、生產流程、企業文化、學校辦學與改革、課程現狀、課程改革方式與成效、教師現狀、教法現狀、教學場地、產教融合和校企共建、課程資源等。課程改革的調研過程必須深入生產與管理第一線,著力于第一手數據的獲取和分析,以真實過程和真實數據呈現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依據。
【本文系天津市職業學校“十四五”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以天津為例》(課題編號:2021035,主持人:劉悅凌)、天津市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2024年度重點課題《高職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邏輯起點、模式和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4-Z-010,主持人:章建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