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近年來,上海市浦東新區第二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浦東二小或學校)將智慧校園建設作為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致力于營造互聯感知的智慧校園環境、開發豐富多樣可選擇的智慧課程資源、推進泛在深度可持續的智慧學習模式、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全方位打造教育數字化應用場景。
打破“信息孤島”,變革校園管理模式
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學校管理模式被技術重塑。作為一所有著3個校區、擁有近3000名學生的學校,浦東二小曾一度面臨校區間信息溝通不暢、教學質量監管難等問題,進而導致溝通成本較高、決策滯后、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的出現。
如今,浦東二小依托信息化手段,建設學校“數字基座”,初步實現了“平臺通、管理通”。學校打通數據平臺與各部門應用系統,厘清了各條線管理職能和新舊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關聯,構建了統一認證、統一用戶管理的基礎信息庫,實現了師生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有了統一用戶管理的基礎平臺,學校要求各部門針對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存在的弊端,聚焦“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目標,不斷優化管理流程;采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各項數據,讓管理決策有據可依,實現了學校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有機連接。
聚焦“四維四力”,構建教師專業發展場景
為體現教育信息化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浦東二小提出“四維四力”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即聚焦學習、研修、教學、評價等四大維度,提升教師數字化學習能力、網絡研修和社群協作能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力、數據分析與數字化評價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浦東二小在數字化評價能力方面的提升。為實施基于標準的教學與評價,評價的設計必須先于教學的設計,因為這樣才能讓教師明確學生必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達成標準應有怎樣的表現。浦東二小積極探索新技術支持下的學科評價方式變革,先后開發“日常課堂評價”“階段學業評價”“期末學科評語庫”等教學評價平臺,使學科評價實現實時化、動態化、伴隨化。
“日常課堂評價”主要包括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兩方面內容,為簡化評價方式,教師可借助電腦端、手機端、電子班牌等,通過點選“大拇指”與“加油手臂”等圖標的方式完成課堂評價;“階段學業評價”以落實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制定與之對應的分項評價量規以及評價平臺的數據轉換,清晰地呈現學生各能力維度的表現情況;“期末學科評語庫”是以“肯定”與“期望”為主旨,圍繞“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業成果”三個維度建立的評價語言庫。
構建智慧課堂,助力“精準教”與“個性學”
智慧校園要達成智慧教育的目標,培養適應社會和具有終身發展素養的智慧型人才,關鍵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實現育人模式的深層變革。近年來,浦東二小在基于電子紙的精準教學、基于標準的習作評閱、基于學生運動數據的體育課堂、基于AI常態錄播數據的教學反思與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其中,基于電子紙的精準教學是指在新授課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利用電子紙對學生進行摸底,將電子紙的數據呈現和分析結果作為調整授課內容的直接依據,進而調整教學設計,直擊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在講解一個知識點后,立刻通過電子紙推送一兩道與此知識點相關聯的題目,并通過后臺了解學生答題的正確率、答錯題目的學生姓名,精準定位到學生個體,以便實時做出教學調整。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電子紙進行如數學口算題、全學科客觀題的自動批閱,在學生作答結束時,及時給出評價結果,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從煩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基于標準的習作評閱是指浦東二小教師圍繞“切題與選材、構思與感悟、語言與表達、書寫與字數”四個維度,建立標準評價分項庫和評語庫,在學生完成習作自評互評的基礎上,利用高速掃描儀將學生作文快速對應入庫,借助平臺標準化評語庫對學生作文進行個性化評改。在此基礎上,系統會為每名學生制作專屬的電子作文集,并將教師推薦的優秀作文推送至校園作文屏進行展示。
基于學生運動數據的體育課堂是指教師借助電子手環與智慧屏,記錄并分析每一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平均心率、有效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數據,以此了解sG95VTTPb7Vbo1SnB73dkw==學生的課上運動狀況,個性化調整教學內容,整體把控課堂教學節奏。同時,對數據異常的學生及時給予關注和引導,并進行課后追蹤與歸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運動方案,通過家校聯動提升學生體質。
基于AI常態錄播數據的教學反思與教學評價是指教師利用AI常態錄播系統,自動對錄制的課程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報告中呈現的師生行為分布、學生課堂參與度分布、ST課堂教學模式分析等數據,及時優化課堂設計。此外,AI常態錄播系統還可以為學科教研組的專題研討提供數據支持與幫助。
指向個性成長,為學生繪制“數字畫像”
浦東二小基于大數據平臺,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以“上海市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為導向,構建“五星五育+”智慧評價體系,不斷創新評價方式、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通過數據融合,實現全過程、全要素的學生成長數據追蹤與綜合素質智能評價,從而更好地實現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實際操作中,學校通過匯總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學習表現、參與活動情況、獲獎情況等方面的數據,全程記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成長足跡,為每名學生繪制“數字畫像”,助力學生全面認識自我、發掘個人潛質、激發學習興趣,成為更好的自己。
截至目前,浦東二小獲評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桿培育校、浦東新區首批智慧校園建設單位、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優秀學校、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卓越之星”數字賦能示范校。
建設智慧校園的經驗及思考
建立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保障機制。建設智慧校園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綜合性工作,校長要提高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成立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信息化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和專題研討會,了解信息化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群策群力制定相應策略和實施方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機制。在資金投入方面,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做好每年年初預算,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管理工作,逐步加強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機制。在推進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學校應以相關的政策法規為依據,不斷完善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條例、技術標準、操作規范等文件;對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上傳教學資源、自制課件、參賽獲獎等,予以表揚、獎勵,并納入學校績效考核,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激勵機制和環境氛圍。
建立教育信息化科研保障機制。為切實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學校應以校內信息部門為主導,組織教師研究信息技術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趨勢,開發新應用,創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服務教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