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至,很多喜歡研究養生的朋友又開始琢磨吃點啥進補呢?孰不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之道,養神先行。”古人有“服藥百裹,不如獨臥”的說法,意思就是安穩地睡個好覺、養氣養神,功效勝過服補藥。大家都知道,秋冬是收藏的季節,收藏即要儲藏能量,有了足夠的能量,來年才有氣力生發,中醫們提倡的冬季要“早臥晚起”,就是要養神蓄氣、儲備能量呀!
在今年的“世界睡眠日”(3月21日),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了一份《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這份調查報告顯示,僅有29%的被調查人群在23:00前入睡,47%的人群在零點后入睡,13%的人群在凌晨2:00后入睡。由此可見,缺少睡眠時間的人還真不在少數呢!
從中醫的角度講,歷來提倡睡“子午覺”,意即每天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子時是指晚11點至凌晨1點,從中醫理論來講,這個時間段是“膽經循行時間”,如果肝膽功能失調會出現“胸脅滿悶、口苦咽干、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癥狀,所以提倡大家盡可能在晚上11點之前就寢,以達到養肝的目的。而長年熬夜的人,極易傷肝,日久又傷腎,逐步造成身體氣血雙虧,每天照鏡子時都會覺得臉色灰蒙蒙的。那些習慣子時前不睡覺的人,一旦因此生病,老中醫都會說:“實在難治啊!”其實不是不給治,而是治無良策。換句話說,你連養生的根本——好好睡覺都做不到,還有什么“治療價值”呢?
有的朋友說,我雖然平時睡得晚,節假日好好補補覺不就行了?這么做其實并不科學。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補覺”對身體機能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但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來償還睡眠債務(Sleep Debt),緩解睡眠不足的影響。假如一個人需要8小時的睡眠,但只睡了6小時,那一天就會欠下2小時的睡眠債。如果連續欠下睡眠債務,大腦和身體功能就會持續惡化。而且,從1小時的睡眠不足中恢復到身體最佳水平,就需要長達4天的時間,況且節假日睡懶覺并不能逆轉經常性睡眠不足可能帶來的體重增加和代謝失調。
古時人養生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實際上就是順應大自然的節律。日出東方,人體的陽氣也隨之上升,于是振衣而起,開始勞作。夕陽西下,人體的陽氣逐漸收斂,陰氣則逐漸上升,則正是進行深度睡眠的好時機,用以修復身體的各項機能,提高免疫的能力。
所以,讓我們戒掉“睡眠拖延”的壞習慣吧,雖人在“熬”夜,夜更在“熬”人,充足的睡眠才能讓你精力充沛,迎來元氣滿滿的新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