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命早期1000天,讓孩子贏在健康的起跑線上。
認識生命早期1000天
中國有句老話:從小看大,三歲看老。這是我國民間積累的育兒經驗,同時也證明了兒童早期的發展對成年后有著充分的影響。現在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人生最初1000天的營養和發育狀況可以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健康和未來,比如兒童期的生長發育狀況,特別是智力的發育,還有成年后的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比如肥胖、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精神障礙等,這和我國的育兒經驗不謀而合。
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從妊娠的第一天開始到出生后的24個月,即2歲,而這個階段嬰幼兒還沒有自主能力,全靠成人的呵護,所以成人一方面要科學喂養以保障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另一方面要積極預防各類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生命早期1000天分為三個階段
生命早期1000天具體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期是胎兒期,即孕期。孕期是生命早期1000天的起始階段,合理充足的營養能保障胎兒的生長發育、母體乳腺和生殖系統的發育以及分娩后乳汁的分泌。孕期是生命從無到有的過程,良好的營養不僅可以促進胎兒的健康發育,也可保障孕婦自身的健康,所以孕期孕婦應該合理控制體重,長胎不長肉,力爭把胎兒的出生體重控制在6~7斤的健康范圍以內,胎兒的出生體重若偏離6~7斤這個健康范圍,不管是偏重還是偏輕,都可能導致該兒童成年后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孕期血糖的管理,孕婦若血糖管理不好,可能導致母嬰二人成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二期是6月齡內的嬰兒期。該階段嬰兒處于機遇的窗口期,營養作為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和后續健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6月齡內的純母乳喂養既能為嬰兒提供充足而適宜的營養和能量,又能避免過度喂養,使嬰兒獲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長速率。中國營養學會建議6月齡內純母乳喂養,爭取第一口奶是母乳,回應式喂養,定期測量體重和身長,補充維生素D,每天10微克,不需要補鈣,配方奶是在母乳不足的前提下不得已的選擇。
第三期是7~24月齡的幼兒期。該階段適宜的營養和喂養不僅關系到幼兒近期的生長發育,也關系到長期健康。這階段是兒童飲食過渡的關鍵期,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繼續母乳喂養,滿6月齡后開始添加輔食,從泥糊狀食物開始,同時注意補鐵,預防寶寶貧血,生命早期的貧血會對大腦發育產生不可逆的傷害。逐步從回應式喂養過渡到自主進食,大約在寶寶精細動作開始發育起就可以訓練寶寶自主進食,烹飪輔食時盡量不加或少用調料,從小培養寶寶低鹽、少油、無糖的飲食習慣,同時為寶寶營造良好的飲食環境,食物多樣化,預防挑食偏食,繼續補充維生素D,每天10微克,不要補鈣,注意飲食衛生和進食安全,定期監測體重和身長,力爭在寶寶3歲時身長達到1米。
為了保障兒童的充分成長,合理營養必不可少,其中首先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其主要食物來源是蛋奶肉,所以每天蛋1~2個,奶類500毫升,在此基礎上動物性食物100~200克。為了保障蛋白質的功能,還需保證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即糧谷類食物的攝入,每天不低于150克,可以根據體重進行調整,如需控制體重,可以把糧谷類食物控制在150克左右,若要增體重,可以增加糧谷類食物的攝入量直至達到期望體重。其次,要多吃蔬菜,每日500~600克,以綠色葉類蔬菜為主,適當的控制水果,每天250克左右,嚴控油鹽糖。每日烹飪用油不超過30克,鹽不超過5克,糖盡量不要用,豆類和堅果類在3歲前不建議食用,3歲后可適當選用,但要注意安全食用。此外,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障營養食物攝入的前提,所以應該養成定時定點吃飯的習慣,但不能定量,兒童吃什么食物可由家長決定,但吃與不吃可由兒童自己決定,不能強迫或哄騙進食,但要控制好每餐的進食時間,一般不超過25分鐘,同時在進餐時不能干擾進餐,比如看電視,玩玩具等。控制零食和飲料,建議把乳制品和水果當作零食。
關乎孩子一生健康
從生命全周期理論來看,生命早期1000天所處的生理和營養環境、生長發育狀態對成年期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有著長遠影響。“成人疾病胎兒起源”理論闡述了宮內(胎兒期)營養不良環境與成年后疾病的關聯,這種現象又稱為“胎兒規劃”或“宮內編程”,該理論認為宮內刺激能使胎兒產生永久的應答反應,導致其成年后增加疾病的易感性。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不僅是胎兒期,出生后發育可塑期(嬰兒期、兒童期)同樣有著“規劃”功能。因此把“成人疾病胎兒起源”理論延續至了兒童期,形成了“健康與疾病的發育起源”理論,該理論表明,人類在生命早期(胎兒期、嬰兒期和兒童期)這一關鍵階段經歷的任何一種不良因素,都可能影響胎兒、嬰幼兒的發育可塑性,可能導致身體組織和器官在結構上發生永久性或程序性改變,最終導致將來一系列兒童期、成年期疾病的發育源性改變,包括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精神行為異常等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