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病變較為嚴重,通常需要做膝關節置換手術。膝關節置換手術后,需要早做康復訓練。那么,哪些人適合做這個手術?膝關節置換手術后如何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這些情況不能手術
膝關節置換主要是以人工關節置換病變關節,有效緩解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有助于恢復膝關節的功能。膝關節置換術需要嚴格把握適應癥和禁忌癥,在進行手術前,要進行詳細的術前檢查,確保沒有手術禁忌癥,方可進行手術。
1.適應癥:
(1)退變性膝關節骨關節炎:一般是老年性膝關節炎的表現,常會出現局部組織的硬化,是比較常見的膝關節置換適應癥。
(2)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通常由于自身免疫性所導致,常在晚期使膝關節出現嚴重病變,引起局部畸形,可考慮膝關節置換。
(3)創傷性骨關節炎:可能導致局部關節面未能修復,通常要進行膝關節置換。
(4)大面積的膝關節骨軟骨壞死:局部軟骨發生壞死后會導致膝關節功能的永久性損傷,通常需進行膝關節置換。
(5)感染性關節炎:發生膝關節組織細菌感染后,如局部出現化膿性炎癥,往往會造成膝關節內部嚴重破壞,無法恢復正常運動功能,也是膝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癥之一。
2.禁忌證:
(1)膝關節處存在感染性病灶:膝關節置換術最易出現的并發癥就是感染,如手術部位存在感染性病灶,手術后并發感染的風險更高,還可能使病菌進入血液系統,出現膿毒血癥,對身體的危害較大。因此,不可進行膝關節置換術,需先控制感染再考慮手術。
(2)下肢動脈栓塞:當下肢存在動脈栓塞病變時,血液循環不暢,繼發下肢壞死的風險較大。如出現下肢壞死,即使進行膝關節置換術也無法正?;顒樱鍪中g無意義。
(3)偏癱: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改善膝關節功能,偏癱患者存在中樞神經功能紊亂、肌張力異常等問題,肢體無法活動,膝關節置換術無法改善上述問題,術后依然無法正?;顒?,也無手術意義,所以偏癱是膝關節置換術的禁忌癥。
術后的康復訓練方法
1.術后的3天內
(1)踝泵訓練: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腳做向上勾、向下踩的踝泵訓練。具體操作是腳掌與床面保持90°,腳部先用力上勾,然后再用力下踩,每個動作堅持3~5秒。踝泵訓練主要是收縮小腿肌肉,有節奏地上翹和下踩足部,患者可反復多次重復該動作練習,每5~10分鐘就可以鍛煉1次。
(2)股四頭肌收縮訓練:患者取仰臥位,健側腿彎曲,患側腿伸直,患側腳掌與床面呈90°,患側繃緊大腿肌肉堅持3~5秒鐘,再放松。
通過踝泵訓練及股四頭肌收縮訓練,可有效預防肌肉萎縮和深靜脈血栓。
2.術后第4~7天
(1)膝關節被動屈伸訓練:在家屬的輔助下做屈伸運動,家屬一手握住患者的腳踝,另一只手托住患者的膝關節,做膝關節被動屈伸訓練。
(2)主動屈膝屈髖訓練:待膝關節屈伸活動的幅度達到能讓患者雙手抱住膝蓋下方時,可以讓患者自己進行屈膝、屈髖練習。訓練動作要輕柔,每個動作保持3秒,每隔1小時做10下。練習有助于改善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可以逐漸增加屈曲角度,但要避免過度彎曲,以免引起不適。
(3)坐位屈膝練習:坐在床邊或椅子上,高度盡量達到可使雙腳懸空,早期鍛煉時,可將另一只腳放在術側腳跟后方作為支撐,然后緩慢屈膝到最大限度,保持5~10秒。在適應屈膝練習后,可將對側小腿置于術側小腿前方,輔助施壓屈膝,增大屈膝角度。每次鍛煉可重復多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勞。
3.術后1~2周后
若下肢肌力基本恢復,可進行短距離的步行和日?;顒印_@種早期下床活動有助于身體全方位的康復,有助于膝關節力量和活動度的恢復。但早期必須有人看護,以防發生跌倒。
(1)步行訓練:剛開始運用助行器或拐杖輔助步行。隨著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可延長行走時間和距離,并逐步增加下肢負重的程度。當可以走路和站立超過10分鐘,且不需助行器或拐杖分擔任何體重,可開始使用單根拐杖輔助行走,健側手持,術側膝關節不要偏向一邊或跛行。最后逐步過渡到脫離拐杖步行。
(2)上下樓梯:剛開始需要扶手支撐,一次一步,用健側引導上樓,患側引導下樓。在恢復大部分體力和靈活性之前,可能需要他人輔助上下樓。后續逐漸可嘗試一步一步地連續爬樓,爬樓的頻率和強度應控制在適度范圍內,以免對關節或假體帶來過多磨損。爬樓梯是一種鍛煉肌力和耐力的活動,但不要嘗試超過標準高度(18厘米)的臺階。
術后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
(1)傷口管理:早期加強傷口護理較為重要,術后需要保持敷料干潔,敷料滲濕時及時換藥。傷口干潔后,每2~3天換藥1次,預防和控制感染,促進傷口愈合。
(2)飲食管理:術后早期進飲、進食是快速康復的重要舉措之一。患者恢復飲食后,可以進食魚肉、雞蛋、水果、蔬菜、牛奶等食物,保證營養元素的攝入。
(3)預防感染:如果身體受到感染,細菌可能會隨血液回流進入關節內,導致關節發炎。因此需要預防和治療身體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尿道炎等,預防感染。
(4)定期復查: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查看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