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有財產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分析是分為三重邏輯的,首先是人學前提和哲學依據,其次是研究私有財產的起源和本質,最后是私有財產的走向即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在人學前提和哲學依據方面,馬克思以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作為批判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基礎;在研究私有財產的起源和本質方面,馬克思通過思辨邏輯和科學邏輯相串聯來分析私有財產;在私有財產的揚棄方面,馬克思認為只有揚棄私有財產,消滅勞動的異化性質才能實現人的本質向人的復歸,實現共產主義。
【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私有財產;異化勞動;費爾巴哈;黑格爾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2-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2.019
通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私有財產邏輯脈絡的梳理,可以發現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和對異化勞動、私有財產的分析并不是像馬克思自己所承諾的那樣從事實出發的。一方面馬克思聲稱不以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為研究思路,而是以“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為研究脈絡;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進行了改造并且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塑造了和資產階級經濟事實相對立的“完整的人”,塑造了現實和歷史中都不曾存在過的“理想人”。一方面是聲稱從事實出發,一方面進行的是價值預設,科學邏輯和思辨邏輯交織在了一起。那么馬克思對私有財產分析的邏輯究竟是什么呢?這還需要我們深入到《手稿》的具體研究中去才能發現。
一、馬克思的人學前提與哲學依據是理解和批判私有財產的基礎
想要理解馬克思是在什么情況下和前提下理解和批判私有財產的,首先得弄明白馬克思的出發點。在《手稿》中馬克思的出發點就是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改造,從而形成了自己的人學前提與哲學基礎。雖然馬克思在《手稿》中的思想資源也受到了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洛克以及斯密等人的影響,但是主要的是費爾巴哈和黑格爾。
(一)馬克思的人學前提與哲學依據來自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的批判是以費爾巴哈哲學為人學基礎的。這是因為“在1844年的情況下,馬克思還不可能具有足夠的經濟史的知識來科學地解決這一任務,因而他對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批判還不是純粹經濟學的,在很大程度上還不得不依靠哲學來進行這種批判”[1]155。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唯物主義立場就是馬克思當時所借助的哲學理論之一。但是馬克思不滿足于費爾巴哈僅僅把批判限制在宗教領域,力求以宗教批判為前提,繼續展開對政治、國家和法的批判。可以說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原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費爾巴哈的理論進行了超越,費爾巴哈的理論無疑是馬克思在《手稿》中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基礎。
雖然馬克思在《手稿》中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描述非常少,更沒有直接介紹費爾巴哈哲學的章節,但是如果沒有對費爾巴哈哲學的吸收和改造,馬克思是不可能有現在的立場對資產階級社會私有財產進行批判的。正像手稿序言中所說的“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現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2]112。如果僅僅依靠費爾巴哈的哲學人本主義,馬克思是無法完成對資產階級經濟關系的批判的,這其中還離不開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在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中主要是從直觀形式認識事物的,而缺乏了對人的能動性的認識,因此費爾巴哈哲學無法發現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而這正是黑格爾辯證法所具有的。特別是黑格爾的勞動外化→對象性異化→揚棄異化的否定性辯證法,雖然存在唯心主義性質,但也是費爾巴哈哲學不可能達到的深度。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辯證法實現了雙重改造,雖然這種改造還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資產階級的人學前提和哲學依據。無論是以人的“類本質”作為價值預設還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馬克思作為哲學依據批判資產階級人學前提和現實經濟關系“運用的是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3]174。
(二)對資產階級從客體出發理解私有財產的批判
資產階級對私有財產的理解本身就是包含矛盾的,一方面把勞動看作私有財產的本質,另一方面又給私有財產提供了一切,而沒有給工人提供任何東西。也就是說資產階級并不是從勞動的角度來看待私有財產,相反資產階級始終把私有財產看作與人的勞動相對立的物。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是以勞動為自己原則的,并且是承認人的勞動的,但是這種承認是虛偽的,從本質上說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是敵視人的,是否定人的勞動的。因此馬克思說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對人的勞動的承認是在表面上的承認,其本質是實現了對人的否定。
馬克思一改資產階級看待人的方式,從主體方面去看待人,把私有財產看作人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把私有財產看作人的本質的異化的結果,這樣就把私有財產和人的關系脈絡捋清了。在第一筆記本“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中,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是工人客觀改造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的勞動的結果。在第三筆記本“私有財產和勞動”中,馬克思又指出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私有財產作為人、主體以及自為地存在著的活動。[2]178既然以私有財產為突破口叩開了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批判的大門,而且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直接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卻沒有說明這個事實,那么接下來自然要說明私有財產的起源。[4]可見,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的批判,是站在工人的立場之上進行的,這不僅使他能夠對資產階級的人學前提進行批判,更能從理論深入到現實、深入到資產階級現實的經濟關系中去批判,從而揭示私有財產關系的本質。
二、對當前的經濟事實進行批判從而研究私有財產
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人學前提進行批判后,并沒有對私有財產的關系進行說明,因為這只有深入到當時的經濟事實中去,只有“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才能夠得到說明,由此馬克思進入了對當前經濟事實的批判。
(一)當前存在的經濟事實是異化勞動
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人學前提進行批判后,進而轉向的是對資產階級的現實進行批判。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2]155。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家把應當闡明的東西假定為既定的事實,把私有財產當作理論的出發點卻不加以說明。但是馬克思并不能直接去說明私有財產,只能先通過自己的價值預設來說明資產階級社會的現實,進而通過異化勞動來說明私有財產。
當時馬克思面對自己經濟史知識的缺乏以及對資產階級經濟關系批判的激進態度,導致了他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還主要集中在結果和表現上,這也就是為什么他的異化勞動理論中的第一個理論首先是勞動產品的異化,其他三個異化都是從這個異化中推出來的。此時的馬克思不得不借助于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對人進行了價值預設,構建出來了一個理想化的人。從而理想與現實進行對比,則得出了異化勞動理論。
這樣馬克思就借助于對費爾巴哈哲學人本主義的改造,成功說明了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事實,但是這僅僅是說明事實,至于異化勞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從異化勞動推出私有財產的關系,這離不開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辯證法的吸收和改造。
(二)從異化勞動揭示私有財產的起源
理解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離不開馬克思出發的起點“我們且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2]156。馬克思分析異化勞動,首先接受了斯密經濟學中的勞動是人的本質的理論,其次是作為異化勞動邏輯的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充分認識到這兩點才有助于我們理解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
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性是逐個進行的,并不是一次性得出的四個結論。這里體現的正是馬克思從當前資產階級的國民經濟學的事實出發,對表現的結果進行的批判。從這些事實中馬克思得出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相對立,也就是異化勞動的第一個規定性。馬克思將目光延伸到勞動過程,分析工人與自己勞動產品異化的原因。他認為因為產品是勞動過程、勞動活動的結果,這就說明工人的勞動過程、勞動活動不是屬于自己的,因此從第一個規定性推出了第二個規定性即工人同勞動過程相異化。在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的前兩個規定性推出第三個規定性時又借助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從“人是類存在物”描繪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馬克思從前兩個異化得出了第三個異化即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到此馬克思的推論還未結束,因為私有財產的關系還未展現出來。馬克思繼續前進,從異化勞動的前三個規定性推出了第四個規定性——人與人相異化。只要是與人對自己勞動和勞動產品以及人自己相一致的關系也都與人和他人、人與他人勞動產品和他人本身相一致。但是人與人相異化與私有財產是什么關系呢?在這里依然沒停止,與人相異化的這個人是誰,與私有財產什么關系是一個關鍵問題。“人同人相異化”這一命題確切的指稱對象,只能是工人與資本家相異化,即工人在資本家面前的異化。[5]159而工人勞動的產品也正是屬于這個使工人異化的資本家,由工人生產出的這種支配性的異化的關系就是私有財產,就是人的勞動的結果。由此也就得出了結論:私有財產不是物,更不是資產階級從客體出發理解的與人的勞動相對立的對象性,而是人對他人勞動的支配關系。
(三)私有財產的本質
經過對資產階級人學前提的批判以及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推出的私有財產的關系使得一切迷霧都散開了,私有財產的真正本質和私有財產與其本質勞動的異化關系都展現出來了。私有財產的本質就是勞動,私有財產就是人通過人的勞動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創造之物。
資產階級之所以從斯密能夠看到私有財產的本質是勞動,而發展到李嘉圖徹底遮蔽勞動、否定工人的主體作用,除了因為資產階級的階級立場以外,還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斯密所處的時代是以工場手工業的勞動生產為基礎的,他可以直觀地看到勞動的主體作用。而李嘉圖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生產已經開始占據主要地位,工人的勞動越來越機械化。所以在李嘉圖的眼里工人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作為機器勞動的人。
私有財產的本質是勞動是歷史性形成的。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私有財產主要是來自自然界而非主要依靠人的勞動,然后是現代工業生產的出現使得一切財富成了工業的財富。在工業生產以前,全部財富被歸結為土地和耕作,土地被認為是不依賴于人的勞動的自然存在。在這個時候勞動只是發揮比較有限的作用,也還不是普遍性的作用,更談不上主體力量。在工業生產中,人的勞動直接使自然界轉變為人的對象性存在。人的勞動也從之前的局限性、輔助性發展成了主導性、主要來源,這時社會財富主要就表現為工業活動的創造物。正是因為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在私有財產是勞動的創造物的情況下,私有財產才能夠以客體的形式作為資本家的武器來使工人異化。
主體——客體的一般關系“一方面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占有,另一方面,同樣也表現為客體的塑形,客體從屬于主體的目的,客體轉化為主體活動的結果和容器”[6]139得以顯現出來。由此馬克思對人的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得以梳理完成,掩蓋人的主體性勞動的迷霧也被驅散。
三、私有財產的最終走向
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關系進行了說明,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的異己性質,對資產階級從客體方面看待私有財產進行了批判。但是如何對待這種私有財產,這種私有財產與人的關系應該是什么,馬克思認為是對私有財產進行揚棄,實現私有財產真正造福于人。
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是與人相對立的,因此是需要被揚棄的,也就是消滅人的異化。只有消滅異化勞動人的勞動產品才能真正屬于人服務于人,成為人的發展的基礎。真正為了人、服務人,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他人的和諧一致”[7]929。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論證就是以人道主義為其理論依據和價值立場的。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真正使私有財產服務于人的勞動,這是積極揚棄了的私有財產。這也是私有財產向人的本質的復歸,這時的私有財產不再服務于少數人,而是服務于全社會。并且這種共產主義并不是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財產,而是在以往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是對那種私有財產的揚棄而非消滅。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矛盾的解決,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新的和諧共生。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2]185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于揚棄私有財產的邏輯。首先,對私有財產的揚棄不是取消私有制度下取得的私有財產,而是使私有財產不再作為與人相異化的存在。人的本質的復歸也是在保存以往歷史發展的全部成果的基礎上,是以往全部歷史運動的結果。其次,揚棄異化勞動也不是消滅對象化勞動,只是揚棄使勞動異化的社會生產形式,是對于對象化勞動的客觀物質成果和基礎的真正占有。對于對象化勞動的客觀物質成果和基礎的真正占有是恢復人們所喪失的本質,使人作為“完整的人”出現在勞動過程中以及享有勞動成果的結果中。最后,共產主義也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異化勞動使得自然界為資本占有,從而使得人對自然界的一切成果成了一切的失去,只有自然界屬于人變成完全屬于人的自然界,才是符合人的本性需要的自然界。人只有以社會的方式才能全面地占有自然界,也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同樣自然界也只有為社會所占有才能真正成為人的對象,這才是私有財產的最終走向。
四、結語
在《手稿》中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了吸收和改進,進而對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及資本主義的各種辯護理論進行了批判。同樣,馬克思借助于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對人類歷史的規律做出了一定的揭示,雖然馬克思這時的思想還處于發展過程中,但是這依然為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本質和運動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因此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私有財產的分析是以對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改造為基礎的,貫穿著思辨邏輯和科學邏輯。只有對《手稿》中馬克思分析私有財產的邏輯徹底梳理清楚,才能夠正確認識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私有財產的觀點。
參考文獻:
[1]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宮敬才.馬克思經濟哲學微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孫浩民.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循環論證和價值預設[J].東南學術,2023,(1).
[5]宮敬才.重建馬克思經濟哲學傳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崔越興,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