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重新發現媒介:社會治理中的媒介意涵變遷研究

2024-11-21 00:00:00欒軼玫魯妮
編輯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高精度數字化結構催生微粒化新型社會,社會微粒化呼喚數據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社會治理,而參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治理各階段的媒介,因其自身具有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基礎,與連接、動員最廣泛公眾的橋梁優勢,使之在新時期社會治理中大有可為。文章試圖揭示媒介如何通過自我革新創新社會治理模式,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整體提升。研究發現:媒介參與了從單一主體管理到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社會治理各階段,參與過程由淺入深,參與方式方法體現在多個層面;媒介在參與社會治理各階段的角色定位、功能側重有所不同,媒介意涵也在發展變化——由最初單一的信息中介到復合功能的管理中介、治理中介,再到樞紐功能的治理樞紐;在智媒生態與社會精細化治理的雙重背景下,媒介正成為善治目標得以最終實現的重要治理樞紐,這是社會治理現代化語境下媒介的新意涵。

【關鍵詞】社會治理 媒介化 媒介意涵 治理樞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11-020-10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11.003

進入深度媒介化時代,媒介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生活和公眾思想的重要因素,也越來越成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與手段。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媒介在各階段的社會治理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利用CiteSpace對CNKI數據庫中媒介與社會治理相關的3375篇文獻(去重及去除無效數據后為3116篇)①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發現,媒體融合、多元主體、新媒體、媒介治理、鄉村振興等概念間的關聯度最高(見下頁圖1)。其中,媒體融合在媒介與社會治理研究中最受關注,媒體融合帶來媒介功能擴展與媒介生態變化,使得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得以提升。人工智能、智能化、平臺化、數字化、大數據、智能媒體等關鍵詞在媒體融合聚類中突現,反映出智能技術對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影響。同時,研究者還關注電視媒體、縣級融媒、傳統媒體、網絡問政、微信群、政務微信、短視頻等不同媒介形態、媒體應用參與社會治理的具體體現,聚焦網絡輿情、傳播治理、公共服務、媒介化與治理方式。此外,由于社會治理涉及多元主體,部分研究者探討了媒介如何通過聯結多元主體實現其社會影響。

從時間線來看,隨著媒介形態、媒介技術的變化,媒介與社會治理研究側重點有所變化,媒介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顯現(見圖2)。2010年之前多數研究僅提出社會管理一項,隨著媒介技術進步和新媒體出現,政務微信、電視問政、政務微博、自媒體、電子政府、政治傳播、網絡社會、大數據進入研究者視野,媒體參與社會治理進一步加深,電視問政、協同治理、政務微博等關鍵詞突現。2015年后,隨著全媒體、融媒體概念的普及,網絡治理、媒介治理、技術賦能、深度融合、公共服務等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議題受到關注。2020年后,短視頻、慢直播等成為社會治理的新介質、新渠道,數據治理、情感治理、社會共治、公共參與等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個議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顯示出這一時期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見圖3):從2005年至今,相關研究持續關注公民參與,時間跨度長、關聯度高,顯示出公民參與、公民社會始終是媒介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由于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國范圍推進,基層治理、媒介化、短視頻等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議題持續受到關注;微博、互聯網、新媒體、網絡社會、虛擬社會、大數據、自媒體等關鍵詞,反映出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更加多元,參與程度日益加深。

從文獻分析可以看出,媒介參與了我國社會治理的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的方式與側重。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媒介與社會治理相關的99份政策文件與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79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梳理出我國社會治理各階段的媒介參與方式與角色功能,以探究新中國成立以來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意涵變遷,為智能時代媒介如何高效參與社會治理、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最終實現,提供參考。

一、社會治理中的媒介參與

學界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治理階段劃分主要有三段論、四段論、五段論三種論述。三段論的劃分有將社會治理模式分為政社合一的全面管控范式(1949—1978年)、調適變革的社會管理范式(1978—2012年)、協同共治的社會治理范式(2012年至今),[1]也有將三段劃分為單向度社會控制時期(1949—1982年)、全方位社會治理格局形成時期(1983—2011年)、協同共治格局形成時期(2012年至今)。[2]四段論主要將社會治理分為以社會管控為主的政策萌芽階段(1949—1978年)、以社會改革為主的政策發展階段(1978—2002年)、以社會管理為主的政策轉型調整階段(2002—2012年)、以社會治理為主的政策完善提質階段(2012年至今)。[3]五段論則把社會治理分為革命與動員時期(1949—1978年)、走向改革開放時期(1978—1992年)、市場經濟改革時期(1992—2002年)、和諧社會時期(2002—2012年)、社會治理現代化時期(2012年至今)。[4]

本文結合既有研究成果和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間節點,以及我國社會治理政策發布與實施情況,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治理分為社會管理起步階段(1949—1978年)、社會管理階段(1978—2012年)、社會治理階段(2012年至今)三大階段。下文的論述也基于此展開,無論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媒體、AI智媒,還是四級辦臺機制、全國應急廣播體系、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媒介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態、不同機制參與了社會治理,并發揮著階段性作用。

1. 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的媒介參與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外形勢復雜,掃清發展障礙、建立新秩序是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和首要任務。這一階段,國家采用了嚴格的、計劃的方式來進行社會治理。[5]基于宣傳、動員的必要性,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的媒介參與主要以信息傳達、社會動員的形式體現。

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的社會治理依賴高度集中的國家計劃。“農村建立了以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的三級所有制”,[6]城市形成了單位制、街居制管理模式。社會置于國家計劃下的集體化發展道路,這一階段的社會治理屬于“單一主體、單向管理”。這種社會治理模式依賴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毛澤東多次提到動員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愿,就會流于徒有形式而失敗。”[7]因此,除了社會組織化建設以及各行政單位的層層管理外,通過媒介對人民群眾進行動員和引導也至關重要。在社會管理起步階段,作為黨的喉舌、信息傳播的主要介質、組織動員的抓手,媒體在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政策、方針了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階段,廣播、報紙、電視均參與了社會治理,其中廣播的作用尤為突出(見圖4)。

(1)廣播是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的主要協助者,是上情下達的重要抓手。這一時期,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將廣播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提及要“發展人民廣播事業”。1949年1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成為新中國重要的宣傳介質。隨之而來的是政府相關機構開始著手建立廣播收音網,以及發展農村廣播網。1950年發布的《關于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明確指出:“無線電廣播事業是群眾性宣傳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特別是在我國目前交通不便、文盲眾多、報紙不足的條件下,利用廣播進行宣傳和動員,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8]1955年的《關于加強廣播宣傳工作的指示》再次強調了廣播作為宣傳工具的重要性。《人民日報》社論《發展農村廣播網》提到,農村廣播網的建設將大大改變農村鼓動工作,加強中央、地方黨政領導機關和農村勞動人民的聯系。20世紀70年代初,中央強調了技術設備對廣播這一宣傳工具的意義,提出通過新技術擴大宣傳覆蓋面。在國家的重視下,廣播事業迅速發展,建設規模擴大、覆蓋面漸廣。全國的廣播喇叭從1957年的94萬只,發展到1976年年底的11300萬只,覆蓋了超過60%的農戶家,全國超過90%的生產隊接通了廣播。

與此同時,廣播在重大事項上起著信息告知與社會動員的作用。在20世紀50年代和平簽名運動中,錦州市夜校學員在收聽“和平簽名運動”的廣播節目后,就有5000余人簽名。[9]而專為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辦的《對志愿軍廣播》節目,則鼓舞著前線戰士和中國人民。此外,廣播還通過宣傳教育、教授技能,鼓勵人民群眾學習進步,助力社會穩定。1964年,周恩來強調“要加強對農村知識青年進行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廣播宣傳”,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臺開設了《農業科學技術》節目,設置相關技能教育內容。

(2)報紙是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的動員者、組織者。列寧提出“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10]毛澤東提出的黨性原則、政治家辦報等重要論斷表明,報紙在我國是有效的“宣傳工具和輿論手段”。[11]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私營報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報紙等新聞事業由黨統一領導。《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關于統一新華通訊社組織和工作的決定》等文件的出臺,使報紙成為輿論宣傳、組織動員的載體。在1949年的鼠疫防治工作中,《人民日報》持續刊登察北鼠疫相關消息。相關內容除警示性報道外,還從防鼠捕鼠、預防注射、消毒隔離等方面介紹防治經驗,助力鼠疫防控。從中可以看出報紙在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發揮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作用。

(3)電視作為廣播、報紙宣傳動員的重要補充,也承擔著一定的宣傳工作。1958年,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問世,同年我國第一家電視臺成立,并播出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1970年,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誕生。但受制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電視并未普及。這一階段,電視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主要通過《漢語拼音字母教學講座》等教育節目與紀錄片等方式,提升公眾的學習技能。

2. 社會管理階段的媒介參與

社會管理起步階段的治理模式,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基于特殊歷史情境實行的社會治理,而社會管理階段的治理方式則是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新形勢的社會治理模式。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政府權力開始有計劃地下放,社會治理從單一管理階段進入多元化管理階段。這一時期,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特點。

進入21世紀,社會管理概念在黨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頻繁出現。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維護社會穩定,改進社會管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12]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再次明確要“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按照中央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明確中央和地方對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管理責權”。[13]2012年,社會管理概念更加系統化,黨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14]

這一階段,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元探索體現在多個層面:既有廣播熱線、電視問政、網絡問政、民生新聞等微觀層面的探索,也有都市報紙、交通頻率、城市廣播等中觀層面的探索,還有推行四級辦臺機制、實施村村通工程、建立全國應急廣播體系等宏觀層面的探索。這一階段,電視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助力,廣播、報紙繼續發揮著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見圖5)。

在社會管理階段,電視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1983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確立了“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政策,推進廣播電視下鄉。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開啟,1995年到2000年,我國電視人口覆蓋率由88.3%增長到93.7%。2006年,中央再次強調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擴大廣播電視和電影覆蓋面,發展數字廣播影視,繁榮新聞事業,全面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15]隨著電視在全國普及,其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日益凸顯,各級電視臺推出了大量輿論監督、民生新聞等內容的節目,《焦點訪談》《今日說法》《1860新聞眼》等電視民生節目參與社會治理的成效顯著。此外,各地電視臺開辦了大量電視問政節目,如《心連心面對面》《“一把手”上電視》等,使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更為直接便捷,增強了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廣泛性。

與此同時,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治理的新媒介、新場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科技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問世,網易、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企業成立,人民網、新華網等多家中央重點新聞媒介網站陸續上線。開展即時通信、社交網絡等業務的互聯網企業崛起,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網民數量由2005年的超1億[16]增長到2010年的4.75億。[17]網民數量增長迅速,門戶網站逐漸成為公眾討論公共事件的新場所,為公眾提供了參與社會治理的新場域。在社會管理階段的中后期,互聯網開始成為社會治理的新媒介、新場域。

廣播逐漸轉向在應急管理領域和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進入21世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與農村廣播網的重建,村頭大喇叭和調頻廣播再次成為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渠道。2008年汶川地震后,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立,廣播進一步成為突發公共事件中社會應急管理的重要抓手。

報紙深入參與了社會管理階段前、中期的社會治理。改革開放后,報業進入發展黃金期,報紙種類、數量激增。20世紀80年代初,平均每兩天就有一份新報紙問世,報紙發行量劇增,觸達公眾面廣,為公眾提供了更多了解社會、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進入社會管理階段后期,隨著互聯網興起,報紙發展遇到瓶頸,報紙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也有所減弱。

3. 社會治理階段的媒介參與

黨的十八大之后,社會治理模式發生變化,我國從社會管理進入社會治理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治理一詞,強調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18]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治理新階段。這一時期,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方法更加多樣。

這一階段,社會治理走向多元化、協同化、智能化、精細化,社會治理機制、體制建設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相關理論不斷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19]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20]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2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未來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22]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社會治理的重點是形成“公眾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協同”的精細化治理模式。媒介得益于智能技術進步與自身所具有的廣泛連接特性,能深入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并在多元協同、智能化、精細化等方面發揮獨特優勢。這一時期,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媒介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體現(見圖6)。

這一階段,經歷融媒體轉型后的報紙重新煥發生機,再度成為國家重大宣傳報道的權威渠道。廣播則繼續在基層社會治理與應急管理中發揮宣傳和動員作用。智慧云賦能下的鄉村大喇叭,在農村基層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全國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的推出,明確了廣播在應急事件中所能發揮的宣傳、動員等社會治理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多地基層政府通過大喇叭用方言把疫情防控觀念及科學知識接地氣地傳遞給村民。如廣西貴港市港北區加大投入,安裝了300多個大喇叭,在疫情防控中打通了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

電視問政節目作為溝通群眾與政府的橋梁,給予民眾表達空間及對話機會,構成獨有的社會治理景象,如湖北、湖南、山東等地的電視臺推出電視問政節目。隨著5G、移動互聯網、手機普及,電視問政擴展到網絡問政,而短視頻、網絡直播的興起,使具有實時互動、即時反饋優勢的直播問政成為媒介推動社會治理的新方式。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平臺因其便捷、易得、即時、泛在的特性,成為媒介推動社會治理的重要場域。政務新媒體通過信息傳播、輿論引導和提供公共討論空間,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公眾對于社會問題與公共政策的探討,為政府廣泛收集民意、促成治理方式的改進優化提供了便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微博、微信等平臺成為管理部門發布信息和引導輿論的重要渠道,方便公眾快速了解信息,縮短信息反饋時間,提升治理效率。這一時期,微博問政是媒介促進社會治理的重要體現,寧夏、安徽、重慶、湖北、湖南等地在微博問政方面進行了多元探索。重慶啟動網絡問責對官員進行監督;武漢要求政府公開工作計劃讓市民監督;湖南從網絡論壇中收集民意促進政府決策公開化、透明化、合理化。

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多樣,“廣播熱線—電視問政—網絡問政—直播問政”聯動,擴大了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則從頂層設計為基層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23]數量眾多、覆蓋基層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受到重視,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縣域社會是城市與鄉村社會的‘接點’,是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接點’,也是中心與邊緣社會的‘接點’”,[24]社會矛盾容易發生于“接點”部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實現“接點”處有效治理、高效治理提供了機制保障。縣級融媒體中心具有“輿論引導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群信息樞紐”三大功能,[25]可通過信息服務、公共服務“兩個服務”聚攏公眾,成為“智能化社會治理中介”。[26]其自身的橋梁連接、智能化中介優勢,使其在智慧政務和智慧城市運營方面獨具優勢。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信息傳播、組織動員、服務人民群眾的功能,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方式。

近年來,AIGC等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在媒介中應用,豐富了民意收集渠道,加快了決策反饋速度,創新了公眾參與方式,媒介得以更深入地參與社會治理,有助于實現社會治理的多主體協同、智能化、精細化,完善公共服務,推動增進民生福祉的善治目標最終達成。

二、社會治理與媒介功能變遷

在社會治理的三大階段,媒介在各階段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中扮演著不同角色,體現出不同的功能側重——從最初的信息中介、管理中介、治理中介,發展成為協同多元主體、推動社會共治的治理樞紐(見圖7)。

1. 作為信息中介的媒介

(1)社會管理起步階段:以信息中介為主。社會管理起步階段,國家與社會高度聚合,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發揮上情下達的信息傳遞和密切聯系群眾的社會動員作用。這一時期,國家政策文件及《人民日報》社論多次強調媒介是教育、宣傳、動員的重要工具。媒介通過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政治文化教育、播報國內外重大事件、推廣先進經驗,發揮了黨向人民群眾進行思想建設的陣地作用。

社會管理起步階段,媒介通過信息傳遞,促使人民群眾從對事件的未知、不確定狀態轉為已知狀態,維持穩態,助力社會管理。報刊與廣播是信息傳遞的重要介質——黨報黨刊報道時事、要聞,廣播播報大小通知、村情村事,“廣播消息”小報、黑板報則將信息傳向基層。如海南島戰役勝利的消息便是通過廣播和黑板報傳遍全國鄉鎮的。

此外,媒介通過社會動員調動人民群眾,助力社會管理。除動員公社成員參與日常勞動外,媒介還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動員人民群眾緊跟國家方針。20世紀50年代的鼠疫防治中,報紙和廣播將防治鼠疫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傳遞給群眾,消解群眾恐慌,維持社會穩定。《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拉響鼠疫侵襲警報,將撲滅鼠疫定義為一項戰斗任務,新華廣播電臺每天播送鼠疫防治特別節目,張家口、承德、太原、天津、保定、唐山等地的廣播電臺也進行了聯播動員。

(2)信息中介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底色。無論在社會治理的哪個階段,媒介始終具有信息中介功能。在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管理起步階段,媒介功能以信息中介為主,強大的宣傳動員是其主要作用。進入去組織化和再組織化的社會管理階段,人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不論是從人的信息需求,還是媒介的信息屬性、市場屬性來看,為適應社會發展,這一階段,媒介的動員功能逐漸隱蔽,而信息功能更加凸顯。進入再組織化創新的社會治理階段,媒介的信息中介功能增強,得益于技術賦能,信息動員更加精準、高效和隱蔽。

廣泛的信息傳播與強大的社會動員,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基石。信息中介是媒介的基礎功能,它將社會“中介化”地呈現給公眾,進而影響社會、形塑社會、建構社會。連接、動員公眾的信息中介功能是媒介發揮其他功能的基礎和支撐,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底色。

(3)社會治理中的信息動員。信息傳遞方面,媒介在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階段種類增多,從單一的廣播、報紙,逐漸發展為融合聯動的廣播、報紙、電視、門戶網站、手機、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媒介種類的增加,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提升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信息內容的豐富度。媒介提供信息的內容和形式的豐富,也增強了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廣播提供招聘信息、傳播村情村事,“傳經送寶”的廣播成為村民致富的“信息臺”。廣播直播黨建工作會、電視共商公共事務、社交媒體平臺反饋民意等提高了公眾的社會治理參與度。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是將信息傳播進行整合,為公眾提供了超越信息的全方位服務。

社會動員方面,媒介的日常動員和應急動員共同構成了媒介作為信息中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圖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平臺因其具備的多向溝通性、及時反饋性,成為日常信息動員、輿論引導的重要場域。廣播能夠在斷網、斷電、斷路的極端環境下運行,是應急動員的重要抓手。2013年年底國家應急廣播中心揭牌,實現多個權威應急預警信息源連接,以及國家重大預警信息第一時間獲取和發布。多地逐漸建成“縣+鎮+村(社區)”三級應急廣播體系,實現城鄉“三級覆蓋”。村級綜合治理中心可通過大喇叭“一鍵喊話”,從而“一鍵集合”應急力量。

2. 作為管理中介的媒介

(1)社會管理階段,以管理中介為主。社會管理指“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管理,即包括政治子系統、經濟子系統、思想文化子系統、社會生活子系統在內的整個社會大系統的建設和管理”,[27]并“通過運用計劃、溝通、協調、控制、指導等手段,使社會系統協調有序、良性運行”。[28]社會管理的主體,通常包括政府(主導),以及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等,其環節通常包括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目的是滿足社會成員生存發展需要,解決社會問題。[29-30]社會管理階段,媒介功能主要表現為擔當社會橋梁的管理中介。

社會管理階段,媒介不再是單一的信息中介,逐漸具備牽線搭橋功能。媒介進行多元發展,形成了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多樣渠道及溝通反饋模式。由于社會管理理論、參與模式、協同機制不夠完備,加之技術發展的局限,媒介提供給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有限,公眾參與的豐富度、覆蓋面、代表性有較大提升空間。

(2)管理中介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探索。信息中介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基礎,管理中介則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探索。改革開放以后,為謀求生存、發展,各行各業展開了多樣嘗試。媒體行業也進行了多元探索,這些探索既是媒介于時代洪流中的發展觀照,也是其深化社會治理參與、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體現。

管理中介是媒介探索中的進階功能,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過渡形態。媒介作為管理中介的探索,符合我國社會治理發展階段的社會實情。媒介依托既有資源,廣泛實現社會連接與橋梁搭建,深度介入社會治理。民生新聞、電視問政、交通廣播是這一階段的代表形式。這一階段,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雖未實現,但作為管理中介的媒介,豐富了自身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和樣態,使其在接下來的社會治理中能夠擔負起更大使命,從而成為治理中介和治理樞紐。

(3)媒介搭建社會治理橋梁。作為管理中介,媒介搭建橋梁,豐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電視問政起到了橋梁作用,使公眾直接參與社會治理,推動公共服務優化,促進管理水平提高。電視問政節目中,公眾就城市管理中的交通擁堵、垃圾處理等問題現場提問,政府相關負責人現場解答并作出整改承諾。新聞機構推出的民生新聞則是公眾參與公共事件、監督政府部門的窗口。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中央電視臺的《法治在線》欄目推出特別報道,揭露問題奶粉的黑色產業鏈,讓公眾及時了解真相,參與公共事件,督促相關部門迅速做出整改。

媒介搭建橋梁,賦能基層社會治理。大喇叭搭建橋梁,覆蓋治安防控治理、電信安全治理、行政治理、應急治理、輿論治理、民風治理、環境治理各方面,建立起“黨建+聲音”“喇叭+治理”“平臺+服務”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大喇叭還搭建了宣傳教育、鄰里溝通的橋梁,通過普法教育化解鄰里矛盾,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廣播電視為鄉村致富牽線搭橋,傳播致富經驗、農技知識,賦能基層經濟發展,促進基層社會穩定。

媒介作為管理中介的探索,為社會治理走向智能化奠定了基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的“上網”探索、融合發展為公眾提供了便利、智能的社會治理參與方式,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轉型。人人網、百度貼吧、知乎社區等媒體應用,為公眾搭建了公共討論空間,增加了社會治理公眾參與的深度與頻次。

3. 作為治理中介的媒介

(1)社會治理階段初期,以治理中介為主。社會治理階段初期,媒介從社會治理的管理中介逐漸轉向治理中介,成為社會精細化協同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31]全方位參與并推動社會治理。

經過社會管理階段的探索,社會治理概念被提出,社會治理機制逐漸完善,媒介技術持續發展,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條件更成熟、路徑更豐富,社會治理的參與平臺更多元,公眾意見更容易被“看見”、相關反饋更迅速。電視問政、微博問政、直播問政、智能應急廣播體系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熟,使雙向互動、智能傳輸、多元主體的參與成為可能,媒介得以成為社會治理的治理中介。這一階段,作為社會治理多元主體之一的媒介,雖然提供了更為豐富、便捷、智能的社會治理參與路徑,但由于社會治理創新理論與機制還處在探索階段、人工智能技術還未充分應用,媒介聯動社會各方、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潛力還未充分釋放。

(2)治理中介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深化。從李普曼提出的擬態環境,到智能推薦算法下的信息氣泡,以技術為基礎的傳播媒介是建構日常現實的基礎,社會受媒介的影響而“中介化”,[32]“社會形態正圍繞著信息技術的滲透而重新構型——形成一種依托信息邏輯而展現的社會景觀”。[33]當前,現實社會經由媒介建構,媒介邏輯成為新的社會邏輯,社會治理中的媒介作用日益凸顯。

治理中介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深化,“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34]從單一主體管理到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模式的改變,呼喚媒介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多作用。智能技術與媒體深度融合,賦予媒介參與社會治理、基礎政務、城市建設更多通路,為媒介深化社會治理提供了實踐沃土和給養。作為治理中介的媒介能聯動社會各方,動員多元主體,共建社會治理新網絡,為媒介在社會治理新階段成為聯動多元主體的治理樞紐打下扎實基礎。從信息中介、管理中介到治理中介的歷程,是媒介參與社會治理不斷深化的體現。

(3)媒介成為社會治理的智能主體。智能技術使媒介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中介。5G、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使大喇叭、電視轉型為智慧大喇叭、智慧電視,基層社會治理由此邁向智能化。智慧電視給公眾帶來了便捷豐富的收看體驗,智慧大喇叭用手機一鍵操控、關聯發布,可實現信息直達、即時覆蓋。如河北香河縣建立的大喇叭工程通過一條短信、一個電話,一秒鐘就能覆蓋13個村街、1個社區,提升了基層治理的效度與響應速度;貴州打造數智鄉村小程序和云平臺,村委通告、新聞政策、應急喊話、熱點時事定制化播報等用手機一鍵完成、全域覆蓋。

智能推薦、公眾畫像、大數據輿情管理,賦能媒介成為社會治理的智能主體,提升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效果,推進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介的信息告知、社會動員、應急管理、智能引導,體現了媒介作為社會治理智能主體的強大作用。

4. 作為治理樞紐的媒介

以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為節點,媒介從治理中介轉向治理樞紐。作為治理樞紐的媒介,既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也是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推動者和協調者,賦能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

(1)社會治理發展新階段,以治理樞紐為主。社會治理發展新階段,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媒介自身的技術優勢、數據優勢、連接優勢、介質優勢使之在社會治理中的樞紐作用日益凸顯。信息傳播即時性、智能化,輿論引導全時化、精準化,大數據的高匹配、高關聯,使得聯動多元主體、促進協同治理的媒介具備成為治理樞紐的條件。媒介成為社會治理參與者、推動者、協調者,有利于社會治理新階段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治理目標的最終實現。

社會治理發展新階段,媒介參與社會治理從機制、機構建設上體現出治理樞紐功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媒介作為治理樞紐的具體體現。縣級融媒體中心既是信息平臺,又是公共服務平臺,可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鼓勵公眾參與社會治理。作為縣域社會組織,其能更方便地聚集縣域民眾,協調社會行動,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公眾主動協同、群策群力,共管共治,推進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35]

(2)治理樞紐是媒介化背景下的本土實踐。在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社會出現微粒化趨勢,“微粒化的新型社會是高度解析的,不再關注平均值,因為它有了更好的東西——高密度的、更詳細的認知”,[36]社會成為數據化精細解析后的存在。社會微粒化呼喚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社會治理,需要新的治理模式。

媒介成為治理樞紐,既是社會治理新階段的客觀需求,也是媒介高質量發展的結果。從社會發展來看,社會微粒化的客觀現實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需要更廣泛的聯動、更精準的觸達、更智能的社會治理參與方式,媒介成為治理樞紐可助推其實現。從媒介發展來看,媒介成為治理樞紐,是在社會媒介化背景下的本土實踐與治理探索。媒體高質量發展可促成更廣泛的社會連接,擴大社會治理的公眾參與,實現社會治理的多主體協同。2024年5月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清單》提出,要健全完善數字政府服務體系,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37]媒介深度融合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將同頻共振,在AIGC賦能下,媒介將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參與模式,推動協同機制建設,最終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社會治理目標。

(3)媒體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治理實現善治。媒介作為公共利益的溝通者、協商者、行動者,其作為治理樞紐可促進共識的形成與公共利益的最終實現。

在智能技術賦能下,“媒介的效力開始滲透到曾經與之相分離的領域,并且以自身的邏輯改變這一領域既有的系統規則,使之不得不適應‘媒介邏輯’”。[33]新質生產力在促進媒介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賦能媒介邏輯下的社會治理走向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現代化。新技術助力媒體高質量發展,媒介以社會組織者的身份參與社會治理,覆蓋多元主體,實現最廣泛的社會連接;動員多元主體,實現精準的社會匹配;組織多元主體,實現治理協同。這些都使媒介能夠推動社會治理實現善治。

媒介的公共性,促使其作為治理樞紐推動社會治理善治目標的實現。社會治理具有公共屬性,公眾參與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公共事務是社會治理的抓手。社會治理善治目標的實現,需具有公共性的媒介助力。媒介的公共性體現在客觀性、公正性上,具有對社會的影響力、滲透力。在媒介技術賦能下,公共服務實現線上線下的連接和融通,多地政府提供線上民意實時反饋通道,提升公眾體驗,擴大公眾參與范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介提供義診、核酸預約、疫情地圖查詢等功能,作為整合資源的智慧平臺服務公眾。

結語

總體來看,由宣傳動員為主的信息中介,到搭建社會治理橋梁的管理中介,再到聯通多元治理主體的治理中介,以及主導協調社會治理的治理樞紐,媒介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由淺入深。 在社會治理目標的不斷調整和媒介自身演進中,媒體堅持發揮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不斷創新社會治理參與模式。媒介參與社會治理功能角色的變遷,是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社會治理目標實現的時代所需,也是智能融合背景下媒介發揮新質生產力作用,促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所向。

參考文獻:

[1] 魏和平,萬廣遠. 新中國成立以來基層社會治理的范式變遷與主要啟示[J]. 棗莊學院學報,2023,40(1):91-97.

[2] 彭秀良,郭艷梅. 新中國70年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的變遷[J]. 社會工作,2019(6):3-11,107.

[3] 冉連,張曦.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政策表達與變遷邏輯——基于1949—2022年政策文本的內容分析[J]. 湖北社會科學,2023(5):52-63.

[4] 朱前星,黃辰呈.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治理價值導向和基本內涵的變遷[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2):206-213.

[5] 劉東杰. 我國社會治理的歷史變遷、內在邏輯與未來展望[J]. 湖南社會科學,2022(4):80-86.

[6] 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公報[J]. 法學研究,1961(1):1-3.

[7]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8]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第1卷[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284.

[9] 劉守華.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廣播收音員[N]. 中國檔案報,2021-03-12(3).

[10] 列寧. 列寧全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11] 鄭保衛. 毛澤東的報刊活動及其歷史貢獻——寫在毛澤東誕辰130周年之際[J]. 青年記者,2023(23):50-58.

[12] 江澤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4-04-20].https://www.most.gov.cn/zxgz/jgdj/xxyd/zlzx/200905/t20090518_69741.html.

[13]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494.htm.

[14]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4-03-31].https://www.12371.cn/2012/11/17/ARTI1353154601465336.shtml.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24-01-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68766.htm.

[16] 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EB/OL].[2024-05-21].https://www.cac.gov.cn/2016-01/21/c_1117850404.htm?from=singlemessage&wd=&eqid=9c283fb80009ac170000000364992a74.

[17] CNNIC:截至2010年底 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人[EB/OL].[2024-05-21].https://www.gov.cn/jrzg/2011-01/19/content_1788022.htm.

[18]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1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0]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21]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11/content_5650329.htm.

[2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3] 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24] 徐勇.“接點政治”: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縣域分析——一個分析框架及以若干個案為例[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8(6):2-7.

[25] 郭全中,劉佳妮. 中國縣級融媒體發展報告(2021)[J]. 南方傳媒研究,2022(2):32-38.

[26] 欒軼玫. 從“兩個喉舌”到“兩個服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當代新發展[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8,34(6):90-96.

[27] 鄭杭生. 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2):1-10.

[28] 袁振龍. 社會管理與合作治理[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6.

[29] 何增科. 論改革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必要性和意義——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與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之一[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8):52-60,18,84.

[30] 李培林. 創新社會管理是我國改革的新任務[J].決策與信息,2011(6):24-26.

[31] 欒軼玫. 重大主題報道:媒介化治理的傳播實踐[J]. 編輯之友,2022(3):5-11.

[32] 尼克·庫爾德利,安德烈亞斯·赫普. 現實的中介化建構[M]. 劉泱育,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1-13.

[33] 戴宇辰. 媒介化研究:一種新的傳播研究范式[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47-156.

[34]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EB/OL].[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16-10/09/content_5116444.htm.

[35] 欒軼玫. 信息傳播與公共服務: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雙融合”[J]. 視聽界,2018(5):37-40.

[36] 克里斯多夫·庫克里克. 微粒社會:數字化時代的社會模式[M]. 黃昆,夏柯,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VI.

[37] 國家數據局印發《數字中國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清單》[EB/OL].[2024-06-02].https://mp.weixin.qq.com/s/ZA_hpsbBPUO6vq5q830oAQ.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新聞傳播教育變革與人才培養”(23XCB007)

作者信息:欒軼玫(1974— ),女,寧夏銀川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融媒體、智能傳播、形象傳播、視聽傳播;魯妮(1996— ),女,重慶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融媒體、視聽傳播、智能傳播。

Rediscovering Media: The Role of Media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Social Governance Context

LUAN Yi-mei1,2, LU Ni2(1.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ijing 100872,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Society is gradually becoming granu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ique. Granular society calls for data-based, intelligent and meticulous social governance. The media with the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and the capacity of connecting and mobilizing the publ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constantly changing social governance contex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media has great potential in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oo.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how media develop and reinvent to create new models of social governance as well as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media participates in constantly changing social governance contexts from singular entity management model to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model. The media'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has deepened gradually and the ways for participation are unfolding at multiple levels. The role of media in constantly changing social governance contexts are different changing from single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to management intermediary, governance intermediary and governance hub. Therefo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edia environment and precision governance, media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ocial governance hub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ood governance, which is the new role of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 social governance; mediat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a; social governance hub

(責任編輯:介子平)

① 在CNKI數據庫搜集整理媒介與社會治理相關文獻,文獻搜集時間截至2024年4月20日。本文分析圖皆基于對此處提及的文獻數據的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综合网| 性欧美精品xxxx| 片在线无码观看|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无限乱码|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在线专区| 午夜三级在线|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欧美|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自拍偷拍欧美| 69视频国产|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四虎亚洲精品|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人妖无码第一页| 她的性爱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理论片一区|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欧美爱爱网| 精品久久蜜桃|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狠狠v日韩v欧美v|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成人在线亚洲|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蜜桃视频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91久久精品国产| 九九久久99精品|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日本午夜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免费看a毛片| 国产综合欧美|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黄色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