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都知道,某些西藥的服用時間有一定限制,比如:對胃腸道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應在飯后服用;抑酸護胃的藥物,應在飯前服用。但您知道嗎?中藥的服用時間講究更為復雜。除了需要根據藥物動力學,為維持單位時間內藥物的濃度,嚴格控制藥物的服用時間,為避免腸胃刺激,正確安排用藥與用餐的順序,還需要根據病情、病位、藥物特性等因素“擇時用藥”,以便更好地發揮中藥藥效。
根據人體的陰陽變化安排用藥時間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平衡變化與自然界的晝夜、季節變化規律一致。比如《黃帝內經》提出:“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順應陰陽變化服藥,可借助氣機升降,讓藥物發揮最大療效。
比如,上午人體的陽氣逐漸旺盛,服發汗解表藥可借助陽氣使藥力上行,驅散病邪。夜間人體的陰氣逐漸增強,更適合服用滋陰養血的藥物。秋冬季節人體陰盛陽衰,應慎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陽氣。
根據疾病特點安排用藥時間
1.六經病“欲解時”
張仲景的《傷寒論》將疾病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即三陰三陽“六病”,后人將其稱為六經病。這六類疾病所對應的邪氣可能得解的時間,被稱為“欲解時”。針對疾病的“欲解時”服藥,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比如,亥時至丑時(21∶00-3∶00)陰氣初開,是太陰病欲解時,太陰病患者應在此時服藥。
2.病情的輕重緩急
中藥的服用時間有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調整。病情危急者應及時服藥,有時需要加量服藥,以便于控制病情。比如,治療陰寒內盛危重癥的四逆湯、用于醒神開竅的蘇合香丸和安宮牛黃丸等中醫急救藥物要及時使用。《溫病條辨》記載:“(銀翹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患者發熱嚴重時,應多次服用銀翹散。
3.疾病的發作特性
對于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患者應在病情發作前服藥。服用過早則藥力已衰,達不到治療效果,過遲則藥力不達。腎陽虛患者容易在黎明時分發生腹瀉癥狀,該病被稱為“五更瀉”“晨瀉”。治療五更瀉的相關用藥應在臨睡前服用。
4.疾病位置
根據疾病位置的不同,服藥時間也有所不同。《神農本草經》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也就是說,病灶部位在胸膈以上,如心、肺等臟器患病的患者,在飯后服藥可使藥性上行。病在心腹以下,比如胃、脾、腎等臟器患病的患者,應在飯前服藥,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如果病在四肢血脈,患者應在早晨空腹時服藥,此時人體的陽氣升發,可使藥力快速擴散,發揮作用。骨髓屬陰,相關疾病患者在晚上用藥更有效。
根據藥性安排用藥時間
有些藥物對腸胃有刺激性,應在飯后服用。具有逐水(利尿)作用的方劑,如十棗湯,應在清晨空腹服用,既有利于發揮藥效,又能避免患者頻繁起夜。清燥救肺湯、清絡飲等生津潤燥的方劑,可以不拘泥于用藥時間,一日內分多次服用,以維持潤燥解熱的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