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開表態支持哈里斯的信件中,“霉霉”用“無孩貓女士”(childless cat lady)這一措辭,亦是對萬斯的反擊。其實風暴早在7 月中旬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醞釀了。當時,萬斯被特朗普提名為副總統搭檔,一段幾年前萬斯的采訪視頻,開始在網絡上被不斷轉發。在采訪中,萬斯抱怨美國“正在被一群沒有孩子只喜歡養貓的女人統治”。
養不養貓,無不無孩,政客拉的大旗罷了。借這兩個概念博共鳴,又能擴大一波選票。
還有更深的文化淵源,無孩養貓也是舊時代女巫的標配,說這種話無非是新時代的厭女罷了。
“表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色,真實是什么不重要,表演得好才重要。
靠謊言和造謠來競選,簡直是大型網紅狂歡。

曾經,國際學校被視為經濟條件較好家庭的“后花園”。中產子女遠離高考,進入國際學校,按照學校的節奏走,就能輕松收獲不錯的洋文憑。Kary 也一度這么以為。待她回過神來,才發現早已卷入無聲的“拼娃”狂潮。擠滿了亞洲面孔的國際學校,從來不缺“卷王”。
我小時候也是在國際學校讀書,穩定在年級前50,結果到公立學校第一次月考年級500 多名。事實上,在那所學校一直讀到高中,然后順理成章出國的話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我家里的條件并不足以供我去國外讀四年大學,還是要拼高考的。所以我看著我曾經的同學們一路讀到國際高中都是那么快樂和松弛,最后也都上了國外的名校。我從轉學出來之后就開始拼命卷,最后也就考上國內985,討論成績不如討論條件和家境。
希望子女將來做外賣,打零工根本不需要上好學校,給自己那么多壓力,花費那么多金錢。西方國家智商高的優秀學生,肯定小學抓得很緊,大多數進入私人學校。資質一般,就是應該快樂教育,將來做廚師、修理工、出租車司機,或餐館,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