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成立黨史資料室,并由該室負責編輯出版《黨史資料》。《黨史資料》是一份內部刊物,不定期發行,共刊行24期,至1955年終刊。這份刊物刊行時間不長,但它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份黨史刊物,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195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決定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5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十周年辦法的通知》,對建黨30周年紀念活動進行了周密部署。《通知》強調,建黨30周年紀念活動要形成以黨為中心的群眾運動,要求在黨的支部和勞動群眾中開展黨史宣傳。是年初,毛澤東就指示胡喬木撰寫一個“黨史大綱”,這就是后來由胡喬木執筆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該文于1951年6月22日在《人民日報》首次公開發表,引起很大反響,成為全國各地慶祝建黨30周年的主要學習材料。在中央號召下,各地紛紛舉行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并把黨史宣傳學習與當時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運動相結合,迅速在全黨掀起了一股宣傳學習黨史的熱潮。
在此背景下,為加強黨史資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195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收集黨史資料的通知》,宣告中共中央宣傳部成立黨史資料室。其職責是:“編印一種黨內的不定期刊,名為《黨史資料》,收集刊載有關黨史的各種資料、文件、文稿、回憶、傳記、圖片等,印發若干份,供黨內高級干部參考。”黨史資料室最初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徐特立兼任主任,黎澍為副主任(后黎澍任主任)。參與黨史資料室工作的還有繆楚黃、王真、劉立凱、王惠德等中國革命史、近代史研究的先驅人物。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第一次系統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黨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黨史資料》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刊行的第一份黨史刊物。
為了規范黨史資料的研究和使用,《關于收集黨史資料的通知》明確規定:凡是涉及重要歷史或黨中央領導者的革命史料文物,均須送中央審查,或向中央請示,不得任意自行編印出版或陳列展覽。這一規定后來成為我們黨開展黨史研究和展陳工作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
《黨史資料》作為黨史資料室發布黨史資料征集研究成果的主要平臺,集中展示了這一時期黨史資料室的工作成果,其刊載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革命活動親歷者的回憶,如李達的《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回憶》、吳玉章的《關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片段回憶》、陳潭秋的《回憶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李福清的《回憶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湖南初期工人運動》、何長工的《回憶紅軍大學》等。
二是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的傳略,包括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陳云、高崗等共24人。
三是革命報刊資料介紹,包括在中國早期工人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勞動界》《上海伙友》和《中國工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吳玉章在法國創辦的抗日報紙《救國時報》,以及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等。
四是關于反對陳獨秀主義和批判胡適的文獻資料,其中反對陳獨秀主義的文獻集中刊載在1952年第4輯,批判胡適的文獻集中刊載在1955年第1期。這兩期是專題特輯。
五是轉載或重印的黨史資料,如從《中國農民》月刊轉載的《第一屆至第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介紹》,從1928年出版的小冊子《海陸豐蘇維埃》轉載的《一九二七年海陸豐的革命運動》,依據1942年出版的《紅軍長征記》重印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從1940年印行的小冊子《磨擦從何而來》轉載的《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反共反人民的一部分文件》等。
從內容上看,《黨史資料》刊載的內容涉及近代中國的工人運動史、黨史、團史、革命根據地發展史、軍史、戰爭史、出版史等,內容十分豐富。從時間上看,《黨史資料》主要聚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涉及抗日戰爭及以前歷史時期的資料居多,解放戰爭時期的資料較少。這可能是因為《黨史資料》出版時解放戰爭剛結束不久,相關史料的整理挖掘還在進行當中。值得注意的是,《黨史資料》是一份偏重于資料性的刊物,因此它刊載的文章大部分是對歷史事件的記錄或敘述,少有對事件或人物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或評論,這是它的一個顯著特點。
《黨史資料》最初刊行的目的是“供黨內高級干部參考”,是作為內部資料刊行的,因此發行數量有限且嚴格限制發行范圍。黨史資料室在1951年第1輯的《“黨史資料”征稿及發行簡則》(簡稱《發行簡則》)中鄭重申明,《黨史資料》所刊文章“不得在黨內外書刊轉載”,并強調“得到本刊的同志或單位須負責保存,不得外傳”。《發行簡則》還明確了《黨史資料》初期的發行范圍,包括中央委員及各部正副部長,除此以外不發給個人,只發給黨委或黨組機關。從1953年起發行范圍有所擴大,發放到地委正副部長以上黨員干部。為防止資料外泄,從1953年開始,每期封面均印有“內部參考,不得外傳”或“黨內刊物,不得外傳”或“黨內文件,不得外傳”,有的期次封面還印有編號。關于《黨史資料》上文章的轉載和使用,從1954年起有所放松。1954年第1期的《征稿簡則》中明確:“經特別注明者始可作講授黨史的參考,經中央宣傳部批準者可在一定的書刊上轉載。”從嚴格控制發行范圍,到謹慎適度放開,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史工作者對待黨史問題嚴謹審慎的工作態度。
從1951年11月創刊,至1955年4月終刊,《黨史資料》共刊行24期,其中1951年至1952年分輯出版,1951年11月刊行第1輯,1952年刊行3輯;從1953年6月開始改為按月分期出版,至12月共刊行7期;1954年刊行10期(1月和7月未出版);1955年刊行3期(發行至4月為止,1月未出版)。不難看出,《黨史資料》在創刊初期出版周期較長,從1951年至1953年6月,只刊行了4輯。1953年下半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其出版的高峰期,總計刊行了20期。《黨史資料》發行量很少(1952年第3、4輯封底印有“本刊限印五百本”),十分珍稀。
《黨史資料》創刊之后,始終難以擺脫資料缺乏和稿源不足的困擾,這與當時黨史工作面臨的現實環境有著密切關系。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正面臨著繁重的剿匪、清除國民黨殘余勢力及恢復秩序、發展經濟的重任;二是以舉國之力抗美援朝,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當時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為加強黨史資料收集,中央宣傳部于1954年4月發布《中央宣傳部關于征集現代革命歷史資料的通知》。《通知》稱“目前集中到中央宣傳部來的資料還很有限。還有很多書籍和報刊殘缺不全或沒有收集到。各地供給《黨史資料》的稿件亦很少,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面向全國各機關、團體、學校及公共圖書館征集有關革命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群眾運動及文化等方面的資料,并要求各地組織人力撰寫關于我黨我軍歷史的稿件,寄送中央宣傳部,供《黨史資料》編輯部采用。此通知反映了《黨史資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面臨的發展困境。通知發出后,雖然依舊面臨種種困難,但是《黨史資料》繼續堅持刊行了一年,直到1955年第3期終止發行。
1955年4月,中央辦公廳發布《關于收集黨的歷史檔案的通知》。《通知》明確中央辦公廳秘書局下設的中央檔案館籌備處統一負責收集管理黨的歷史檔案,這就意味著中央宣傳部黨史資料室不再承擔黨史資料的征集整理職責,這一職能調整成為《黨史資料》終止發行的一個主要原因。1956年7月,中央宣傳部黨史資料室撤銷,黎澍、繆楚黃、劉立凱等一批同志調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隨后,中央宣傳部辦公室接續推出了《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供黨史教學使用。黨史資料室收集的各類黨史資料,部分于1957年調撥給中央革命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籌備處,部分留存于中央宣傳部圖書館。黨史資料室存續期間,除編輯出版《黨史資料》外,還協助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現代史資料叢刊”,影印了《新青年》《向導》《解放日報》等革命報刊。
《黨史資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中央宣傳部組織刊行的第一份黨史刊物,具有開創性意義。該刊內部發行且發行量極少,刊載的資料內容豐富且具有權威性。作為黨史資料室開展黨史資料征集整理工作的主要成果,《黨史資料》記錄和保存了一批重要黨史資料,特別是大量事件當事人的回憶資料,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成為開展相關黨史研究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