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優化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的應用效果,提高無損檢測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開展了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設計研究。首先,選擇具備穩定性和可靠性的物聯網相關技術和設備,確保能夠滿足應用需求;其次,確定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方案;最后,利用物聯網構建實踐教學模型。實驗結果表明,所提出的實踐教學模型具有較高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精度,可以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關鍵詞:物聯網;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方案
中圖分類號:TP39;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24)11-0-03
0 引 言
在當前的實踐教學中,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技術的實踐訓練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第一,由于實際工程中的檢測項目數量有限,學生無法充分地實踐各種檢測技術和方法[1-2];第二,由于檢測設備昂貴且數量有限,學生無法充分地進行實踐操作;第三,由于實踐教學環節相對獨立,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程項目中[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物聯網技術是一種基于互聯網和傳感器技術的智能感知和控制技術,其可以通過傳感器、無線通信和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各種物理設備和系統的互聯互通,從而實現對物理世界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4-5]。本文通過引入該技術,搭建模擬真實的工程環境,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
1 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設計
1.1 物聯網實踐教學設備選取
科學合理的物聯網設備是模型構建的基礎保障。因此,在開展模型設計前,選擇物聯網實踐教學設備。這就需要先明確模型的設計目標、功能需求、應用場景等。針對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進行實踐教學,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教學目的、實踐操作性、數據采集與處理、可視化報告生成等。根據應用場景和需求,選擇適合的技術,包括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的設備型號,具體見表1。
依據表1數據完成設備選取后,需要進行測試和驗證,確保其滿足應用需求后,方可投入后續實踐教學模型設計中[6-8]。
1.2 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接下來,確定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方案。先確定無損檢測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檢測目標選取相應的儀器設備。常見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儀器及其用途見表2。
在完成設備選取后,應根據檢測混凝土結構的大小和形狀,確定需要檢測的范圍和區域,進而布置測點和測線[9]。其中,測點是指單個的檢測點,測線是指一系列相鄰的檢測點組成的線段或區域。根據確定的測點和測線,在實際的檢測對象上布置相應的測點和測線[10]。使用相應的檢測儀器對混凝土進行檢測,在布置好的測點和測線上采集相應的數據。根據需要檢測的混凝土結構特點,選擇超聲波法進行無損檢測,利用縱波在混凝土結構中的傳播特性,實現無損檢測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中無損檢測數據的計算表達式
如下:
(1)
式中:E表示混凝土結構材料的彈性模量;μ表示泊松比;ρ表示密度。通過上式,可得出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數據。對得出的檢測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檢測結果。以此為基礎,可對混凝土結構進行評估,并編制成檢測報告,用于實踐教學。綜上,完成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該方案可為實踐教學模型設計提供有力的支持。
1.3 基于物聯網的實踐教學模型構建
基于上述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型。模型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本文設計的實踐教學模型以實踐目標、實踐項目、成果層次為核心,屬于三維實踐教學模型。以圖1為基礎,在構建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時,應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為目標,設計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實驗項目,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物聯網技術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教學模型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數據采集模塊:明確實踐教學的目標,使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和RFID等物聯網技術,對混凝土結構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包括溫度、濕度、應力、位移等參數。
(2)數據處理模塊:根據實踐教學的目標,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通過云計算平臺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存儲、分析和處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3)無損檢測模塊:利用超聲波、紅外線等技術對混凝土結構進行無損檢測,獲取其內部缺陷和損傷信息。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整合檢測信息與教學資源。
(4)可視化報告生成模塊:根據實踐教學方案,將檢測結果和處理數據轉換成可視化報告,便于教師和學生進行評估和比較。
在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中,需要添加實踐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分配等。按照實踐教學計劃和組織安排,開展實踐教學,包括實驗操作、問題解答、進度控制等,引導學生完成實踐項目,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需要注意的是,構建實踐教學模型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程需求和技術發展形勢。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實現因材施教。
2 實驗分析
2.1 實驗準備
為驗證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的可行性,進行了3組實驗,其中對照組1采用文獻[1]提出的實踐教學方法,對照組2采用文獻[3]提出的實踐教學模型,實驗組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通過對3組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比較,可以驗證實踐教學模型的可行性。
考慮到實驗設備和實驗技術的限制,選擇適中規模的某市S橋梁作為此次實驗對象,以便更好地驗證實踐教學模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S橋梁結構類型為鋼筋混凝土橋梁,該橋梁經過多年的運營和使用,出現了多種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方面的損傷和缺陷,包括表面裂紋、鋼筋銹蝕和混凝土剝落等。選用超聲波檢測儀、電磁感應檢測儀、物聯網傳感器節點、無線通信設備、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作為實驗工具,對該橋梁進行檢測和分析,以驗證所提實踐教學模型是否能進一步了解鋼筋混凝土橋梁的損傷情況和特點,為實踐教學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2.2 結果分析
分別采用傳統的無損檢測方法和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對該橋梁進行檢測,記錄相關的實驗數據和操作流程,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
選取實踐教學模型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精度作為此次實驗的評價指標。在進行本次無損檢測時,選擇具有一定理論與實踐基礎的學生完成檢測,以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性。同時,為了保證模型檢測結果的可信度,采取多次檢測、重復驗證等方式獲取實驗結果。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的精度對比結果見表3。
通過表3的模型檢測精度對比結果可以看出,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在檢測精度方面具有優勢。具體而言,該模型可更準確地識別和檢測出鋼筋混凝土橋梁結構中的損傷和缺陷,降低了漏檢或誤檢的風險,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出混凝土中的鋼筋銹蝕位置、混凝土剝落面積以及混凝土表面裂縫長度,提高了無損檢測的準確性,可為實踐教學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實驗,全面評估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認為其可以為混凝土結構檢測的實踐教學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技術支持。
3 結 語
基于物聯網的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模型是針對現代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需求而設計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型。該模型旨在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的自動化、智能化和遠程化,以此為混凝土結構無損檢測實踐教學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通過對比實驗可知,該模型在檢測精度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是一種創新的、實用的教學工具,可以為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池漪,龔靜敏,王偉,等. 基于OBE理念的“橋梁工程無損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科技風,2023(23):111-113.
[2]洪曉江,余明東,錢波,等. 基于虛擬仿真的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實訓課程改革探討—以西昌學院為例[J]. 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7(2):101-104.
[3]陳思妮,丁梓棋,張妮娜,等. 面向數字化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型研究[J]. 海峽科技與產業,2023,36(2):32-36.
[4]劉海,賴思聰,岳云鵬,等. 地鐵隧道管片背后隱蔽缺陷無損檢測實驗平臺設計[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3,42(2):61-64.
[5]王繼年,王珩,陳明衛,等. 互聯網+BOPPPS教學模型下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 醫學教育管理,2020,6 (4):325-329.
[6]晉強,蔣慶,華容如,等. 無損檢測分級分類教學模式的探討[J]. 低碳世界,2022,12(12):196-198.
[7]王茹,范偉麗,陳淑萍.混凝土工程無損檢測實訓教學設計與實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21,50(2):71-73.
[8]趙行飛.無損檢測技術在建筑工程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佛山陶瓷,2023,33(9):85-87.
[9]王一鳴,張明. 論智能檢測融入土木工程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評價[J]. 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3):88-91.
[10]王茹,蔡慧慧. 參加技能大賽對混凝土無損檢測課程教學的反思[J]. 現代職業教育,2021(13):232-233.
作者簡介:馬志才(1986—),男,北京人,實驗師,研究方向為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實踐教學。
高 偉(1985—),男,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道路與橋梁虛擬仿真實踐教學。
蘇 磊(1985—),男,北京人,實驗師,研究方向為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實踐教學。
田 亮(1986—),男,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道路與橋梁施工實踐教學。
收稿日期:2023-11-27 修回日期: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