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潮興起,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產品不斷發展。文創產品發揚的文化原型眾多,包括但不局限于建筑、器物、古籍等。其中,以古籍為原型的文創產品在所有文創產品中比重小,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以國家圖書館古籍文創產品為例,分析古籍文化發展現狀和現存問題,探討設計美學在古籍類文化遺產中的創新應用,分析設計美學在古籍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價值,強調設計美學在文創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設計美學;古籍文創產品;傳承;國家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03
國家圖書館全稱中國國家圖書館,是我國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館藏的古籍資源數量之多,其種類包括普通古籍、甲骨、敦煌遺本、碑帖拓片、西夏文獻、趙城金藏、地方志等,以及館外和海外征集資源,總量約10萬部(件)。近年來,國家對古籍保護發揚的工作越發重視。2017年8月,原文化部印發《“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的通知中,提出利用古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古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2022年4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鼓勵古籍文創產品開發推廣。
一、古籍概況及價值分析
(一)古籍內容概述
對于“古籍”一詞并沒有明確的界定9d2dbe58bd48567d8b44c400407f050ce99830d1baa5ff530eb2fe05be3e934a,從文字、繪畫出現之始,文獻便產生,有典有冊。現今通常將未采用現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統稱為“古籍”。古籍的分類方式多樣,根據成書方式主要分為抄寫本和刻印本。抄寫本為人工謄寫,隨著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而產生了刻印本。根據寫刻情境、刻書時代、刻書地域和刻書性質的不同,刻印本還有較多更細致的分類。國家圖書館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古籍主要按照文獻類型、版本朝代、版本類型、文種四個部分對古籍進行了分類。
(二)古籍價值分析
1.文化價值
中華古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積累而成的文化遺產,蘊藏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想象力、創造力、凝聚力的結晶。古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內容涵蓋學科廣泛,包括歷史哲學、科學技術、文學文藝、地理風土等,為現代學術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通過古籍的傳承,可以保留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古籍中蘊含的美學觀念和人文精神,讓人能更好地領略到古代中國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
2.社會價值
古籍選本所收作品多為經典性文學作品,內容充沛,情感豐富,語言優美,表達生動。這些作品對少年兒童的知識啟蒙、普通民眾的文化普及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選本的審美教育,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古籍中的經典作品往往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古籍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過古籍的傳播和交流,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融合。
3.經濟價值
方志類古籍對各地區的物產、資源、環境等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些記載對今天發展特色經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通過挖掘古籍中的農業資源信息,可以發展特色農業經濟;通過了解古籍中的礦產資源信息,可以指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古籍中記載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跡、名勝古跡等,往往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通過開發這些資源,可以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游覽,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古籍保護和利用工作的不斷推進,古籍產業也逐漸興起。古籍的修復、出版、數字化等工作都需要專業的人才和技術支持,這為古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二、古籍發展現存問題
古籍從閱讀上艱深晦澀,其受眾局限于有文史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對普通民眾有一定門檻;早期古籍稀有珍貴,需有專人看護,無法公開于大眾之間傳閱,許多經典沒有得到宣傳推廣,古籍保護工作與古籍文化發揚函矢相攻,導致其文化價值被埋沒;區別于其他文物,古籍的內容復雜,涵蓋范圍較廣,但外在形式單一,主要以紙質印刷成冊為主,少部分為簡帛、甲骨,在與現代產品相結合的設計上實踐難度較大。古籍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古籍數字化保護項目的推進,實現了數字化圖書館,但由于早期古籍宣傳力度不夠,其影響力較小,因此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較低。古籍類文創發展也面臨多種問題,黃露學者在《公共圖書館古籍文創產品開發研究——基于我國29家文創試點單位古籍文創產品的調查》一文中通過對我國29家公共圖書館試點單位的文創開發工作進行調查,發現古籍類文創產品設計普遍通過整體復制的方式開發古籍、古書畫、拓片等珍稀館藏復仿品的方式[1]。根據文中考察結果,國家圖書館的古籍文創從開發設計到產品落地銷售較為成功,因此本文以國家圖書館古籍文創產品為例,通過設計美學視角分析古籍傳承在設計中的應用。
三、設計美學在古籍文創設計中的意義與作用
設計美學是現代理論研究技術與藝術結合的一門學科,設計美學將美學的思想與設計理念結合,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一門新的學科。設計美學研究的對象包括藝術設計的所有領域,從產品到設計過程、設計方法;從設計計劃、構思到設計的技術、制造;從物的實用功能到設計的文化品位、藝術形式、風格等都屬于設計需要考慮的范疇[2]。將設計美學融入古籍文創的意義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弘揚傳統文化,創新呈現方式
設計美學融入古籍文創設計,能夠將古籍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更直觀、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人們在欣賞和使用文創產品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統的古籍閱讀方式可能較為單調和枯燥,而設計美學的融入則為古籍提供了新的呈現方式。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美的設計,古籍中的文字、插圖等元素可以更加生動、有趣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提高閱讀體驗。
(二)提升藝術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設計美學強調對美的追求和創造,它要求文創產品在具備實用性的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通過設計美學的融入,古籍文創產品可以在外觀、色彩、材質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現代審美標準,更具藝術魅力。在文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設計美學的融入能夠為古籍文創產品提供獨特的競爭優勢。具備獨特設計風格和較高藝術價值的文創產品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提高購買意愿,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促進文化交流,推動古籍文化傳播
設計美學具有跨文化的特點,它能夠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古籍文創設計中融入設計美學,有助于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和尊重。設計美學的融入為文創產業帶來了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推動了文創產業的創新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和設計實踐,文創產業可以創造出更多具有獨特魅力和市場價值的古籍文創產品,為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四、設計美學在古籍文創設計的應用
(一)古籍文創產品的功能美
“功能美”實質上是指產品的實用功能所帶來的美。根據西方功能主義的觀點,凡是有用的產品都是美的,明確指出功能性對一個產品美的影響。王夫之提出的“文因質立,質資文宣”的文質關系論,對產品功能與形式之間的互補和轉化作了生動的闡釋[3]。一個產品的實用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其使用功能、經濟功能、技術功能,視覺上帶來的審美功能等。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古籍本身功能性較弱,設計師需要通過發揮設計主觀能動性,將古籍與現代產品相結合,豐富其功能性,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例如,國家圖書館推出的傳世名作系列鼠標墊,將《三山五園及外三營地圖》與現代產品鼠標墊相結合。《三山五園及外三營地圖》展現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經過百年營建的三山五園園林和護衛外三營的建筑古地圖,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將其與現代常用的鼠標墊相結合,不僅增加了使用功能,還通過鼠標墊的售賣實現了經濟效益。在帶來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達成了文化傳播的目的。
(二)古籍文創產品的形式美
1.比例與尺度
比例與尺度一般用來表達物體的大小和呈現的一種視覺關系。在產品設計中,一般將比例尺度與人機關系相連接。一件產品的大小尺度是否符合人的使用需要,決定該產品的形式上是否正確。部分古籍本身比例較大或較小,在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中通常需要在原型的基礎上,調整其原有比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傳世經典卷軸系冰箱貼》(見圖1)通過縮小原有古籍的尺度,使其與冰箱貼比例相結合。視覺上,袖珍的卷軸與卷軸原型尺寸產生反差,給用戶帶來新奇的體驗。形式上,冰箱貼的造型以卷軸為原型,裝飾效果更具有書香氣息。
2.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原指音樂中的節拍音調的變化,而在設計中通常理解為設計元素的重復排列、反復交替,形成視覺上的動勢。功能與形式是一個相對范疇,二者密切相連。一個產品的功能實現離不開一個合理的形式。國家圖書館推出的《敦煌·繁花化妝鏡》(見圖2),從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以及敦煌莫高窟第444窟寶相畫吉祥紋飾中汲取靈感,采用敦煌配色,抽象原有的圖案,與化妝鏡相結合進行創新設計。提煉抽象后的紋樣,帶有敦煌意味的同時,更加簡潔,具有節奏感。敦煌莫高窟第444窟寶相畫吉祥紋飾本身具有繁盛、美滿、富貴的吉祥寓意,與載體化妝鏡相結合而成,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3.變化與統一
變化與統一原指事物的多樣性與共性的統一。在藝術設計中,同一事物可能具有不同功能和形態。同一形態下,可能有多重用途。《山海經》是我國的上古奇書,現存十八卷,共計約三萬字。國家圖書館現存《山海經》相關古籍約100余種180余部。國家圖書館依據山海經進行文化創新設計,通過翻頁書的造型結合小夜燈,設計出了《山海經書燈》(見圖3)。閉合時,形態為書本;開合狀態下是一盞小夜燈,可用于照明或桌上裝飾。
(三)古籍文創產品的技術美
技術美與功能美、形式美相區別,但又密切相關。日本美學家竹內敏熊認為:“有用的技術對象為了作為承擔美的價值的事物而為人所體驗感知,必須按照內容與形象統一的美的規范。”技術美在生產中作為過程和手段存在,其成果離不開功能和形式的展示。技術是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實現手段,而技術美通過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展現而表達。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技術手段的快速更新換代,技術美在古籍文創產品研發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國家圖書館憑借現代技術手段,推出系列數字文創產品。數字文創是指通過螞蟻區塊鏈技術進行唯一標識的經數字化的特定作品、藝術品等,包括但不局限于數字畫作、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等形式。國家圖書館在《山海經袖珍長卷典藏套裝》中利用現代技術復刻了明代蔣應鎬所繪《山海經》,采取微噴技術還原色彩精度,使用50克輕薄宣紙手工裝裱,其精美程度讓使用者深刻體驗了技術美在古籍文創產品的展現。
五、結束語
古籍的傳統內涵和美學價值始終在傳承延續。通過對設計美學的深度吸收提煉、再利用,將傳統古籍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根據形式美法則不斷衍生融合出符合新時代審核且具有實用價值的產品。這正是對我們傳統古籍文化繼承發揚和創新探索的積極進化的過程。國家圖書館的文創產品的成功,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中華文化古籍是激發創意靈感的源泉,它在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是需要我們不斷發掘其現實意義,推陳出新,演變出新的載體和形式任其生長。中華文化古籍史的張力是無窮無盡的,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古籍,傳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內涵,是我們社會發展中不斷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露.公共圖書館古籍文創產品開發研究——基于我國29家文創試點單位古籍文創產品的調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1(05):32-41.
[2]李硯祖.論設計美學中的“三美”[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01):59-67.
[3]徐恒醇.現代產品設計的美學視野——從機器美學到技術美學和設計美學[J].裝飾,2010(0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