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采用新的技術與各專業領域相結合創作出新興的裝置藝術作品。同時,電子游戲在時代的浪潮下迅速發展,更多的人接觸到游戲,并且通過互動、沉浸和敘事能夠帶給玩家興奮、成就感、放松等多重情感體驗。在此前提下,游戲中的實時反饋、沉浸式體驗等互動元素也被很多藝術家引入裝置藝術作品中。觀眾從原本的欣賞者變成了參與者,甚至成為裝置藝術作品的一部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從傳感器到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的引入,為具有互動元素的藝術提供了進一步發展新應用的機會。但與此同時,這種融合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如何在引入更多互動元素的同時保持藝術品質和傳統表現方式的平衡?觀眾對待這種藝術形式是喜好、接受或者厭惡?如何能夠保持觀眾感受到多樣化的體驗?本文將探討裝置藝術中游戲式的互動元素是如何被創新運用的,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比較它們在使用游戲式裝置藝術中對觀眾參與和情感體驗的影響。
關鍵詞:游戲美學;裝置藝術;游戲元素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03
一、游戲美學與裝置藝術的共鳴
“美學”是哲學術語之一,表示對美、藝術和審美體驗的天生偏好。它深入研究了人類如何理解美、感受美和珍惜美,以及為什么一個特定的物體被定義為“美”或藝術。美學領域包括許多子領域,包括各種形式的藝術,如音樂、文學、戲劇和電影等。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概念,認為藝術的價值在于形式本身所帶來的情感,他強調形式在引發審美情感方面的核心作用。當下的電子游戲產品和多種風格的獨立游戲幾乎涵蓋了各種藝術形式,從視覺、聲音、敘事再到互動、情感、社會、技術都包含屬于游戲的特有美學。作為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的裝置藝術,其本身就是突破傳統藝術形式的存在。通過裝置藝術作品,藝術家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激發觀眾的情感和思想,有些作品可以促進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和發展過程。游戲和裝置藝術都是能夠以一種非常積極的方式吸引觀眾或玩家進入環境的媒介,這就使得觀眾不再是旁觀者的身份,而是以參與者身份與裝置藝術融為一體。
(一)游戲美學在裝置藝術中的再現
在游戲中,獨特的視覺效果、聲音設計以及與玩家的互動機制,構建出充滿魔法和沉浸感的虛擬世界,這些元素逐漸被藝術家所借鑒并將其融合在裝置藝術作品中。在視覺方面,游戲中的視覺元素可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低多邊形、像素藝術、賽博朋克或是一個超現實主義等。這個風格都可以被裝置藝術家使用,并且用這些風格來制造具有強烈沖擊力的作品或者一個超現實空間。例如,伊恩·程(lan Cheng)的《使者》系列作品,使用游戲引擎創建了實時模擬的數字生態系統,整個畫面也是電子游戲的視覺風格,他將此作品稱為“一個會自我玩的視頻游戲”。作品以投影裝置的形式呈現,思考了關于進化、人類意識起源以及與混沌存在相關的方式的永恒問題,觀眾可以觀察到虛擬世界的自我演化。
在游戲中,聲音不僅僅是一個背景元素,更是推動情緒,創造情感的強有力的工具。適合的音效和背景音樂可以增加沉浸感和氛圍,提供反饋或信息,促進故事情節,推進游戲進程。它能引導玩家的情感,幫助理解游戲內容,甚至有些游戲就是利用聲音來創作的游戲。例如,《節奏地牢》這款游戲,玩家需要跟隨音樂的節拍來移動和攻擊敵人。
在裝置藝術中,聲音同樣扮演著關鍵角色,它不僅可以為裝置藝術增添更多感官的體驗,還將觀眾與裝置作品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科里·阿肯吉爾使用任天堂游戲《超級馬里奧》中音樂元素和部分視覺元素創作出《超級瑪麗云》的裝置作品,他對游戲中的視覺元素和聲音元素進行重新解構,探索游戲音效的簡化及其對空間和情感的影響。
互動性是游戲的核心特征,也是裝置藝術創新的關鍵方向。通過引入游戲中的互動機制,觀眾從被動的欣賞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拉斐爾·洛扎諾·海默的作品《Pulse Room》由數百個白熾燈泡組成,排列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觀眾把手放在一個監測脈沖的探測器上,觸發燈泡與觀察者的心跳同步閃爍。現場展示了每個參與者的心跳,喚起了與生命、死亡和我們共同的人類經歷相關的情感,讓觀眾感受到存在的脆弱性和獨特性。此外,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和任務機制也被藝術家所采用。弗拉納根的作品《Giant Joystick》是一件巨型的游戲操縱桿裝置,只有觀眾合作才能操作,這種設計借鑒了多人游戲的合作機制,促進了觀眾之間的交流,強調了協作和社交互動的重要性。
(二)投影映射與沉浸式環境的創建
投影映射是將影像或者圖片投射到不規則物體表面的一種技術,通過精確計算將原本一些固定的建筑和雕塑類的物體轉變成動態的視覺體驗。這項技術在將游戲美學引入裝置藝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形式的裝置藝術作品不僅能夠改變觀眾對原本建筑物或者物體的空間感知,打破實際物理界限,同時能夠配合著聲音、燈光等效果為觀眾提供更多維度的體驗,為作品提供了更強的沉浸性。1991年克日什托夫·沃迪奇科就開始將這種技能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以建筑和紀念碑為投影對象,通過投射展現了復雜的視覺效果,從而推動了這一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此后,很多藝術家開始嘗試使用這種技術來創作裝置藝術作品。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應用,使觀眾能夠全方位地參與到作品中。藝術團隊Marshmallow Laser Feast的作品《Treehugger》利用VR技術,讓觀眾體驗成為一棵紅杉樹的感覺,增強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連接。這種體驗超越了傳統的觀賞方式,觀眾的身體和感官都被卷入其中。
互動性在沉浸式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傳感器、動作捕捉和生物反饋等技術,觀眾的行為可以實時影響作品的表現。丹·羅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的作品《Waterlicht》利用燈光和霧效,創造出一種虛擬的洪水景象,觀眾的移動和聲音會影響光的強度和形態,增強了對環境變化的感知。在沉浸式的環境中進行投影映射,可以創造出超越現實的體驗空間。
二、虛擬世界的物理化展示
(一)游戲場景和角色的物理化表達
當游戲中的元素被搬到現實世界,玩家對于游戲的追求從虛擬轉向了現實。在虛擬的世界中可以“叱咤風云”的玩家群體非常需要在生活中體驗游戲環境所帶來的真實體驗。這類體驗可以包括游戲場景、游戲角色、游戲道具等一系列虛擬物體的物理化展示。當然,這種展示也需要藝術家在現實空間中重構虛擬環境。
(二)虛擬空間在現實裝置中的再現
虛擬空間在現實中再現首先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持。除了燈光、視頻投影以外,很多藝術家選擇使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技術將虛擬的環境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這種類型的結合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尤其是使用AR技術的裝置藝術作品,需要將數字內容與現場的建筑、物品,甚至可能是植物或生物相結合。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讓觀眾在熟悉的真實環境下體驗到奇幻的虛擬世界,這對觀眾來說無疑是具有較強沖擊力的一次視覺體驗[1]。
為了將虛擬的空間以更真實的方式展現,聲音和觸覺可以將這個“真實”體驗上升到另一個高度。在這種環境或者空間中可以采用環繞聲的技術手段讓觀眾體驗到立體的效果。例如,模擬森林中鳥類的聲音、水聲、動物的吼聲,或者外太空這種非生活類的特殊聲音。當然,為了更全面地再現虛擬空間,具有觸覺的體驗會讓觀眾的感受更加真實。通過物體的震動、空間溫度的變化以及特殊氣流的活動、干濕度變化,觀眾可以在真實的空間內擁有虛擬世界的真實感受。
(三)虛實融合的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虛擬世界的物理化展示面臨諸多技術挑戰,特別是在如何實現虛擬與現實的無縫融合,使得觀眾能夠獲得沉浸式的體驗。就目前的硬件設施以及場地人員來看,裝置藝術將虛擬世界融合到現實環境中具有諸多挑戰。
1.精確的空間映射與定位
現在很多裝置藝術經常會出現定位有誤差的問題,而這一點的誤差可能會破壞觀眾的沉浸感。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選擇高精度的定位和跟蹤技術。通過結合深度攝像頭與傳感器,可以更好地進行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映射,使虛擬元素與周圍環境能夠以更精準的方式對齊并呈現。
2.多感官融合的一致性
虛擬世界的物理化展示需要將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結合在一起。如果各感官的刺激不同步,觀眾可能會感到不適,甚至產生眩暈等生理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更新硬件,采用同步控制系統對多種感官反饋進行協調,確保聲音、震動、視覺等感官輸出在時間上保持一致。這可以包括與所有投影設備、音頻系統和觸覺設備集成的同步觸發器和實時反饋控制,以創造更連貫的感官體驗,盡可能地降低觀眾的不適感。
3.物理與虛擬材質的視覺差異
虛擬世界中的物體可能與現實物體存在材質上的差異,有些甚至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物體,這類物體特別是光照、反射和質感上的不同,可能使得虛擬與現實之間產生明顯的視覺分割,從而影響整體的沉浸感。面對現實物體虛擬化這個融合,需要通過使用基于物理的渲染(PBR)來模擬真實的光線反射和散射效果,同時結合環境光探測技術來動態調整虛擬對象的光照,使得它們與現實物體的視覺效果更加匹配。而對于虛擬物體現實化,就需要對材料進行研究和比對,選出最適合的觸感和視覺效果。
三、游戲機制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
將游戲機制應用于裝置藝術是兩個藝術之間的探索,也是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穎的互動形式的藝術形式。引入游戲互動元素和任務獎勵制度等機制,可以豐富裝置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這種結合使觀眾更有深度地進入游戲式的互動體驗機制中。在裝置藝術體驗中引入游戲機制有許多可能的實現方式。例如,一些裝置有觸摸感應的部件,觀眾可以選擇操縱它們,就可以觸發不同的藝術表現內容。這種功能對藝術體驗的沉浸感有直接影響,并且更直接地將觀眾的身體感受與藝術展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一)互動性與參與性
裝置藝術中的互動,不僅僅是觀眾與作品之間直接的身體互動這一種表層的形式主義,而是如何通過互動來影響觀眾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說互動性突出了觀眾對作品體驗的控制程度,那么參與性則指出了觀眾對作品意義的情感投入程度。在許多裝置藝術作品中,觀眾需要做出選擇、參與操作,甚至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這種作品可以賦予觀眾更多的權力,讓其具有強烈的掌控感,而且觀眾的行為可能會對裝置作品產生實際的影響,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是與眾不同的。
這種互動和參與性,還可以激起觀眾對作品的情感反應。這使得觀眾不僅在互動中體驗到作品的變化,而且在操作中與藝術作品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互動產生的某些聲音或者畫面可能會喚起觀眾的某些記憶或情感,使他們與作品產生更多的聯系。這種情感聯系確保了觀眾的體驗超越了物理空間的對話,進入了精神層面的交流[2]。
(二)游戲內任務和獎勵系統的藝術化改編
任務和獎勵系統是游戲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游戲讓玩家持續喜愛的關鍵。在裝置藝術中,這一機制被藝術化地改編和應用,使得作品能夠提供具有遞進性的體驗。當觀眾執行各種任務或互動時,他們將以某種方式獲得“獎勵”,如燈光變化、聲音提示或作品形狀發生變化。獎勵系統將促使觀眾積極探索作品,促使觀眾更徹底地參與其中。這些“獎勵”可以為觀眾帶來即時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正是游戲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獎勵系統還可以被設計成不確定性的,讓每一次的互動體驗都有所不同,從而激發觀眾多次參與的欲望。
(三)觀眾行為與游戲反饋的裝置設計
游戲機制在裝置藝術中的另一種作用就是可以相互產生一定的反饋。這種反饋機制需要觀眾通過在展覽過程中的某種行為來觸發。通過視覺、觸覺等多方位的形式反饋給觀眾。同時,觀眾對裝置本身的體驗會產生許多情感反應,如興奮、好奇、成就感、挫敗感、同理心、沉思等多種情感。這些在展覽過程中偶發的情感體驗能夠對觀眾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
游戲機制還可以作為敘事的工具。通過為觀眾設置不同的選擇路徑,藝術作品可以呈現出開放性的敘事結構。觀眾的選擇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呈現方式,這種多線性敘事使得每次互動都有可能是不同的,賦予了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和層次感。當然,這種開放性的展示方案并不適合所有的裝置藝術,這需要藝術家思考他的作品的設計理念以及表達觀念是否可以采用這種隨機性的互動體驗。
四、結束語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硬件的革新,游戲的美學、技術、互動反饋、沉浸感等已經被廣泛應用到裝置藝術的創作中。這種帶有游戲性的裝置賦予觀眾更多的與作品互動的主動性和參與感,也為藝術的表達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推動裝置藝術的不斷變革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必須在科技和藝術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以確保作品既具有技術創新的魅力,又具有深刻的藝術表達。筆者堅信,游戲元素不僅可以推動裝置藝術的發展,也為當代藝術領域提供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參考文獻:
[1]楊志勇.以光為媒——互動燈光裝置下的新型游戲形態設計[J].設計藝術研究,2023,13(05):75-79.
[2]鐘舒.新媒體藝術的游戲性——兼論一種平滑平庸的美學[J].媒介批評,2023(02):38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