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粵語合唱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面臨著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實現創新發展的挑戰。本文分析了粵語合唱在新時代的演繹特點,探討了傳承與發展粵語合唱的有效途徑,以及如何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多元文化交流,推動粵語合唱藝術的持續繁榮。通過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粵語合唱在新時代演繹與傳承中的創新策略,為粵語合唱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時代;粵語合唱;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03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日益受到重視。粵語合唱,作為嶺南地區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音樂藝術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粵語合唱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實現創新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粵語合唱不僅需要在音樂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進行創新,還需要在傳播方式和文化內涵上加以豐富,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本文從新時代下粵語合唱的演繹特點、傳承與發展途徑、創新策略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為粵語合唱在新時代的演繹與傳承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粵語合唱的藝術價值與意義
粵語合唱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在嶺南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與意義。
(一)歷史文化價值
粵語合唱承載著豐富的嶺南文化傳統,其歌詞、旋律和演唱方式都蘊含著廣東地區的歷史、民俗和語言特色。它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粵語合唱,人們可以了解到廣東地區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和民族精神,對于研究我國南方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落雨大》《月光光》《一蚊一斤雞》與《香港街道迷宮》等作品,是以廣東童謠、粵語拗口令等極具廣東地區語言特色和人文風土特色的歌謠旋律為基調創作的,反映了廣東地區特有的生活風貌與特點[1]。
(二)藝術審美價值
粵語合唱的旋律優美,富有韻律感。它融合了中西方音樂元素,既受到傳統的粵劇、廣東音樂的影響,也有現代流行音樂的影子。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粵語合唱在音樂審美上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藝術需求。粵劇改編合唱如《荔枝頌》,粵語流行曲改編合唱如《不再猶豫》《獅子山下》《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與《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不僅保留了粵語合唱原有的藝術特點,還在審美價值上進行了拓展和提升。這些作品改編成合唱后,旋律的層次感和和聲的豐富性得到了增強。通過不同聲部的和諧交融,歌曲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刻,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細膩,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具有較高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滿足了聽眾對音樂深度和廣度的審美需求。
(三)社會教育價值
粵語合唱作為一種群體性藝術活動,具有強烈的社會教育功能。它能夠培養人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時,粵語合唱的歌詞往往傳遞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作用。新時代下,粵港澳大灣區新創作的粵語合唱作品《航行者1號》《等天開朗》與《新時代之光》等,不僅體現了粵語合唱的藝術特色,還在社會教育價值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等天開朗》這首歌曲傳遞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鼓勵人們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相信未來會更好;《新時代之光》則歌頌了新時代的成就和愿景。歌曲通過歌詞傳遞了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2]。
(四)民族認同價值
粵語合唱是嶺南地區的一種特色音樂藝術,它強化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在新時代背景下,粵語合唱更是成為一種表達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方式。通過粵語合唱,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廣府特色的粵語合唱作品《英雄花放荔枝灣》《嶺南花香珠江水長》等,通過音樂和歌詞傳達了嶺南地區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民族認同價值。
(五)國際交流價值
粵語合唱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已經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它不僅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還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通過粵語合唱的國際交流,有助于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如2011年的香港國際兒童合唱節的主題曲《只有和聲》,以其獨特的粵語魅力,為合唱節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又如《韻樂共流》,作品融合了爵士和聲、輕快搖擺節奏與粵語聲調韻律,創作極具國際化。該作品常出現在各類國際合唱比賽活動中,頗受世界各地合唱團的喜愛[3]。
二、新時代粵語合唱的演繹特點
(一)粵語合唱作品的創新與改編
粵語合唱作品在新時代的演繹與傳承中,創新與改編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創新方面,粵語合唱作品可以嘗試創作新的旋律,以及運用現代和聲技巧,使作品更加符合現代聽眾的審美需求。作曲家可以在保留傳統旋律的基礎上,加入新的音樂元素,如流行、搖滾、電子音樂等,以豐富合唱作品的風格和表現力。改編是粵語合唱作品創新的另一種方式。通過對傳統粵語歌曲的改編,使其在保留原有韻味的同時,融入新的音樂元素和現代審美。歌詞的創新也是粵語合唱作品創新的重要方面。創作者可以結合現代社會的熱點話題,創作反映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的歌詞,使合唱作品更加貼近聽眾的生活體驗。
(二)粵語合唱的多元化風格
粵語合唱在風格上的多元化,是其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重要特征。粵語合唱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現代音樂元素,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風格。這種風格既保留了粵語合唱的本土特色,又具有現代音樂的活力。粵語合唱在風格上不僅融合了嶺南地區的民族音樂元素,還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拉丁等。這種跨文化的融合使得粵語合唱更具國際化的視野和吸引力。粵語合唱在演唱形式上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除了傳統的合唱形式,還出現了獨唱、重唱、對唱等多種演唱方式,以及與舞蹈、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使得粵語合唱的表現力更加豐富[4]。
(三)粵語合唱與流行音樂的融合
粵語合唱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是其在新時代尋求新發展的必然趨勢。粵語合唱作品在創作中引入流行音樂元素,如流行旋律、流行和聲、電子音樂等,使得合唱作品更加符合現代聽眾的口味。這種融合不僅能夠吸引年輕聽眾,也能夠讓粵語合唱在音樂市場上更具競爭力。粵語合唱與流行音樂的融合還體現在流行歌手與合唱團的合作上。通過這種合作,流行歌手可以為合唱作品帶來新的演繹風格,而合唱團則可以為流行歌曲增添獨特的和聲效果,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粵語合唱與流行音樂的融合還體現在演出形式的創新上。例如,結合現代舞臺技術,如燈光、音響、投影等,創造出更加震撼的視聽體驗,使粵語合唱的演出更加現代化和商業化。
三、新時代粵語合唱的傳承策略
(一)加強粵語合唱的普及
粵語合唱作為嶺南文化的璀璨瑰寶,其普及與推廣不僅是藝術的傳承,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為此,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學校與教育機構應攜手并進,將粵語合唱視為特色文化項目予以高度重視,并融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動中,使之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音樂橋梁。我們倡導在區域內廣泛舉辦粵語合唱音樂節、藝術展演及交流論壇,為公眾提供近距離感受粵語合唱魅力的平臺。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激發社會各界對粵語合唱的興趣與關注,還能促進不同年齡段人群之間的文化共鳴與情感交流。同時,鼓勵媒體與網絡平臺加大對粵語合唱的宣傳力度,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并欣賞到粵語合唱的獨特韻味。此外,建立粵語合唱愛好者社群,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促進信息共享與技藝傳承,讓這一藝術形式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生根發芽。在推動粵語合唱普及的過程中,我們還應注重與國際文化的交融互鑒,邀請海外華人藝術家參與合作,共同演繹具有嶺南特色的合唱作品,讓粵語合唱成為連接全球華人的文化紐帶[5]。
(二)培養專業粵語合唱團隊
在新時代背景下,粵語合唱作為一種特色音樂藝術形式,其社會價值和教育意義日益凸顯。為了更好地推廣和發展粵語合唱,培養專業粵語合唱團隊顯得尤為重要。粵語合唱團隊的培養可以分為專業粵語合唱團隊與大中小粵語特色學校合唱團隊兩個層面。
1.專業粵語合唱團隊的培養
專業粵語合唱團隊的培養目標是打造一支具有高水準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合唱隊伍,其培養過程包括:通過公開招募或內部選拔的方式,挑選具有音樂天賦和粵語基礎的人才。入選后,進行系統的音樂理論、聲樂技巧、合唱排練等專業培訓;聘請經驗豐富的音樂家和合唱指揮家擔任藝術指導,對團隊進行專業的聲樂訓練和合唱排練,提升團隊的整體藝術水平;定期組織團隊參與各類音樂會、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國內外合唱比賽,通過實踐演出鍛煉團隊的合作能力和舞臺表現力;鼓勵團隊創作和改編具有粵語特色的合唱作品,通過創新性的藝術實踐,豐富粵語合唱的藝術表現形式。
2.大中小粵語特色學校合唱團隊的培養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沃土上,大中小粵語特色學校合唱團隊的培養旨在深化青少年對粵語藝術的情感聯結與文化認同。這一宏偉藍圖聚焦于通過合唱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傳承與弘揚粵語文化的精髓。
我們倡導以市級、區級文化機構為引領,策劃并舉辦一系列粵語合唱展演、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搭建起展現粵語合唱魅力的廣闊舞臺。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校間組建粵語合唱團的熱情,更以競賽與交流的形式,促進了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學習,共同提升粵語合唱的藝術表現力。為營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粵語合唱氛圍,學校利用校園廣播播放經典與現代粵語合唱曲目,通過海報、文化墻等形式展示合唱風采,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愛上粵語合唱的韻律與情感。在班級層面,我們倡導將粵語合唱融入日常文化活動,如設立“粵語合唱角”,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由練習與交流;鼓勵班級自創粵語合唱曲目,將傳統與創新巧妙融合,展現青春活力與文化自信。同時,積極為班級合唱團隊爭取校外展示機會,如社區演出、文化交流節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展示中成長,讓粵語合唱成為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文化橋梁。
(三)舉辦粵語合唱比賽與交流活動
1.策劃多樣化的比賽與交流活動
確保活動內容涵蓋粵語合唱的各個方面,包括經典作品的演繹、新作品的創作、合唱技巧的展示等。可以設置不同的比賽環節,如獨唱、重唱、小合唱、大合唱等,以滿足不同參與者的需求。除了傳統的比賽形式,還可以引入工作坊、研討會、大師班等交流活動,讓參與者有機會學習合唱技巧、交流心得,以及與知名合唱藝術家互動。設計不同難度的比賽類別,以吸引不同年齡層和水平的參與者。
2.展示藝術成果與增強社會關注
通過比賽和交流活動,為參與者提供展示自己藝術才華的平臺。可以在比賽結束后舉辦匯報演出,讓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向觀眾展示他們的成果。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對比賽和交流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吸引更多的觀眾和參與者。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電視、廣播、報紙等渠道發布活動信息,以及比賽精彩瞬間和獲獎者介紹。通過這些活動,建立與學校、社區、音樂機構等的合作網絡,共同推廣粵語合唱藝術。同時,可以邀請文化名人以及媒體代表等參加活動,提高活動的官方認可度和公眾關注度。通過這些精心策劃的比賽與交流活動,粵語合唱藝術不僅能夠得到有效的推廣,還能夠激發更多人對合唱藝術的熱愛和參與,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升粵語合唱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四)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廣粵語合唱
利用新媒體平臺,創作和傳播與粵語合唱相關的音頻、視頻、圖文等內容,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粵語合唱;通過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與聽眾建立直接的溝通渠道,收集反饋,不斷優化粵語合唱的內容和形式;運用新媒體營銷策略,推廣粵語合唱相關的活動、演出和產品,擴大粵語合唱的市場影響力。
制作合唱團的現場演出視頻、合唱作品的錄音,以及合唱教學視頻等,通過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博等渠道進行發布。例如,可以制作一系列“粵語合唱經典回顧”或“粵語合唱新作品首映”的視頻,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設計富有創意的圖文內容,如合唱團的介紹、合唱作品的背景故事、音樂知識普及等,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分享。這些內容可以是信息圖表、海報、漫畫等形式,旨在以輕松有趣的方式傳播粵語合唱知識。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新時代下粵語合唱的演繹與傳承的探討,分析了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演繹特點、傳承與發展途徑以及創新策略。粵語合唱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在新時代面臨著既要保持傳統特色,又要融入現代元素的挑戰。總之,新時代下粵語合唱的演繹與傳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相信,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粵語合唱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為我國音樂藝術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蘇枬汎.新時代下的廣府歌謠合唱新演繹[J].黃河之聲,2021(06):3.
[2]賈婷.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轉化研究[J].藝術科技,2019(09):1.
[3]金振麗.議廣府童謠的藝術教育價值[J].音樂時空,2019(23):123-125.
[4]唐鵬飛.智慧課堂下粵語童謠音樂教育價值的初步探究[J].讀天下:綜合,2021(25):86-87.
[5]宋揚,陳倩玉.基于方言保護下的對粵語文化進行“粵語品牌”建設[J].品牌研究,2020(2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