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捷克作品《新疆之春》,描繪了新疆入春時的美景,全曲充分利用艾捷克細膩柔和的表現力,為聽眾呈現了入春時的意境美,表達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艾捷克在音樂表現過程中,音樂表達極其豐富,在表現快活愉悅的情感時,音色圓潤而舒適,飽滿而微妙。通過這首描繪景物的樂曲中艾捷克所用到的表現手法,可以聯想到其他的弦樂作品,艾捷克的表現手法與二胡等弦樂息息相關,因為所有的弦樂作品都是通過聲音的粗細強弱來表現某種意境。本文以維吾爾樂器艾捷克為研究對象,以其作品《新疆之春》為外在呈現,從創作背景、作品分析、意境之美三個層面逐一進行探討與分析。從探究中找到共性,提倡艾捷克音樂作品今后的發展應更多地與其他弦樂相融合,彼此借鑒,共同發展。
關鍵詞:艾捷克;新疆之春;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03
艾捷克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傳統弓拉弦鳴樂器,主要流行于新疆麥蓋提、巴楚、喀什、莎車等地,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卡姆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維吾爾族樂器艾捷克一直都流傳在民間,是最傳統的民間樂器,最開始是出現在和田等地區,隨著文化的傳播,后來才在其他地區慢慢出現。艾捷克的外形很精致小巧,是個球狀,純手工木頭制作,內側蒙蟒皮,通過音柱與桐木板相連接,使共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周圍有小點點狀的小孔,是發聲用的,琴拖是可以轉動的,設計與小提琴極其相似,這樣的設計是用以調整弓與弦的角度,音色具有版面震動與皮面震動相結合的效果。我們現在通常用的都是改良后的艾捷克,古老的艾捷克因為制作方法及使用的材料、技術等具有音箱特別小、音量不夠響、演奏音域窄的缺點,雖然音色獨特但滿足不了更多歌曲的演奏需求,演奏和學習不方便,由于音域窄演奏不了更多的曲目,只能演奏當地的部分樂曲,不能跟樂隊一起演奏,不能更容易地創新演奏技巧及演奏技法。于是就有了改良艾捷克,改良后的艾捷克加寬了音域,改善了音色,提高了演奏水平及演奏技巧,能適應多種樂隊編制和各種音樂形式的演奏,能突破狹義的民調演奏,能實現各民族音樂、世界音樂、各種風格音樂的演奏。
若就艾捷克的相關研究進行檢索,會發現相關文獻寥寥無幾,僅有四十余篇期刊、相關論文二十余篇。且下載量較多的研究,多是以維吾爾族音樂、維吾爾族樂器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涉及了艾捷克的一定研究。以艾捷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章,更多是從樂器層面進行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作品的分析。因此,本文將以作品為切入點,先對艾捷克作品《新疆之春》的創作背景進行論述,接著從節奏節拍、旋律、曲式等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最后從美學層面對該作品的意境美進行探討。
一、《新疆之春》創作背景
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這樣偉大的文明古國,在近代卻逐漸落沒。自1840年以來的一百多年,中國人民受盡了屈辱,盡管如此,中華民族始終堅信光明的到來,緊跟中國共產黨的步伐,在敵人面前敢于沖鋒、迎難而上,終于在1949年取得勝利,而后開始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疆人民以“春”為題材,載歌載舞慶賀新生的精神風貌,與春之生機盎然相呼應,以優美的旋律、歡快的節奏、大氣的曲風、動人的語調、真摯的情感講述著新疆春天的故事,呈現出新疆人民新的生活[1]。
《新疆之春》由馬耀先、李中漢于1956年創作。此作品作為新疆文藝史中的重要音樂作品之一,在創作過程中,作品主題部分先由馬耀先先生進行初步創作,華彩樂章后由李中漢先生修改升華,最后通過層層實踐,經眾多中國優秀小提琴作曲家不斷打磨、錘煉與完善,最終形成短小精悍并極具新疆地域特色的小提琴獨奏曲。后經過樂器間的共鳴與摩擦,此作品成為艾捷克音樂作品的經典曲目。整首曲子真實地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全曲曲風在速度把控上以小快板構成,所呈現的氛圍是快樂愉悅的,所以,節奏特點均以舞蹈性節奏為主,全曲演奏音區都為高音區,并且多次使用了用弓技巧,如跳音、跳弓、撥弦等。《新疆之春》正是艾捷克演奏家在小提琴原創作品基礎上,根據艾捷克的音色特點稍作更改,后被列入艾捷克作品教材中。《新疆之春》作為艾捷克代表性曲目,在全曲音型結構上模仿了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使作品的特色更加鮮明與鮮活。此曲將中華民族精神、新疆人民民族精神與氣節完美地展現在作品中,體現了濃郁的音樂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新疆之春》曲式分析
《新疆之春》全曲為2/4拍,切分節奏是其主要的節奏,極具舞蹈性與跳躍感。第一部分強勁有力,以二分音符的長音起始,音樂逐漸分裂,轉入活潑跳躍的節奏音型。在音樂的第二部分,以新疆手鼓的伴奏節奏為素材,小提琴用雙音的演奏方式奏出具有活躍舞蹈性的旋律,以表現人們載歌載舞,快樂度過節日的情景,再往后就是散板,沒有嚴格的節奏節拍限制,在這里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情感的投入任意延長某個音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似乎增添了入春的一絲絲神秘感,這段結束后,音樂又回到了最開始的活躍氣氛,在曲子的結尾,與鋼琴伴奏來一個強有力的和弦結束全曲。
縱觀全曲,在速度上,曲目的速度為Allegro,是歡快且優美的。旋律展現的音區集中在高音區,全曲的旋律都是歡快愉悅的,表現入春時節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精神飽滿的快樂狀態,只有到中間散板部分時,旋律逐漸緩慢,讓人陷入無限的遐想中,似乎讓人感覺自己來到了鄉下,在葡萄架下悠閑地欣賞著入春時的美景,使人陷入沉思。在曲子的最后,又會回到一開始的活躍氣氛中,干凈利落地結束全曲。
《新疆之春》是一個ABA的單三部曲式,以A大調為主,如譜例1所示,樂曲開始是一個兩小節同音反復的引子,然后在鋼琴的輕快伴奏下,剛開始呈現的是喜悅的氣氛,樂曲旋律活潑,用跳弓開篇,繼而轉向連弓的技法。
樂曲的B段是一個反復性的兩句式樂段,調性由A轉到D大調,用小提琴的弓根雙音演奏,顯得很干脆利落,在這里會使用到切分的節奏,這是新疆歌曲最常用到的節奏型,顯得氣氛很活躍,過幾個小節之后,樂曲又回到了A大調。小提琴的技法由雙弓改為撥弦的方式,又有一番獨特的感覺,鋼琴用八度的方式繼續維持著新疆舞蹈的感覺。這段旋律采用了我國民間音樂中的“魚咬尾”以及西洋的“模進”手法,強度逐漸變強,達到音樂的巔峰,A1段是再現段,基本上再現A段,只是在后半部稍有變化,小提琴在連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跳弓和高音區長顫音中演奏,直到最后的三小節,速度逐漸減慢,鋼琴伴奏與演奏者一同按下鏗鏘有力的和弦,精神地結束全曲。
三、《新疆之春》意境之美
所謂“意境”,就是“意”和“境”之合,前者指的是作者的主觀意象,而后者則是藝術家營造的客觀景象。情境與物境的有機結合才能共同締造“意境”之美。
(一)物境的自然美
“物境”在王昌齡的《詩格》中意為偏重于寫景的部分。物境的出現為與情境的呼應奠定了客觀基礎。《新疆之春》的“物境”在艾捷克的演奏中凸顯出更為具體的形象。《新疆之春》使用改良后的艾捷克,它的音色與小提琴大同小異,如果說小提琴的音色猶如海水,水清粼粼的,絲綢般滑過,那艾捷克的聲音里還會有海邊小石子兒和水相碰,發出的潺潺流水聲,無數細砂石“沙沙作響”,具有別具一格的異域風情。艾捷克的音色既能使人感到像是走進了荒山野嶺,只見那兒寸草不生,人跡罕至,渺無人煙,給人孤獨憂傷的感覺,又能讓人進入“火樹銀花不夜天,金龍醉鳳舞除夕”熱鬧喧囂的境界。
全曲為單三部曲式,開始時是非常有力度的二分音符,使人陷入無限的幻想中,并引發入春時節心中的竊喜。第一部分的演奏必須鏗鏘有力,充滿生機,不能拖沓,這樣才能表現出春日里的生機盎然。音樂逐漸由連音變為跳音的形式,顯得活潑可愛,隨后又進入連音效果,艾捷克高音區的音色本來就很響亮,更加具體地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形象。
中段部分先后轉至D大調與原調性A大調,在雙弦上演奏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旋律,以表現人們跳起歡樂的手鼓舞的情景,伴隨著響動的鈴聲,舞姿時而如青云般慢移,時而如旋風般急轉,舞出詩句里的悲歡離合。此時音樂逐漸進入高潮,運用了一段用左手撥弦、和弦音型以及快弓奏法交替出現的全曲最華彩的樂段,這里的音響效果就像哈薩克族樂曲冬不拉一樣,富有節奏感和層次感。
(二)情境的釋然美
“情境”是創作者的作品中偏重于書寫情懷的部分。情境在藝術作品中的描繪,將為引起觀眾的內心共鳴做出情感鋪墊。而在樂曲的華彩樂段,也是散拍部分,此段的伴奏與旋律緊密結合,華彩剛開始時的音符在節奏節拍上有相對的自由性,根據個人情感的變化來演奏,所以每個人演奏的風格都各不相同。可能有些地方有的人愿意把長音拖得更長一些,都是因人而異,開始的幾個音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節奏節拍限制,根據個人情感的脈絡去延長每個音符的時間,而這種演奏上的自由性也造就了情境的釋然之美。
此段的情緒是平穩、緩慢、深情的,所以每個音符拖得時間較長,多用長音去表現,在按每個音符時會用到顫音、揉弦等技巧,要注意強弱對比,使用連弓的演奏技法時要平穩舒緩地換弓,使旋律線條優美動聽,流暢自然,同時演奏者隨著伴奏的運行平穩前進,演奏時要格外重視線條的流暢性,換弓時不能有任何的瑕疵,否則不僅會影響情境的營造,更會影響整個樂段優美柔和的意境。
(三)心境的超然美
情足境完,情境交融。物境的自然美與情境的釋然美在樂曲中有機結合,形體完備。而樂曲最終給觀眾的感受,不僅限于聽覺上的享受,更會帶來聽覺效果所延伸出的視覺“虛境”:艾捷克音樂作品中具有無限的意境美,可以從演奏過程中的每一個用弓技法中感受到春意盎然。新疆人民圍繞著火爐盤腿而坐,大家吹彈歌唱,歡笑滿堂的場景仿佛浮現眼前。艾捷克的音色使人們神怡心曠之際,耳邊好像有一陣微風起伏,遠遠傳來縷縷琴聲。每一個音符下,都埋藏一顆平靜而柔韌的心靈,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情景交融,能從演奏者的演奏中聯想到一幅畫面,從而產生的情感與樂曲的主題密切呼應,由景生情,由情而聯想到景。虛實相生,除了能感受到樂曲能直接呈現給人的感情外,從空白之處或者是從實有的畫面中另有所悟,虛實結合,更能體現其多層意蘊。這種聽覺上的“實境”與視覺上的“虛境”互相滲透與轉化,大大豐富了樂曲中的意象,開拓了作品的意境,充實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從而共同體現出這首樂曲帶給觀眾心境的超然美。
四、結束語
作品《新疆之春》氣氛活躍,表現的是歡樂灑脫的情景,只有真正走入音樂中,才可以感受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意境美。艾捷克作品《新疆之春》所表現的意境美并不是作曲家簡單的描繪物象和意念,而是演奏家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新疆景物真實的情感和內心感悟,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感、一種意識,是作曲家與演奏家對于情與思、景與物以及新疆真實畫面的完美融合,是一種音樂“情景交融”的境界。
改良以后的艾捷克具有多樣化的發展空間,能演奏各民族、各風格、各音樂體系的作品。艾捷克除了能演奏本民族的樂曲外,還能演奏其他國家的名曲,如古典、爵士樂等,在樂隊中起到的作用與西方小提琴一樣,有高、中、低音聲部,凡是小提琴能演奏的樂曲艾捷克都能演奏,小提琴能表達的音樂作品艾捷克都能表達。艾捷克樂器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既可以表現多元化世界音樂,又可以拓寬、豐富民族樂器呈現,但意境始終貫穿在樂器的靈魂中,任何時代,意境美都是音樂作品呈現的精髓之一,都是不能夠舍棄掉的,在傳承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適當吸收現代音樂文化之長,兼容并蓄,努力使得艾捷克這一樂器走向世界多元音樂格局,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器樂藝術走向更加寬闊的道路,使得中國的音樂藝術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縣怡妃.小提琴演奏中揉弦技巧和情感表現[J].黑河學院學報,2021(0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