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幼兒舞蹈藝術的創作手段,新媒體時代為幼兒舞蹈藝術的創作思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文探討了新媒體技術如何影響幼兒舞蹈藝術的創作,分析了新媒體時代幼兒舞蹈藝術的創作思維特點,并提出了相應的創作策略。通過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新媒體技術在幼兒舞蹈創作中的應用,以及其對幼兒舞蹈表現力和傳播力的提升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幼兒舞蹈藝術;創作思維;技術應用;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03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技術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深刻地影響到了幼兒舞蹈藝術的產生和傳播。新媒體技術因其特有的互動性、虛擬性與即時性給幼兒舞蹈藝術創作思維提供了新的角度與可能。但是新媒體時代帶來很多挑戰,怎樣尋求技術和情感的平衡成為幼兒舞蹈創作者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旨在對新媒體時代幼兒舞蹈藝術創作思維進行探究,希望能夠對相關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有所幫助。
一、新媒體技術對幼兒舞蹈藝術創作的影響
(一)積極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幼兒舞蹈藝術創作產生了空前的正面影響。該技術在拓寬舞蹈創作邊界的同時,也大大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對幼兒舞蹈藝術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起到有力支撐。一是新媒體技術給幼兒舞蹈創作帶來了更寬廣的空間。傳統幼兒舞蹈創作通常局限于場地、道具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新媒體技術的推出使舞蹈創作能夠打破上述物理限制。例如,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幼兒舞蹈能夠進入一個充滿想象的虛擬世界,與各種奇幻元素互動,從而創作出更加生動、有趣的舞蹈作品。這一技巧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而且能使幼兒在跳舞時感受更多的快樂與成就感[1]。
二是新媒體技術使幼兒舞蹈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傳統舞蹈表現手法主要靠舞者身體語言與動作編排來完成,新媒體技術能夠通過光影效果、動態投影以及聲音合成等多種方式在舞蹈作品中加入更多視覺與聽覺元素。這些要素在提高舞蹈觀賞性的同時也使舞蹈作品更具層次感與表現力。比如,將LED屏幕光影變化融入幼兒舞蹈,能使舞蹈場景更豐富多樣,引起幼兒的注意,提高幼兒參與度。另外,新媒體技術也推動幼兒舞蹈教育工作不斷創新。借助新媒體平臺,教師能夠獲得更多的舞蹈教育資源以及學習到最新舞蹈創作理念與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如在線視頻教學、遠程互動等,為幼兒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舞蹈學習途徑。這一創新教育方式既提升了舞蹈教學效率與質量,又使幼兒在更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會舞蹈并發展其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新媒體技術也促進了幼兒舞蹈藝術之間的溝通和傳播。幼兒舞蹈作品能夠通過社交媒體、視頻網站以及其他新媒體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傳播,使更多人認識并欣賞幼兒舞蹈才華。這種跨地域、跨文化交流在推動幼兒舞蹈藝術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給幼兒帶來更多的展現機會與舞臺。與此同時,新媒體平臺的交互與反饋機制還能使創作者及時了解受眾的意見或建議,進而不斷地改進與提升作品。
(二)消極影響
盡管新媒體技術為幼兒舞蹈藝術創作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但也不可忽視其潛在的消極影響。這些影響表現為:一是新媒體技術運用過多,可能會使幼兒舞蹈創作對技術手段產生過多依賴,忽略舞蹈自身藝術性與文化內涵。在尋求視覺效果與新穎性時,有些創作者也許忽略了舞蹈動作設計、情感表達與故事敘述,使舞蹈作品空洞無物,缺少靈魂。這一趨勢在弱化舞蹈藝術感染力的同時也會誤導幼兒對舞蹈藝術的感知與認識。
二是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也引發信息過載、內容泛濫等現象。在幼兒舞蹈創作領域,通過網絡平臺出現了一大批舞蹈作品與教學資源,讓幼兒在挑選與學習方面產生了迷茫與困惑。有些品質不高、創意不足的作品有可能占用幼兒的時間與精力,從而影響創作者對舞蹈藝術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究。
三是過度利用新媒體技術也會給幼兒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長期接觸電子設備,沉溺于虛擬世界,會使幼兒的視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與此同時,網絡中不良信息、暴力內容等都會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新媒體技術應用過程中,必須對應用時間以及內容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保證幼兒能夠在一個健康安全的氛圍下進行學習[2]。針對新媒體技術的負面影響,必須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引導與調控,使其認識到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優勢與不足,并學會恰當地運用電子設備與網絡資源。
二、新媒體時代幼兒舞蹈藝術的創作策略
(一)將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開闊幼兒的舞蹈藝術視野
新媒體時代下,幼兒舞蹈藝術創作不能囿于單一文化背景或者藝術形式中,應該主動融入多元文化元素來開闊幼兒的眼界和豐富幼兒藝術體驗。這種跨文化融合既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又可以使幼兒從舞蹈中體會到不同文化所帶來的韻味,形成一種全球視野,具有文化包容性。
比如,在幼兒舞蹈創作時,可將中國傳統戲曲元素融入其中,如京劇身段、臉譜以及唱腔等,并結合現代舞蹈動作以及音樂等,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不缺乏現代感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創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內容,通俗易懂,可以融入相關的卡通元素來進行有效的創作,使幼兒能夠享受整個舞蹈過程。這類作品既可以使幼兒在跳舞時體會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又可以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與喜愛[3]。與此同時,還可從西方現代舞中汲取自由、開放、創新的精神,并結合中國民族舞蹈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作品。另外,也可借助新媒體技術將世界各國舞蹈風格與文化特色融入幼兒舞蹈創作中。借助虛擬現實(VR)技術讓幼兒沉浸在非洲激情奔放的、印度神秘典雅的、西班牙激情似火的舞蹈文化中。這一跨文化的經歷既可以開闊幼兒的眼界,又可以使幼兒在舞蹈中學習到對不同文化差異的尊重與了解,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具體操作時,創作者可通過對不同文化歷史背景、藝術風格及表現形式等方面的學習,提煉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巧妙融入舞蹈創作中。與此同時,還要注重舞蹈連貫性與整體性的維護,以免因不同文化元素的過多疊加而影響舞蹈藝術效果。
(二)巧妙運用互動式創作,提高幼兒舞蹈藝術參與感與互動性
新媒體時代為幼兒舞蹈藝術提供了更為互動式的創作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增強幼兒的參與感與互動性,讓幼兒在跳舞時更為主動地去表達情感與思考。
例如,可以借助增強現實(AR),在舞蹈演出中加入交互性的元素。幼兒可通過佩戴AR眼鏡或者手持AR設備來和虛擬舞蹈場景進行交互,在臺上做著具體的舞蹈動作,虛擬場景的各個要素也隨之產生了響應,如鮮花盛開、繁星閃爍。這一互動既增添了舞蹈的趣味性與觀賞性,又使幼兒在跳舞時獲得較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另外,可借助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線上舞蹈互動,如可以請小朋友上傳舞蹈視頻和其他伙伴競爭或者配合。通過線上投票與點評機制的建立,幼兒在競爭中學習知識,在協作中發展。這種互動式創作手法既可以調動幼兒的創作積極性,又可以使幼兒學會在舞蹈中與人交流合作[4]。在具體操作時,創作者需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來設計合適的互動方式與內容。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對幼兒隱私與安全的保護,以免在交往中暴露個人信息或者被不良信息所侵犯。
(三)創設個性化舞蹈主題,突出幼兒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個性風采
新媒體時代下,個性化成為幼兒舞蹈藝術創作中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通過創設個性化舞蹈主題能夠突出幼兒的獨特魅力與個性風采,使其在舞蹈中盡顯風采與天賦。比如,可根據幼兒的愛好與專長來設計各種題材的舞蹈作品[5]。
對喜愛動物的小朋友來說,可創作一些動物題材舞蹈,如《小貓釣魚》《小兔子乖乖》;對愛好科幻的小朋友來說,可創作宇宙和星球題材的舞蹈,如《星際穿越》《月球漫步》。這些富有個性的題材既可以調動幼兒的創作積極性,又可以使幼兒在跳舞時更有信心地表現自我。另外,可借助新媒體技術為幼兒量身定做專屬舞蹈背景及音樂。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為幼兒創造出符合舞蹈主題的虛擬情景,使幼兒在情景中盡情地跳舞和玩耍。同時,也可根據幼兒對音樂的喜好及舞蹈風格為其選擇或制作合適的音樂作品。這種個性化定制既可以增強舞蹈作品的藝術效果,又可以使幼兒在舞蹈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樂趣與成就感。實際操作時,創作者需充分認識幼兒的愛好與專長及其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基于此,可以將新媒體技術與幼兒個性需求及藝術價值相結合,設計兼具幼兒個性需求的舞蹈作品。與此同時,還要注重維護舞蹈作品的連貫性與整體性,以免因過分追求個性化而損害舞蹈的藝術效果。通過創作個性化舞蹈主題與作品,能使幼兒在跳舞時充分展示風采與天賦,發展自信心與創造力。
(四)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幼兒舞蹈藝術表現手段不斷豐富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幼兒舞蹈藝術表現形式空前豐富和擴展。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巧妙應用,不僅可以突破傳統舞蹈表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而且可以營造更多元、更鮮活、更有感染力的藝術體驗,為幼兒提供更寬廣的舞蹈藝術天地。
具體來講,全息投影、動作捕捉和智能交互等新媒體技術給幼兒舞蹈藝術的發展帶來革命性變革。全息投影技術可以營造虛擬舞蹈場景及人物,并與現實舞蹈演員進行交互,產生亦真亦幻、情景交融的視覺效果。如幼兒舞蹈《森林童話》就能運用全息投影技術把幼兒帶進奇幻的森林世界,在臺上,小朋友們幻化成了勇敢的小鹿和機靈的小狐貍,他們和虛擬的樹、花、溪等情景要素相互作用,上演了一段關于友情、勇氣和成長的感人故事。這種虛實結合的表現方式在提高舞蹈觀賞性的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動作捕捉技術可以準確地捕捉到舞蹈演員的各種動作和面部表情,并將這些信息轉換為數字信號,從而達到舞蹈動作的精確復制、修改和再創作的目的。該技巧為幼兒舞蹈安排與訓練帶來很大方便。幼兒舞蹈《海洋奇緣》可運用動作捕捉技術捕捉幼兒彩排時的每個微小動作及表情變化,再加以優化與調整,使得舞蹈動作更順暢、更自然,表現力更強。另外,還可把捕捉的動作數據運用于虛擬角色中,塑造類似幼兒形象的虛擬舞蹈演員并與其同臺演出,從而進一步豐富了舞蹈表現形式。通過智能交互技術,舞蹈表演與觀眾能夠實現實時的互動交流,從而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幼兒舞蹈《小小宇航員》可采用智能交互技術設計連接舞臺的虛擬太空艙。當幼兒上臺演出后,觀眾可通過手機或是平板電腦之類的裝置來控制虛擬太空艙的開關,調節燈光效果等,和幼兒一起探索神秘的宇宙。這種互動式表演形式在提高舞蹈趣味性與互動性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創新精神。
(五)增強故事性和情感表達,提高幼兒舞蹈藝術感染力
幼兒舞蹈藝術不只是生理上的律動與技術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傳達與故事上的敘述。通過增強舞蹈故事性與情感表達,能夠讓舞蹈作品變得更加鮮活動人,也更易讓幼兒產生共鳴。在進行幼兒舞蹈創作時,可從幼兒所熟知的童話、寓言、動畫中得到啟發,提煉具有教育意義與情感價值的故事情節并融入舞蹈作品。如幼兒舞蹈《丑小鴨》,就能把丑小鴨由受人恥笑,受人排擠到最后成為一只漂亮天鵝的這一故事情節,用舞蹈動作及表情形象地表現出來。幼兒在臺上扮演各種角色,以舞蹈的形式講述丑小鴨成長的故事,使觀眾既可以欣賞舞蹈,又可以體會丑小鴨頑強向上的精神。在融入故事情節的同時,通過對舞蹈動作、表情和音樂的巧妙應用,加強舞蹈中情感的表達。幼兒舞蹈《感恩的心》可以通過設計幼兒手拉手、擁抱、點頭等一系列輕柔精致的舞蹈動作,表達出對家長、老師和朋友的感恩。同時,也可選用溫馨動人的樂曲作背景音樂,和舞蹈動作互為補充,共同營造熱烈動人的氛圍。這類感情真摯、表現精致的舞蹈作品不僅可以打動幼兒的心,更可以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與人文關懷精神。在具體操作時,創作者需深挖舞蹈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內涵以及故事價值,并與舞蹈動作、音樂以及燈光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幼兒的表演能力以及情感表達能力,使其在舞蹈當中能真正投入角色中,去感悟情感并表現自己。通過增強故事性和情感表達,能讓幼兒舞蹈藝術更鮮活動人,成為幼兒成長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結束語
新媒體時代,給幼兒舞蹈藝術創作思維提供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創作者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不斷創新創作思維,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與傳播力,還要重視情感的表達,以保證作品能打動人。唯有如此,才能夠在新媒體時代浪潮下立于不敗之地,助力幼兒舞蹈藝術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歐婧.幼兒舞蹈創編的基本原則及設計探究[J].藝術評鑒,2024(08):93-98.
[2]趙煜.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舞蹈創編中的運用探究[J].尚舞,2022(12):107-109.
[3]張今.關于幼兒舞蹈創編藝術的實踐路徑的思考[J].戲劇之家,2021(24):142-143.
[4]柴拉干.蒙古族舞蹈藝術創作與表演——評《共舞青藍:蒙古舞創作與表演六十年》[J].中國教育學刊,2024(05):134.
[5]劉鐵英.新媒體時代舞蹈藝術的創作思維探析[J].民族音樂,2024(0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