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雕塑的“重力感”的成因及表現作用。筆者對雕塑的“體量、空間、造型表現、重力和重心、材質”等進行研究,探討雕塑具體的視覺形態對知覺的影響,并從雕塑語言和藝術表現等角度解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雕塑經典案例,對重力在雕塑中的運用范疇以及在現當代雕塑藝術中的發展實踐進行論述,發現“重力感”藝術價值,在藝術實踐中加以運用,創作出符合特定情感需求和審美需求的作品。
關鍵詞:雕塑;重力感;藝術與視知覺
中圖分類號:J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3
雕塑的表達相較于其他造型藝術而言受到諸多限制,如材質重量、空間、人物關系、敘事的完整性等。但雕塑三維實體的特性給人帶來其他造型藝術不可替代的視覺感受。英國雕塑家威廉·塔克在《雕塑語言》一書中提出了重力感,他認為:“重力感,作為物體形式和它所處的地面之間的重要關系,是羅丹以來最重要的現代雕塑作品的核心。重力將雕塑和觀者統一于地球引力共同的依賴和反抗中。[1]”
那么雕塑的“重力感”是什么?它是質量、體量、重心嗎?現代雕塑之前的雕塑也有重力感嗎?
盡管古希臘藝術家并未掌握萬有引力和重力原理,藝術家波利克里托斯的理論著作《法則》中最早談到如何解決比例和身體重心的問題。看來這并非一個新話題。
著名的德裔美籍學者魯道夫·阿恩海姆從當時流行的格式塔心理學角度對視知覺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將研究成果著成《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作者在書中對重力的產生進行多角度詳細的闡釋,但關于雕塑的重力并未作針對性討論,書中提出的平衡、簡化、張力以及關于雕塑誕生的討論等也有助于解決筆者對雕塑重力表現的疑惑,因此該理論將作為筆者研究雕塑“重力感”的主要理論依據。
一、雕塑重力的兩種闡釋
柏拉圖將藝術看作對現實的模仿,對真理沒有多大價值。不同于柏拉圖的觀點,海德格爾在他的《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書中提出物與作品的區別,認為藝術作品中描繪的現實對象不是為了符合客觀現實,而是再現的真實,藝術作品比日常手工事物更具理念性,或者說更具精神性。雕塑重力也并非我們直接看到雕塑與地球之間發生力的作用,而是雕塑本身的視覺特征被我們直接捕捉,而使我們的知覺感受到這股力的存在。下面本文從物理學與審美角度闡釋雕塑中重力的兩種體現。
(一)物與再現——物理之“重”
從材質而言,雕塑作品是人對不同“純然的物”[2]進行有目的的改造后的人工制造物,雕塑作品不因其形態改變而擺脫原本的材質屬性。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地球表面的物體所受的重量便是重力,因此雕塑具有客觀質量,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溫度等而改變,所以根據材質不同,大小不同,我們能用經驗去估計作品的質量,如木頭的雕塑比金屬輕,空心的青銅雕塑比大理石雕塑更輕等。同材質體積龐大的東西總是比體積小的重得多。
(二)人化與感知——審美之重
雕塑的“重力感”重點在于雕塑家的主觀能動創造的結果,雕塑家先是根據要表現的主題或題材選取所需的參考對象進行構思,通過雕塑家之手進行構圖和藝術表現的處理,完成一件可被展示雕塑作品,在觀眾欣賞的過程中,作品完成信息的傳遞,同時重力才能被觀眾所感知到。因此,重力感的成因有兩步,一是作品是經“人化的自然”,二是觀眾參與的視知覺體驗。觀者對雕塑產生重力感受是建立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之上的,感覺是人的一切認識活動的基礎,雕塑的色彩、形狀、質地、立體屬性等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同時,在反映雕塑這些特性的感覺的基礎上,知覺把感覺的材料聯合為完整的形象,觀眾對雕塑感覺到的特性越豐富,便越能整體把握對雕塑的審美感受。
二、雕塑產生“重力”的成因與結果
(一)阿恩海姆的重力理論
阿恩海姆把重力和方向確定為影響平衡的兩個因素,他指出物理重力同樣可以在繪畫和雕塑中看到,由于雕塑的三維實體性不同于繪畫的平面性,雕塑的視覺重力仍同物理重力方向向下。在此筆者從雕塑的角度解釋阿恩海姆的重力理論。
1.重力受位置的影響
用杠桿原理來解釋,一個事物越遠離中心其重力就越大,因此在雕塑創作中從物理性考慮,需要考慮材料強度,符合力學原理。從視覺來講,凡是位于中心部位的事物都顯得很重,越接近邊緣越輕,到達邊緣時便消失。因此,構圖尤為重要,每個局部都會產生力的相互作用,通過互相抵消達到狀態平衡。
2.大小
“其他因素差不多的情況下,物體越大,其重力越大”[3],用大小描述雕塑的尺寸不如用體量描述更加確切,體量包含形體、體積和重量、量感之意。
體量大小往往視功能而決定,雕塑處在不同場域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對體量的需求也不同。在埃及文化中,雕塑是王權和神的象征,需要人們去膜拜和臣服,雕塑通常具有巨大的尺寸;古希臘的諸神集人性與神性于一體,因此其尺寸無外乎比真人大個幾倍;中世紀雕塑敘述宗教故事,那些刻畫著傷口血跡、表情痛苦哀傷的真人大小的雕塑,使信眾更能深入體驗其中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教義。為了講述更多情節或攜帶方便,宗教雕塑尺寸甚至更小。總而言之,體量大小與雕塑的功能和表達意圖密切相關,不同的文化和場域賦予了雕塑不同的尺寸和意義。
3.形狀
“較為規則的形狀其重力就要比那些相對不規則的形狀重力的大一些”[3],規則的形狀意味著秩序和對整體的把握。這種情況常在藝術發展的早期(原始藝術和古埃及雕塑等)以及現代雕塑中看到,此外,還可以由知覺的“完形”能力對雕塑的復雜內容進行簡化,許多藝術家一生都在嘗試簡化,如畢加索、布朗庫西等,布朗庫西的雕塑以簡練和概括而聞名,他認為:在接近事物的本質中,無論如何需要簡潔,但簡潔不是藝術的目的,而是為了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質或者精神。
4.知識
知識主要表現為人的經驗形成的對雕塑材質重量的判斷。材料的顏色、機理等會對知覺產生影響,如同樣形狀的兩個雕塑,泡沫的就會比青銅的更輕,雖不能算出具體質量,但能做出判斷。從模仿角度看,通過藝術家之手,有時會刻意制造視錯覺,賦予材料輕盈的感覺,如用木頭雕刻柔軟的衣服,用金屬模仿流淌的水,用白色大理石雕刻柔軟的天使翅膀羽毛等。模仿出來的藝術形象只是作為表達的載體,不等同于被模仿對象,但會帶來視覺感受的引導。
5.方向
“垂直走向的形式,其重力看上去也比那些傾斜走向的形式的重力大一些。[3]”由于重力所具有方向性,在視覺藝術中,方向對視覺具有引導作用。在著衣人物雕塑中,衣紋方向暗示了力的方向,也暗示了人的狀態。例如,古希臘雕塑家在處理衣袍時,塑過對衣紋下垂的不斷重復,增強了雕塑受重力影響的效果,顯得十分厚重與穩定,從而給人以高貴和肅穆之感,而巴洛克風格雕塑的衣服就顯得輕松靈動。
(二)傳統雕塑中的重力表現
通過從視知覺角度對重力產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為一件雕塑是否具備“重力感”進行有依據的判斷。傳統雕塑的面貌更多是由作品的題材所決定的,過去幾千年中,“由于處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各個階級的生活條件和立場的差異,題材的選擇總要受到歷史的,階級的制約”[4]。因此無論是從“題材差別論”還是“黑格爾藝術終結論”來看雕塑藝術發展歷程,不同藝術作品的出現呈現一種歷史必然性。我們可以做以下大致總結。
1.作為建筑的依附
德爾常說:“雕塑必須和建筑相結合,其關系如同果實長在樹上一樣。”雕塑通常以浮雕、圓雕的形式與建筑搭配,具有裝飾作用,部分還有穩定建筑結構的作用,豐富視覺元素,同時還與建筑功能主題相呼應。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雕塑為德國著名雕塑家弗朗茲·麥茲內爾的代表作,在室內,通過超大的雕塑尺度,產生物理和視知覺的“重”的感受,襯托出觀者自身的渺小,引起心理產生崇高和沉重的感受,同時也帶來精神上的壓迫感,使人獲得精神力量和沉浸在對戰爭的反思中。
2.紀念碑雕塑
紀念碑雕塑通常為紀念重大事件或歷史人物抑或某種精神文化的象征,強調莊嚴性和永久性,注重與環境空間的融合。在英文中,“monument”(紀念碑)及其變體“monumental”(紀念碑的)經常用來指代具有特別尺寸和力量的東西,這很好說明了紀念碑通常尺寸較大,注重力量感的表達。如今,提起紀念碑就會想到前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雕塑。許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祖國母親在召喚》《阿廖沙紀念碑》等,凝練的處理、巨大的體量、巍峨的形體,給人造成無與倫比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這些凝聚了民族精神的雕塑,能傳達出無法輕易言表的民族情感和歷史故事。
3.作為文明的見證
自人類文明初期起,便誕生了原始信仰或血緣文化的認同讓集體凝聚在一起,通過創造的圖騰或神像來作為群體標志,這些原始的藝術具有象征作用,同時也是綜合實力的體現。古埃及王國雖已不存在,但通過遺留下的巨大金字塔、廟宇和雕像,讓后世能對當時的帝國強盛產生想象,這些龐大、宏偉、程式化的雕塑雖因歲月久遠和風沙的侵蝕而殘缺不全,但雕塑傳遞出的永恒感絲毫不減當年,古埃及文化的影響仍在持續。古希臘的思想和文化早已成為后世西方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幾千年來,歐洲人一直努力地從眾多留存的雕塑繪畫作品中感悟何為“美好的事物”,從古典哲人那里學習何為“高貴的美德”。中國歷史亦是如此,我們能從秦漢雕塑中感受到厚重莊嚴、崇高精神,從佛像演變中看魏晉南北朝的虛靈空闊、大唐的飽滿瑰麗。
三、現當代語境中重力感的繼承與發展
在現代雕塑中,塔克將“重力感”視為一種重要的物質屬性,它不僅僅是對物質的塑造,更是對觀念和形式的探索與表達。羅莎琳·克勞斯認為:“現代雕塑的歷史并行于兩大思想體系的發展歷程,即現象學與結構語言學。[5]”現象學家梅洛·龐蒂的身體-意識理論強調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與世界相連的媒介,通過身體與環境直接連接,用感知與世界互動。雕塑作品通過形狀、結構和材料的選擇創造出一種直觀的現實體驗,使觀者在藝術作品中感受到對抗或順從重力的力量。
現代雕塑在材料選擇上展現出了多樣性和創新性。金屬、現成品、光、身體等不同材料的運用,展示藝術家對重力感的不同理解與表達。
工業革命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背景下,現代雕塑中金屬雕塑作為時代產物登上舞臺。理查德·塞拉曾說:“重量對我來說是一種價值——并不是說它比輕盈更有說服力,而是我對重量的了解比對輕盈的了解多……”其作品多用厚大的鋼板創作而成,其作品《傾斜的弧形》《東西/西東》等,以龐大的尺度給人強烈的震撼觀感,展現出一種超越物質本身的力量與美感。
現代雕塑不僅關注物質的重量,更注重精神層面的無形之重。“重”逐漸變成了一種觀念的表達參與在藝術活動中。邁克爾·海澤被稱作大地藝術的先驅者之一,以作品的巨大規模和創新材料而聞名。海澤于2012年創作的作品《懸浮巨物》,被認為是自埃及以來人類移動過最大的石頭,巨大的石頭懸于溝頂,給底下穿行的人們帶來心理上的恐慌,同時也感受到別樣的美感。海澤通過巨大的尺寸和規模的作品干預影響觀眾的精神。
抵抗重力實則意味著重力的密切參與,野口勇曾說:正是重量為失重賦予了意義。現代雕塑中,藝術家常常試圖打破重力的束縛,追求視覺上的輕盈與飄逸。這些作品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帶來的便捷和時代精神面貌。
傳統雕塑常常給人一種沉重與永恒的印象,現代雕塑則更注重對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與流動。當傳統紀念性雕塑的觀念不再適合時代發展需求時,什么才是公共雕塑?《云霄塔》是英國不列顛節的象征。通過科學的計算和現代公共工程的建造技術,讓作品呈現出如同火箭在擺脫地球重力般的效果,展現出英國在技術與科學上的威力,似乎在給人類許諾一個更好更科學的未來,“是用公共場所的雕塑替換公共雕塑”[6]。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主要探究人體與空間的關系,通過抽象、解構、像素化的重組人體以表現沒有邊緣、無限延伸的空間感。作品《量子云》系列,通過短小的線性元素和空間的透明,使得雕塑仿佛漂浮于空中,打破了傳統雕塑的沉重感。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和肯定“重力感”在古典雕塑和現當代雕塑中的普遍存在與運用。雕塑的“重力”是一種超越物理屬性的,通過視知覺感受到的真實存在。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有不同的程式風格,具有各自的時代精神和面貌,對“重”的表現和需求也呈現差異,不能用所謂“重”多少的尺度代替了具體的歷史分析。這不但把問題簡單化、抽象化,而且抹殺了藝術的真正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功能,抹殺了藝術發展的真正客觀歷史規律和時代階級特征。
在現當代雕塑中,由于雕塑本體的渙散,重力感的運用只是其中一部分,現當代雕塑更多的是對人類文化、精神與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觀念的表達。但通過對重力的繼承與發展,雕塑藝術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
參考文獻:
[1][美]威廉·塔克.雕塑的語言[M].徐升,譯.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
[2][德]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美]羅沙琳·克勞斯.現代雕塑的變遷[M].柯喬,吳彥,譯.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6.
[6][英]安德魯·考西.西方當代雕塑[M].易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