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學科是初中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高度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根據新時代要求構建出互動教學模式,使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進行充分有效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提高學生探索美術知識的積極性,從而完成美術學科教學目標。充分合理的互動交流也是滲透核心素養的前提條件,使學生在互動溝通中提升審美素養,提升美育整體質量。
關鍵詞:初中美術;互動課堂;教學模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4-0-03
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包括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學習中進步,在互動交流中獲得發展。初中美術教師將課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下放給學生,在課堂上重視互動的重要性,通過良好的師生交流溝通提高課堂活躍度與教學效率,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一、初中美術互動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重要作用
(一)增強課堂感染力,吸引學生注意力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和諧有效的師生互動,不僅僅依靠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行講解知識,而是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進程中,有利于提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美術學習本身不同于文化類學科的學習,其展開形式更加靈活,教學內容與藝術息息相關,更加具有吸引力,評價標準沒有固定答案,相對更加主觀。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形式,進行對知識的梳理與解讀。通過課堂互動環節,打破課堂封閉僵化氛圍,讓學生體會到美術學科的魅力所在,發揮出學習主觀能動性[1]。
(二)打造良好師生關系,提升教師能力
教師進行充分的課堂互動,有利于學生對教師有更多了解,也更加樂于在教師面前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和觀點,推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與鞏固。以此作為切入點,促進教師自身水平的不斷提高,獲得進一步成長。美術教師在外部教育環境的變化下,在互動的幫助下有利于更加了解學生,轉變原本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模式,與時俱進,永遠保證與時代接軌,緊扣新時代要求提升職業素養。
(三)推進審美教育,提升課堂質量
在互動課堂上,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被進一步彰顯出來,課堂效率得到提升,促進藝術鑒賞,促進敏銳感知。在互動中有利于優化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美術學科與鑒賞有關知識,建立起美術審美體系,提高美術文化修養,提升對美的感知靈敏度。教師在互動課堂教學中可以激發出學生自主欣賞作品的個人美術審美取向,充分發揮出想象和藝術思維,在后天學習中融入知識體系進行審美鑒賞,從而對美術事物具備辯證理解與分析能力。在學生優化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同時,主動探尋身邊體現出美的事物,將美術學習與欣賞拓展到生活中,更加便于發現身邊的美。學生在正確的審美取向下,區分事物的美丑與善惡,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堅定美術審美理念的驅使下進行深層次學習,優化提升精神狀態,促進在學習美術的同時獲得藝術的感染,從美好事物延伸到美術作品背后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2]。
二、初中美術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現狀
(一)重要性認識不足,課堂不夠靈活
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課堂上,部分教師對于互動并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沒有完全意識到互動對于教學與學習的促進作用。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在教學中進行的主要任務是講解課本中的固定知識,便于學生進行認真聽講以及記錄筆記,做到課堂聽講和課下復習的有序進行,將教學內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對課堂提問環節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導致靈活程度不足,不能把控好課堂節奏,造成了初中美術課堂整體的單調化和程序化,缺乏教學新穎性和靈活性,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美術學科教學的要求。
(二)互動環節形式化,學生思考不足
當前初中美術教學課堂中普遍存在互動形式化、機械化的問題。仍然有部分教師主導,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美術知識教育,以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為主要目標,不重視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總體提升。美術教師互動環節的形式化主要表現為:在提出美術問題以后,沒有給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思考時間,就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將原本的師生互動轉變成教師的自問自答,無法發揮出互動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應起到的作用。部分學生也對美術學科存在誤解,認為美術課堂就是自由繪畫創作的場所,在互動中主觀性較強,理性思考嚴重不足。
三、初中美術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提升課堂興趣,提供互動內容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動和喜歡想象的天性,只有將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激發出來,才可以保證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能夠進行有效互動,不會因為互動和交流分散精力。在教育改革不斷進行的背景下,教師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保證教學策略與新課程標準高度一致。初中生經過小學階段的美術學習,已經具備初步對美術的感知能力,但在課堂上依舊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不僅是學生自身好動的天性,也與教師的教學內容趣味性不足有關。教師只有多方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才可以做到通過有趣的互動交流,將學生吸引到感興趣的美術話題討論中,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聽課效率的提高[3]。
以蘇少版七年級下冊美術教科書“線的魅力”為例,教師聚焦這個部分的內容,以美術中最基礎的線條為師生互動內容,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對線條產生興趣,認識到看似普通的線條也存在很多學問。教師指出生活中線條無處不在,讓學生舉出生活實例,從地平線、平靜的水面、樹、滑梯、橋拉索、海浪、樓梯、蛇、陽光、激光、沖浪運動等角度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教師讓學生基于以上回答,將線進行分類,以此來推進基礎知識教學。在學生和教師圍繞線條這個內容充分互動后,再由教師參考教科書中的知識點,讓學生知道線可以根據形態劃分為兩種——直線和曲線,將學生的討論成果總結升華出來。教師再根據直線的位置和方向,讓學生知道水平線、垂直線、斜線、折線等的定義,表明曲線又可分為螺旋線、弧線、波浪線以及不規則曲線等,使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具有實際效果,并且讓學生從定義中認識到線所具備的美感,提升審美才能,認識到最普通的線中蘊含的美術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嘗試勾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線,可以自由選擇直線和曲線,根據剛才學習的知識進行反復練習,明確在任何美術作品中,線都是最基本的存在,雖然看上去線非常不起眼,在生活中到處都是,但可以影響美術作品的質量。教師讓學生提升對線的重視程度,在不斷練習中找到繪畫技巧,提升熟練程度[4]。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新互動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教學課堂上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這種先進技術與相關設備,美術學科本身也在被信息技術所影響改造,呈現出與傳統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推動課堂展開,提升初中美術教學質量。新時代下,美術理論與經典美術作品不斷更新產生,初中生需要了解與掌握的美術知識越來越多,對于學習的要求越來越迫切,教師將信息技術有效利用,可以滿足初中生日益增長的美術知識需求。通過信息技術,教師積極拓展教學資源,將課本中沒有涉及的美術知識涵蓋其中,做到對美術領域的全方位覆蓋。通過多媒體大屏幕直觀鮮艷的畫面,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創新互動模式,輔助師生互助環節。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硬件設備,和學校密切溝通,讓學校領導提升對美術學科的支持,滿足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科書中“圖案之美”為例,教師在課前就讓學生做好準備,利用手機或者電腦等電子設備查找各種裝飾圖案,認識到圖案中具備的美感,在課堂上為同學展示出來,拓展學習資源,思考裝飾圖案的作用與意義。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閱讀美術教科書,尋找圖案的含義,并利用好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從原始彩陶到現代電腦制作的裝飾圖案,總結裝飾圖案歷史和分類,引導學生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的形式美法則,加深對圖案審美的理解。教師借助電子計算機,創新互動形式,讓懂得操作的學生嘗試用電腦設計一幅幾何類型的裝飾圖案,在圖案設計中展現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情趣,并對計算機軟件操作進行講解。教師給學生做好必要的示范,讓學生自由選擇團建進行設計,并給其他學生講解實踐案例中形式美法則應用解析。教師和其他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同時也關注到學生操作電腦軟件的能力,讓互動內容從美術知識中拓展開來,讓學生認識到新時代美術創作可以采用電子計算機,使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本次美術課程中突出的信息技術運用主要是電腦繪畫與設計,令師生耳目一新,從常規美術材料中解放出來。電腦繪畫是對架上傳統美術的顛覆,繪畫本質并沒有改變,變化的是媒介、材質和形式。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多種藝術作品表現形式和技能技法學習,在激發學生互動欲望的同時,也讓互動成為師生共同提升的過程[5]。
(三)合作學習,在小組討論中互動
合作學習中學生在小組中進行積極討論,是當今教育環境下非常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豐富課堂討論內容,激發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課堂參與度,也對師生互動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機會。將師生互動融入小組討論中,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互動的有效性,也可以促進教師在小組中互動的針對性。初中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將班級學生按照前后桌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對美術知識的討論與鉆研,教師通過在教室中的走動進行監督,小組展示后教師再總結和評價。通過彼此聯結緊密的教學環節,給師生互動預設出充分空間和時間,確保各個環節有序進行,推動課堂進度按照預期計劃完成。教師的專業知識充分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有美術天賦和基礎的學生也可以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進行講解,確保自身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完善,也確保能夠使同學基礎知識得到增長。
以蘇少版八年級上冊美術教科書中“放飛希望”為例,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要盡力讓學生動腦思考問題,在思考中充分感受課堂情境,利用文化將學生引入教育框架中,為后續教學環節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對于風箏的教學,教師提出“青竹為骨,白紙當衫,風來上天,雨來收線”的16字謎語,讓學生充分思考。因為這個謎語較為簡單,學生聯想到可以在天上飛的事物,從竹骨和白紙以及“線”中,明確這個謎語說的就是公園經常看到的風箏,因為風箏只有在風大的時侯才能飛上天,而且下雨就必須收拾回家。初步感知階段是學生后續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法的模式,將風箏的種類以及不同風箏之間的區別進行闡明,配合圖片,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由教師進行收束問題。從外形上,可以分為鳥形風箏、蟲形風箏、水族風箏、人物風箏、字形風箏、器皿風箏等。從構造上來看,可以分為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板子風箏、串風箏、挑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此外,還可以通過大小和材質來進行判斷,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給了學生充分拓展思維的空間。合作學習是課堂的重點,教師花費更多時間,至少20分鐘,讓學生在小組中深入探究,結合教科書圖片思考風箏圖案,根據常識總結風箏的寓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小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各項活動,設計一個寓意深刻的風箏,再請組內代表在講臺上分享設計寓意。還要從美術角度感悟色彩,通過欣賞風箏作品讓學生觀察里面運用了哪些顏色,讓學生明白在美術創作中形與色密不可分,讓學生認識顏色搭配和冷暖色調的知識。由于能夠上天的風箏體積較大,可以將風箏轉化為各種生活中的小飾品,比如掛件、冰箱貼、風箏禮盒、書簽等,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充分體現出審美的多樣性,不設置具體的標準答案和固定知識點,讓小組內部成員互相借鑒同學的發言和經驗,同時交流放風箏的技術和感受,讓風箏真正在學生討論中鮮活起來。在自主合作學習后,對生活所需品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表明所有的風箏都可以象征自由與夢想,因為風箏飛上天空,與行走在地上的人相比更加自由瀟灑。很多風箏有吉祥圖案,鯉魚寓意“鯉魚跳龍門”,還有“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等,象征美好。蝙蝠形狀的風箏可以用來象征幸福,因為和“遍?!薄氨楦弧敝C音,讓學生認識到風箏具有的審美屬性和文化內涵。
四、結束語
現代的教育環境對初中美術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師不斷改進自身行為習慣和教學觀念,才可以做到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交流活動,肯定學生的表達權利,培養學生對初中美術學科獨特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教師要繼續探索美術教育規律,研判學生心理,提升職業素養,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美術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朱江.課堂“活”則學生“活”——初中美術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藝術評鑒,2020(05):85-86.
[2]王田.淺談初中美術互動式教學的開展[J].新課程:中學,2019(03):26-27.
[3]黃彩霞.初中美術教學中互動討論法的整合實踐[J].數碼設計(下),2020(03):151-152.
[4]李金霞.淺談如何在中學美術中進行互動教學[J].學苑教育,2017(18):96-97.
[5]曾連琦.如何在初中美術課堂應用互動教學[J].今天,2020(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