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黑暗’已經席卷了以色列這個國家。”11月6日,約亞夫·加蘭特發表講話。這是他被以色列總理解除國防部長職務之后做出的回應。鏡頭前的加蘭特從打底衣到襯衫,再到褲子、腰帶、鞋子,統統都是黑色。自2023年10月7日加沙沖突爆發以來,這身黑色的“戰時制服”,他已經穿了一年多。在專注于報道猶太人新聞的在線雜志“Tablet”的報道中,加蘭特被形容為“以色列的黑人”。報道認為,他的一身黑色裝束傳達了悲哀、嚴肅,也許還有這位有著30多年軍旅生涯的老兵的一絲懺悔。
作為以色列3名戰時內閣成員之一,加蘭特對加沙沖突的未來走向,與另一名成員——總理內塔尼亞胡出現了明顯分歧。正如內塔尼亞胡在解職聲明中所說,他與加蘭特之間的矛盾,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加蘭特的任期將在48小時內結束。”11月5日晚,內塔尼亞胡在總理辦公室開了一次簡短會議。會上,他向加蘭特移交了解職信。在以色列,國防部長是僅次于總理的第二號實權人物。對于解職的原因,內塔尼亞胡稱:“我與加蘭特之間的信任破裂,且在戰爭管理上存在分歧,加蘭特做出的決策與內閣決定相悖,而且間接幫助以色列的敵人。”
事實上,內塔尼亞胡與加蘭特早已有過多番“互撕”。
——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前,內塔尼亞胡主導推動的“司法改革”引發大規模游行示威。加蘭特提出反對意見,并被內塔尼亞胡解職,但不久后迫于民眾抗議壓力又復職。
——去年10月7日,哈馬斯突然進攻以色列。加蘭特要求徹查,但遭內塔尼亞胡拒絕。
——針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發動的軍事行動,內塔尼亞胡曾表示,以色列將繼續推進直至獲得“完全和絕對的勝利”。加蘭特將此形容為“胡言亂語”。內塔尼亞胡指責加蘭特發表“反以色列言論”,并強調加蘭特應遵守總理和內閣的指示。
此外,內塔尼亞胡多次在舉行重要內閣會議時,將加蘭特排除在外,還在伊朗大規模導彈襲擊以色列后,阻撓加蘭特的赴美行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解職前不久,加蘭特視察了以色列北部地區軍隊。他表示,急需征召包括極端正統派猶太人在內的更多人員,改革服役制度。以色列媒體分析認為,這引起以國內宗教政黨和極右翼政黨的強烈不滿。而這兩類政黨是內塔尼亞胡保持其現執政聯盟地位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此次內塔尼亞胡解職加蘭特,正是為了安撫現執政聯盟內部的宗教政黨和極右翼政黨,以維持其執政地位。這也意味著,加蘭特再次將自己放在內塔尼亞胡的對立面,成了被解職的導火索。
還有說法稱,解職加蘭特的決定已經在以色列內部經過數月的討論。以色列媒體此前多次曝出“內塔尼亞胡要將國防部長換人”的消息,只是目前以軍對加沙和黎巴嫩發動的軍事行動已進入所謂“穩定期”,解職不會對行動造成重大影響。

自2022年成為以色列國防部長以來,加蘭特一度并不被外界熟知。直到去年加沙沖突爆發,加蘭特才頻繁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曾任將軍后轉為政治家的加蘭特,被認為是以色列政府內軍事行動上的“鷹派”人物。以色列國防軍退役準將、“加沙師”前副司令阿米爾·阿維維評價:“他是一名角斗士,早上、中午、晚上唯一想的就是如何消滅敵人,僅此而已。”可以說,“好戰”刻進了加蘭特的名字中。
加蘭特1958年出生于以色列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父母都是波蘭裔猶太移民。父親邁克爾被認為是以國防軍中最優秀的狙擊手之一。
1948年,邁克爾在阿以戰爭期間參加了代號為“約亞夫行動”的進攻作戰。10年后,當邁克爾的兒子出生,為了紀念當年那場戰爭,他給兒子取名“約亞夫”。
循著父親的腳步,長大后的加蘭特也決定參軍。1976年,他應征入伍,在以色列海軍精英突擊隊第十三部隊服役。這支精銳的秘密部隊被稱為“以色列海豹突擊隊”。
服役期結束后,加蘭特做了一段時間伐木工人。大概不甘于平凡寡淡的生活,兩年后,他重回部隊,并擔任指揮官。2002年,加蘭特成為時任以色列總理阿里埃勒·沙龍的軍事秘書,并于2005年升任以色列南方司令部的負責人。
加蘭特原本有希望在2010年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但有報道指控他侵占公共土地,私自建造一條通往自家的道路。最終,他的晉升申請被時任總理內塔尼亞胡駁回。
在洗脫罪名之后,加蘭特于2011年以少將軍銜退役。離開軍隊后,加蘭特于2015年首次涉足政壇。他先是在一個中間派政黨工作,后加入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并迅速被提拔,先后任住房和建設部部長以及教育部部長等職。
2022年,加蘭特成為以色列國防部長。此后,他在戰爭問題上顯得復雜且多面。在打擊哈馬斯方面,加蘭特與內塔尼亞胡一樣強硬。他在加沙沖突開始時宣稱,加沙將付出的代價“會改變幾代人的現實”。他將以色列的敵人描述為“人類里的動物”,并表示會斷掉他們的水、電、食物、燃料以及一切其他物資。
印度知名媒體《印度教徒報》在3月的報道中,把加蘭特的頭銜“國防部長”(Minister of Defence)故意寫成“犯罪部長”(Minister of Offence)。然而,加蘭特后來似乎更愿意結束沖突。他與仍被關押的人質家屬接觸,還表示有可能達成協議,讓他們回家。他反對內塔尼亞胡的作戰策略,并一再敦促他制訂戰后管理加沙的計劃。
“Tablet”報道稱,加蘭特在下屬及身邊人眼里似乎是“善良的硬漢”。英國《新阿拉伯人報》報道稱,加蘭特受到美國政府和以色列其他外國盟友的高度評價,與前線的士兵交談似乎更自在,甚至曾被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是“下一任以色列總理人選”。

“加蘭特認為軍事行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有限度,主張與哈馬斯談判并適當妥協。此外,他一直批評內塔尼亞胡處理與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沖突的方式,還曾公開就內塔尼亞胡拒絕討論停火和被扣人員交換協議向其發難。”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說,這些主張都與內塔尼亞胡存在路線分歧,這次他不太可能官復原職了。
丁隆認為,經過此次內閣調整,在加沙和黎巴嫩問題上與內塔尼亞胡政見相左的閣員被解職,內塔尼亞胡在上述問題上將不受束縛,預計將繼續采取強硬立場,維持對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的高壓,相關停火談判希望更加渺茫。
對于加蘭特遭解職,有分析認為,這折射出以色列國家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還有評價稱,“這是以犧牲國家安全為代價的政治”。
11月5日晚,在耶路撒冷及特拉維夫等地,包括以色列被扣押人員親屬在內的不少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加蘭特遭解職。不少人認為,加蘭特遭解職后,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協議、促成被扣押人員獲釋的希望愈發渺茫。
以色列新任國防部長伊斯雷爾·卡茨獲任命后,在社交平臺發的首個帖子中誓言,將優先考慮把加沙地帶的以色列人質帶回家,“摧毀”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讓南部和北部居民安全返回家園。“目標實現之前,以色列不會在黎巴嫩停火,也不會給黎真主黨喘息的機會。”他還在一份聲明中批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不應踏上以色列領土”。當法國禁止以色列企業參加在該國舉行的海軍貿易展后,卡茨下令對法國總統馬克龍提起法律訴訟。
卡茨原是以色列外長,從未擔任過最高軍事職位。與內塔尼亞胡一樣,卡茨是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幾十年的成員,也是定居點運動的支持者。生于1955年的他,因粗暴直接的政治作風被稱為“推土機”。不過,和加蘭特相比,卡茨與美國的關系比較低調。業內普遍認為,他會追隨內塔尼亞胡的政策,在對待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朗的問題上持強硬立場。“作為總理的堅定盟友,他不太可能批評或反駁內塔尼亞胡對停火談判的強硬態度。”
盡管新人已上任,加蘭特還是公開表態說:“以色列的安全,一直是并將永遠是我的終生使命。”
約亞夫·加蘭特
生于1958年,曾任以色列國防部長,所屬黨派為利庫德集團。